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國拍不出好電影?瞧瞧這部籌備了18年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導演胡玫可是下了血本啊!結果呢?票房撲街,觀眾破口大罵。
這不正說明我們的觀眾眼光高了嗎?連18年都不夠,看來以後拍電影得準備個30年、50年的。
不過話說回來,18年準備就這點貨色,要是真準備50年,怕不是要把觀眾笑死在電影院裏。
胡玫的18年"磨一劍"
18年 ,說起來容易,可真要熬過去,那滋味估計連胡玫自己都說不清楚。從2006年開始構思,到2024年終於搬上大銀幕,這部【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可以說是胡玫的心血之作。
想想看,18年前的你在幹什麽?沒準還在上學,沒準剛開始工作。而胡玫呢?她已經開始琢磨怎麽把【紅樓夢】這塊硬骨頭嚼碎了咽下去。
18年,足夠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長到成年,足夠一個靦腆小夥變成油膩中年,也足夠讓一個導演從信心滿滿變成自我懷疑。
胡玫是怎麽熬過這18年的?大概每天都在想:今天的林黛玉選好了嗎?明天的賈寶玉夠帥嗎?後天的劇本改得夠狗血嗎?
結果呢?18年的心血換來的是一片罵聲。這下好了,胡玫可以把"18年磨一劍"改成"18年磨一笑話"了。
觀眾的期待與現實的巴掌
電影一上映,觀眾們興沖沖地跑去電影院,心想著:這可是籌備了18年的大作啊,肯定精彩絕倫。
結果呢?
期待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觀眾們看完電影後的表情,大概和林黛玉哭完之後的樣子差不多——又傷心又生氣。
有網友吐槽道:"我還以為18年能拍出個'新紅樓',結果就這?連87版的零頭都比不上!"
另一位網友則說:"看完後我只想問:胡導,您這18年是在研究怎麽把【紅樓夢】拍爛嗎?"
看來,胡玫的18年"苦心經營",在觀眾眼裏就是18年的"自娛自樂"。
爭議的焦點:林黛玉不黛玉,情節不解析
說起來,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點,莫過於林黛玉的選角和情節的改編。
林黛玉,這個讓無數讀者魂牽夢縈的角色,在新版電影裏變成了什麽樣?
用一位網友的話說就是:"這哪是林黛玉啊,分明就是個網紅整容臉!"
再看看情節改編。原著中的林黛玉初進賈府,那叫一個細膩入微,字字珠璣。電影裏呢?簡單粗暴,仿佛在演【鄉村愛情】。
劉姥姥進大觀園這段,在原著裏可是充滿了諷刺和幽默。到了電影裏,變成了什麽?一場粗糙的鬧劇。
胡玫大概是想告訴我們: 18年不是白準備的,我們不僅能把經典拍爛,還能把觀眾的記憶一起毀掉。
胡玫的回應:藝術家的倔強還是自負的狂妄?
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胡玫的反應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藝術家脾氣"。
她不是虛心接受意見,而是怒懟網友:
"你們懂什麽是藝術嗎?"
老胡啊老胡,你這話說的,觀眾花了錢買票,就是為了來上你的藝術課?
這種態度,不禁讓人想起了那句老話: "文人相輕"。只不過這回是"導演輕觀眾"。
胡玫可能忘了,沒有觀眾的電影,就像沒有讀者的書,再高深的藝術也不過是自娛自樂。
中國電影界的通病:掛羊頭賣狗肉
說實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遭遇,在中國電影界並不是個例。
多少號稱"重塑經典"的電影,最後都成了"毀經典"的罪魁禍首?
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不僅傷害了觀眾的感情,更是對經典的一種褻瀆。
有人說,中國電影人缺的不是才華,而是對觀眾的尊重和對藝術的敬畏。
看看胡玫的例子就知道了,18年的準備換來的不是精品,而是一地雞毛。這不禁讓人懷疑,是不是準備的時間越長,離經典就越遠?
觀眾的聲音:失望之余的期待
盡管【紅樓夢之金玉良緣】讓很多人失望,但觀眾們並沒有放棄對中國電影的期待。
這件事很快就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有網友認為:"雖然這部電影很失敗,但至少證明了我們對經典的熱愛。希望以後有導演能真正拍出一部好的【紅樓夢】。"
也有網友認為:"與其花18年拍爛一部經典,不如花18年創作一部新的經典。我們需要更多原創力作,而不是一味地翻拍。"
還有網友認為:"胡玫的失敗不應該成為我們放棄的理由。相反,這應該激勵更多有才華的導演,用心去創作,用作品去打動觀眾。"
這些評論表明,盡管失望,觀眾依然對中國電影抱有希望。他們渴望看到真正優秀的作品,渴望被電影打動,而不僅僅是被噱頭吸引。
寫在最後:教訓與展望
回顧【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這不僅是一部電影的失敗,更是中國電影界的一面鏡子。
它反映出了我們在對待經典、理解觀眾、平衡藝術和商業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但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希望這次的教訓能讓我們的電影人明白:
- 尊重經典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要理解其精髓。
- 尊重觀眾不是一味迎合,而是用心創作。
- 藝術追求和商業利益並不矛盾,關鍵是找到平衡點。
最後,我想問問各位:如果你是導演,你會如何重新詮釋【紅樓夢】這樣的經典?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電影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