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獲特批進故宮拍的戲,40年來只有這一部,難怪它橫掃奧斯卡(下)

2024-04-20電影

06.

1986年夏天,一支由150名中國人、100名義大利人、20名英國人和30名轉譯組成的團隊,在貝導帶領下進入故宮。這比當時國內任何一個攝制組人數十倍還要多。與此同時,一輛輛老爺車從義大利送來,隨時等著入鏡。這些古董車被送到片場時,直接給中方工作人員看呆了。

在北影化妝間裏,一個50人組成的由意方培訓的化妝組,這時啥都不幹,負責給登基大典的戲中2000名官兵編辮子。光頭發的原材料,就用了2200磅。任務是兩小時內編完。 出演官兵的這2000人,是附近駐紮的解放軍。他們是被官方調來的,每個人都要剃光頭,可以拿到30元的報酬。

整部戲的群演是多少人呢?1.9萬名。光一個晚清模組屋,就找了上百人。為此,服裝組嚴苛考究服飾、質感。為了給衣服做舊,在北影院內架起了一口直徑兩米的大鍋,每天就熬布料、染色。開拍第一天,陳凱歌跑去現場湊熱鬧,看到一幫乞丐衣物做得如此逼真,一個勁兒地念叨:

「我操,我操,太牛逼了。」

至於主演們的衣服,更加考究、華麗。後來電影拍完,直接在羅馬辦展。

「服裝美到爆」

除了化妝、服裝,對劇組更重要的,就是飲食。為此,劇組又請了一堆義大利廚子來,陸續送來22000瓶礦泉水、450磅義大利咖啡、250加侖橄欖油和4500磅面粉,給外國員工弄西餐。中方演員吃不慣,就用籠屜運來一籠又一籠包子。令北影廠人詫異的是,劇組居然有個工種叫茶水工,專門負責甜點、咖啡,實在太會享福。大家深刻體會到了資本主義的腐朽。

1986年6月,在北影搭建的仿清建築群中,貝導帶著攝制組召開了開機典禮和記者招待會,認真回答到場記者提問。這是中意官方合作計畫,來的中外記者多達100人。開機典禮的座上賓,有【我的前半生】合著者李文達和溥儀的親弟弟溥傑。會開到一半,年事已高的溥傑就睡著了。

電影拍的第一場戲是清末模組屋。北影搭的景,之前拍過【駱駝祥子】。陳凱歌一大早就去了。想看看老外怎麽拍片的。那天他氣色不太好,頭一夜跟貝托魯奇商業互吹了大半宿,喝得眼睛都腫了。看完熱鬧,凱歌就回去背詞兒去了。第二天晚上有他的戲,英文台詞巨長。

電影開頭,穿著一身鎧甲宣讀詔書的那個隊長,就是他。後來,他淪落為一個看守紫禁城的門衛。在阻攔溥儀時,流露出同情的眼神。凱歌自學過英語,但詔書上的生詞兒實在太多了。拍的時候,NG了無數次。

「「立正——!」」

慈禧駕崩的戲,是在北影最大的攝影棚拍的,1700平米。貝托魯奇沒有參照現實,而是搭了一個極度魔幻的場景。一堆盤龍柱,人物參考中國歷代服飾。演慈禧的盧燕看了說,大哥,你這咋回事啊,慈禧審美可沒這麽low啊,怎麽可能死在這麽個地方。最後貝托魯奇不耐煩地說:

「Lisa,你只是演員,我才是導演。」

實話說,這場戲後來遭到無數中國人的詬病。我第一次看【末代皇帝】,就是被這個場景勸退的,覺得也太西方獵奇視角了。 著名文物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溍去探班時,被這布景嚇了一跳。還在【文匯報】發文說,電影是在創作,可也不能太離譜,有些布景過於誇張,實在無法理解。

當時,盧燕身上的戲服,多達50磅重,所有刺繡都由蠟雕刻,然後鑄鋁,最後再鍍金。據說拍完這場戲,盧老師就累倒了。

全片最具挑戰性的戲,自然是登基大典。連貝托魯奇本人都要借酒壯膽。

前面說了,為這場戲,準備了好久,錢也砸了不少。這是全片最大的場面。還得用上太和殿。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在太和殿拍的電影鏡頭。拍攝時,已是秋高氣爽的10月。太和殿廣場外停了不少出租車,全是拉演員的。2000名官兵入場,跟著中戲的老師學怎麽磕頭,一組又一組地排練。

太和殿裏不許架裝置,不能拉電線、放推車,只能用史坦尼康。小演員理察·尤很不好對付。貝托魯奇每次讓他做啥,他偏不做。為了「引誘」他演戲,貝導只好不斷用脖子上的觀景窗討好他。每次拍完戲,都讓他玩那個。

拍戲這天,這孩子怎麽都不配合,搞得貝導頭都大了。 最後只好把他媽叫來,站在史坦尼康邊上,一步一步哄著他,才把登基大典拍完。

「來自國際大導的賄賂」

那段時間,貝托魯奇精疲力竭,覺都睡不好。又是喝中醫開的特效藥,又是拉一個漢學家給自己做背部按摩。一旦工作起來,老貝就十分忘我。一天工作10個小時是常事。貸款壓力大,計劃在半年內拍完電影,必須趕進度。可北影廠那邊呢,還是計劃經濟,對這個沒概念。湯瑪斯常在片場大叫,說你們得工作了。片子只要多拍一天,就不知道要多花多少錢。

寧瀛回憶,她進過很多國外攝制組,義大利人的水平最高。做起事來十分嚴謹,拍片節奏跟打仗一樣。後來,中方人員也習慣了。一開始,別說中方,貝托魯奇經常即興發揮,想到一些新奇的點子,攝制組20多個英國人都受不了他。他腦子裏時刻都有瘋癲想法,總是現場改主意。

大家都希望貝導能像攝影導演維托裏奧·斯托拉羅那樣,有計劃地去工作。

斯托拉羅也是義大利人。這之前,剛和科波拉合作完一部神作【現代啟示錄】。在現場,斯托用他精湛的攝影技術讓中方工作人員大開眼界。他動手拍攝前,總是會準備很久。如果沒有他,貝托魯奇就很難實作他的即興創作。全片第一個內景戲,幼年溥儀早起那場,在北影攝影棚裏拍的。斯托拉羅用了4個小時布光仍不滿意,折騰了半天,最後決定重新布光。

「看看這光」

要不是貝托魯奇跟他合作過,熟悉並信任他,估計就要念三字經了。

結果老貝說:「讓他慢慢搞吧。我去車裏等。光好了叫我。」

進入拍攝正軌後,大家才看清楚了,什麽叫專業,啥水平是大師。

接溥儀進宮那場戲,斯托用了散光照明。他自制了一種散光燈,在上面蒙上柔光布,使之適應底片需要的亮度,同時模擬出自然光的感覺。因為是晚上的戲,攝影組使用十幾組散光燈,只要一個排列不對,光感就完蛋。而且貝托魯奇運鏡很復雜,相當考驗斯托的能力。但他輕而易舉就辦到了。

最令人深刻的,還是登基大典那場戲。太和殿內禁止設燈,斯托拉羅在大殿的門窗外架設一台2萬瓦的碳晶燈,再加上柔光布,模擬出自然散射光。然後,他在大殿門口設計了那塊巨大的黃帳子,完美解決了鏡頭往前推移時可能造成的曝光問題,使得小溥儀不會被屋外的光吞沒,整個輪廓處在畫面中心。屋外架設的燈源,同時被遮擋,幾千名群演也不用配合小皇帝表演,省了一堆事。

最牛逼的是,這塊黃帳子不但造成視覺上的沖擊,還成為溥儀一生的隱喻。

他從小就想跳起來去抓這塊象征皇權的巨幕,被它吸引,朝它奔去。可是當溥儀越過門檻,伸手去抓時,那塊黃帳子最終從他手中溜走了。這個牛逼的設計征服了在場所有人,也成了【末代皇帝】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點睛之筆」

縱觀全片,斯托拉羅用的都是自然光或模擬自然光拍攝。 他用神奇的光影,為溥儀不同的人生階段定調。溥儀進監獄時,是青灰冷色。他的童年、少年階段,是溫暖的紅、黃色調,溫馨卻又寂寞。等尊龍出場,紅色膨脹開,充滿欲望。等去天津租界,瞬間變成了陰郁的藍色,尊龍也唱起【Am I blue】。

越到後面,隨著溥儀人生的下墜,整個片子的陰冷色調越濃,畫面占比越大。

直到最後,他終於被改造成一個普通人,獲得渴望一生的自由。

走在故宮裏,又回歸了暖色調。

除了牛逼,你還能說啥?

07.

電影拍攝過程中,還有好多趣事。

也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經典的力量。

拍給溥儀試吃那場戲,午餐都是前一天做的,端上來時都臭了。那個試吃演員,還得表演得津津有味。等老貝一喊卡,趕緊把食物吐出來。後來紅衛兵跳舞那場戲,是北影找來的1100多名中學生。這些小孩哪兒懂啊,陳凱歌就主動給他們講歷史,激起他們憤怒的情緒。換上衣服後,寧瀛又找來舞蹈學校的老師教忠字舞。很多老師情緒抵觸,做了半天思想工作。

排練那場戲時,有行人路過看到,都嚇傻了。

他們都以為那什麽又要來了。

「在故宮拍攝」

還有些有意思的事,發生在演員之間。別看阪本龍一寫的音樂那麽哀傷,當初在片場,整天都吊兒郎當,拉著工作人員吃吃喝喝,夜不歸宿。只有一個人不搭理他。那就是尊龍。為醞釀情緒,一見到他尊龍就說,你是日本派來的間諜,片子沒拍完,我不會跟你說話的。給阪本「嚇得」一臉懵逼。

電影裏,阪老師陰沈冷酷。其實拍片時,有句台詞他無論如何說不出口。就是那句「Asia belongs to us !」。實在太羞恥了。說了好多遍,貝導總覺得力度不夠。不知道NG了多少次,才達到效果。

尊龍不跟阪本龍一說話。但跟陳沖、鄔君梅關系很好。不是拉她們吃飯,就是教她們唱歌。拿陳沖話說,跟個大男孩一樣。在羅馬拍內景戲時,三人還大晚上跑出去散步。鄔君梅前面說了,完全不把貝導當國際大導看。陳沖對其則有敬重有加。只有一場戲,就是跟溥儀結婚那場戲,仆人上來脫衣服。拍攝時,有仆人不小心把她衣服扒掉,袒胸露乳了。

陳沖很害怕,因為【大班】的戲就給她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她追著讓貝托魯奇保證不用暴露的場景。且必須寫書面保證。老貝對此很生氣,在他的觀念裏,這段戲很美。主要他不明白陳沖當時的壓力。

合作敲定前,合拍公司就不太想讓陳沖演。是貝托魯奇堅持。而在此後整個拍攝過程中,北影制作單位都和陳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攝制組去東北拍戲前,外國人站成一隊,中國人站成一隊。陳沖站中間,形單影只。在片場,只有鄔君梅跟她親近。兩人整天嘻嘻哈哈,聊電影和感情。那時,陳沖作為美國工會註冊的演員,是有單獨房車的。鄔君梅常被她拉上車休息。

當然,關於【末代皇帝】最有面子的事,還是貝導拍片時,攝制組占據太和殿。英女王訪華,希望參觀。但裝置不可能調出去。女皇就沒參觀成。

「女皇來了也不行」

不光是女王。當時,美國駐華首任大使伍德科克還帶著老婆去探班。貝托魯奇也是很傲啊,忙著趕進度拍片,椅子都沒給人備一把,上去握個手,扭頭繼續指揮現場去了。伍大使在旁邊等了半天,也沒等到一句客氣話。

也不怪貝托魯奇不鳥他。那會兒,拍片進度太緊張了。北京外景的戲一拍完,轉眼就要11月。貝導馬不停蹄帶著隊伍去長春,日夜兼程趕到現場。拍完溥儀的祭天大典,需要拍一場雪景。等了好幾天不來。穿著軍大衣的貝導著急上火。最後只好買了30噸化肥人工造雪景。

就這麽緊趕慢趕,還是出事了。

08.

東北的戲份拍完後,攝制組回到北京,本還打算拍點北京外景的。可北京冷得要死。貝導只好先派一支隊伍回羅馬,拍內景戲。結果羅馬那邊進度緩慢。戲還沒拍完,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這還沒做後期呢。

這時,湯瑪斯簽的保險公司跑來查賬。不查不要緊,一查,兩邊都不爽。保險公司準備查封攝制組。湯瑪斯早沒錢了。還得是貝導,一咬牙,把房產抵押出去,又貸了200萬美金。然後又利用電影圈的人脈,先把部份樣片送到了坎城。這才喚回了資方的信任。 只不過,由於資金短缺,第二年春天回北京補錄外景的計劃泡湯了。這成了【末代皇帝】最大的遺憾。

隨後,貝托魯奇開始剪片。順便把阪本龍一折磨了一遍。

一開始,阪本龍一並不是電影的首選配樂。電影拍攝期間,為貝導寫了大量音樂的,是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蘇聰。

「後來,他們拿了獎」

蘇聰是劉索拉、譚盾、陳其鋼的同學。1982年,畢業後第三天,就去慕尼黑留學了。那幾年,他參加藝術節、國際作曲比賽,拿了不少獎。但錢沒掙多少。在【綜藝】雜誌上,他看到貝托魯奇找電影配樂,就讓他簽約的出版社寄了一些作品給老貝。一年內杳無音訊,蘇聰都快把這事兒忘了。1986年,正準備讀博的蘇聰突然接到北京打來的電話,說電影要開拍了,請您火速來京。

在北影廠給貝托魯奇蓋的辦公樓裏,蘇聰見到了他。由於門梁太矮,蘇聰腦袋上還撞了個大包,血流滿面。當時,和蘇聰一起被找來的,還有給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配樂的莫裏斯·賈爾。此君後來還配過【人鬼情未了】。麻煩在於,蘇聰和莫裏斯的作品版權,早都簽給出版社了。對湯瑪斯而言,等於少了一筆電影音樂版權。很不劃算。於是大家都在為這事兒掰扯。

阪本龍一的經紀人賊啊。偷偷跟湯瑪斯說,讓阪本來寫,版權全給你們。

隨後,莫裏斯那邊結束。蘇聰呢,沒有放棄這個機會。讀了大量文獻,走訪了許多學者,應老貝要求,音樂要寫得有東方風情,還得有現代感。貝托魯奇只給了他一個文學劇本,讓他時不時去片場看拍攝。閑下來就拉他討論。蘇聰只能白天看場景,晚上回去寫。很多片段,寫了四五稿。

結果因為版權利益,最後電影原聲發行帶裏的,只有一首【Lunch】。

電影告別會上,貝托魯奇稱贊蘇聰說:

「你的作品具有高貴、典雅而略帶憂傷的氣質。」

在【末代皇帝】之前,阪本龍一幾乎沒聽過中國風的曲子。電影都殺青半年了,湯瑪斯給他打電話,讓他給電影配樂。

其實,早在東北拍戲時,貝托魯奇就刺激過阪本龍一,說他的老朋友埃尼奧·莫裏康內,也就是給「鏢客三部曲」配樂的那位,天天打電話到劇組,說自己要給【末代皇帝】配樂。 阪本龍一也找鋼琴來寫過曲子,但裝置不行。

接到湯瑪斯的委托後,阪老師說要兩個星期,問老貝要啥樣的曲風。湯瑪斯說,這是給歐美觀眾看的,務必現代點。回東京後,阪本龍一一口氣買了20多張中國風音樂,一天聽完,然後在東京找會中國樂器的,現學現賣,連著熬夜,寫出了44首配樂。再帶著作品,去倫敦和貝托魯奇匯合。

「後來,兩人又合作過」

到了倫敦,阪本龍一傻了。提前用衛星線上傳來的曲子,被拆得七零八落,完全不成樣子。更操蛋的是,貝托魯奇不斷修改剪輯,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配樂不得不跟著變動,全都合不上拍。眼看就要錄音了,很多地方的音樂還對不上。無奈之下,阪本龍一又紮進酒店,熬夜一晚上重新計算節拍,看怎麽配合畫面。

在貝導的一番辛勤折騰下,阪老師終於被折騰進了醫院。

等到試映會當天。他被請去觀看,整個人差點從凳子上摔下來。

他辛辛苦苦寫的曲子,再一次被拆得七零八落。熬夜寫的44首作品,至少有一半沒被采用。阪本龍一從此再也不想去什麽試映會了。

不管怎麽說。他至少比蘇聰幸運一點。

09.

1987年10月23日,【末代皇帝】在義大利公映。雖然一開始,西方觀眾覺得它節奏緩慢、劇情模糊,但在第一波放映後,貝托魯奇和湯瑪斯就收回了成本。隨後,它領跑1988年奧斯卡,得到9項提名。

直到此時,很多影評人依然不看好。

然而,頒獎典禮當晚,【末代皇帝】橫掃奧斯卡,創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原創配樂九提九中的神跡。當晚,上台致辭人之一,就是【荒野大鏢客】的男主角,咱們的伊斯特伍德老爺子。

他說,【末代皇帝】獨得九項大獎,今年正是屬於它的一年,並強調道:

「如今美國已經拍不出這類電影了。」

上台領獎的貝托魯奇也無比激動,那幾乎是他一生藝術生涯的巔峰。他說這是生命中最激動的時刻,首先感謝了東方國度對他的支持:

「我要感謝中國人和中國,感謝中國政府允許我去拍攝這個美麗的國家。還感謝尊龍、陳沖以及許多在拍攝及前後無名的中國人,我應該向他們致以中國式叩頭。」

隨著貝托魯奇創下如此神跡,【末代皇帝】趁熱而上。一部影片的盈利,養活了合作方之一的北影廠整整六年。 貝托魯奇和制片人湯瑪斯的這場豪賭,自然以大獲全勝而告終。再也沒人質疑貝導在國際上的江湖地位。

「九提九中的神跡」

不過這電影畢竟是拍給西方看的,它的視角也是從貝導看溥儀的個人視角出發,並沒有那麽強的政治意識形態,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還原。這就導致國內很多人看了並不滿意。寧瀛收集了國內批評給貝托魯奇。貝導只說了一句:

「只有你知道,這部電影我一開始就是用拍紀錄片的嚴謹做的調研。」

不光是批評,香港【文匯報】也發文自省,問,故宮是咱們的,題材是咱們的,難道貝托魯奇是神仙,我們有才的人不少,怎麽就拍不出來呢?

批評也罷,自省也好,隨著多方言論湧入,在更多影迷的擁躉中,【末代皇帝】日復一日綻放出了更多光彩。許多人的事業,也更上一層樓。

尊龍入圍了金球獎影帝,一度成為西方片酬最高的華裔演員。陳沖從此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不久後,做了柏林電影節評委。正因為在那屆電影節上看了太多無聊的電影,她打算自己拍片,拍出了【天浴】。鄔君梅也順利踏入電影圈,登上國際舞台,後來成了奧斯卡的終身評委。

蘇聰和阪本龍一拿到最佳配樂後,前者繼續追求作曲家之夢,做了幾年教授,開始寫大型音樂劇。阪本龍一則躋身國際,又給貝導【遮蔽的天空】配樂,拿了一堆獎。1992年,他還為巴塞隆納奧運會開幕式譜曲並擔任了指揮。

至於陳凱歌後續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

「充滿歷史感的一幕」

要說最大的贏家,還是【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本身。在牛逼導演、攝影、配樂、演員等人的齊心協力下,它綻放出了經久不息的光彩,影響一代又一代創作者。 蘆葦看完它,找到了為【霸王別姬】編劇的歷史座標。曹郁看完它,決定做攝影師,憑【可可西裏】拿到了金馬最佳攝影。

30多年過去了,在許多影迷心中,它依然是無法超越的個人史詩。

這份光彩,可能還會繼續綻放下去。

只可惜,這樣一部匯集了無數大師、傑出藝術家的經典,可能再也無法重現。也許只有在那個時代,才有機會看到這樣一群人走到一起。

「世間再無貝托魯奇」

1975年11月2日,羅馬郊外一個荒涼海灘上出現了一具男屍,被亂棍打得不成人形。屍體正是風格大膽的導演,時年53歲的帕索裏尼。這位柏林、坎城、威尼斯的常客,貝托魯奇電影事業的引路人,先走一步。

1989年,60歲的賽爾喬·萊昂內死了。他人生中賭上一切長達4個小時的巨作【美國往事】,上映後惡評如潮,虧損2000多萬美金票房,將賽爾喬的事業拉入低谷。五年後,他含恨離去。【美國往事】卻被推上神壇。

2003年,為中國話劇事業做出傑出貢獻,在中西方戲劇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的英若誠也走了。他把【推銷員之死】引入中國,把【茶館】推介到全世界。去世前,在昏迷中,他還在念叨:溥儀很難受,一輩子凈做不願意做的事。

次年,一代教父,表演藝術家馬龍·白蘭度在美國洛杉磯一家醫院逝世,享年80歲。

3年後,當初那個在天安門廣場騎自由車的大胖子,也因病在家中去世。

又過了6年,8次提名未中最後終於拿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彼得·奧圖,在倫敦的威靈頓醫院去世,享年81歲。

同年,貝托魯奇的摯友,以【感官世界】震動世界影壇大島渚,因肺炎在神奈川縣藤澤市的醫院病逝,享年80歲。

3年後,【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主演,被視為人類搖滾史上最牛逼偶像之一的大衛·鮑伊因肝癌去世。他這一生,影響了無數藝人,深刻影響了搖滾樂風格,拿到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閃電。

2年後的2018年,貝托魯奇去世。這個一生充滿了爭議、魔力和巨大創造力的名導,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拿到了坎城電影節終身成就獎。他的情欲、大膽、史詩敘事,影響了太多後輩。

又過了2年,一代電影配樂宗師埃尼奧·莫裏康內去世。他一生寫下超過500首電影音樂,風格橫跨古典、爵士、流行、搖滾等等。他為「鏢客三部曲」、「往事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裏島的美麗傳說】這「托納托雷三部曲」寫下的旋律,永遠鐫刻在了世界影史上。

3年後的2023年,今年3月,另一位作曲家阪本龍一去世。

那晚,全世界的音樂APP上,仿佛都響起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那是黑白琴鍵上刮過的時間之風,也是一個金黃年代遠去的腳步。

但死亡摁下的暫停鍵,並不會阻止聲光的流淌。

在一個個背影消失的日子裏,璀璨的藝術,會繼續打動一代又一代人。

直至文明化作永恒的星辰。

「全文完,下次再會」

本文部份參考資料:

[1]【北京最後的探戈】,約翰·鮑爾斯

[2]【盧燕的跨界生存】,三聯生活周刊

[3]【貝托魯奇和末代皇帝】,北京廣播電視報

[4]【傑瑞米·湯瑪斯:我是最了解亞洲的制片人】,外灘畫報

[5]【寧瀛追憶任「末代皇帝」副導演始末】,時光網

[6]【「末代皇帝」讓我重新認識故宮價值 】,寧瀛,新周刊

[7]【在羅馬,聽貝托魯奇回憶80年代的中國】,奇遇電影

[8]【對話蘇聰,你敢來賭一把嗎?】,上觀新聞

[9]【他屬於義大利,也屬於我們:憶帕瓦羅蒂】,劉德有

[10]【「末代皇帝」拍攝趣聞】,林薊,「往事溯源」

[11]【音樂即自由】,阪本龍一

[12]【故宮裏的最後一部電影】,導筒direc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