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從電視劇【繁花】一個無意的穿幫鏡頭說起,韶韶早餐油條的變化

2024-03-09電影

前段時間的熱播電視劇【繁花】,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大導演王家衛,素以嚴謹、追求真實場景著稱,所以得到了大家的喜歡,在這部電視劇裏,為了再現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上海的場景,從服裝道具到不惜花巨資打造黃河路,成功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嘆服。

常言道:百密一疏,即使這麽著名的導演,也有一處小小的穿幫鏡頭,大家是否記得,劇中的葛老師去早點攤買早點的場景,有沒有瞬間讓你魂穿90年代的感覺?

穿幫問題就出在這油條上!大家在劇裏看到的油條是否與我們記憶裏的油條模樣有點不一樣呢?

曾幾何時,南京的油條還是一兩糧票5分錢買兩根的年代,清楚地記得這個價格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初,那個年代早餐能吃到油條可是我們這代人的一種奢望。現在的年輕人肯定不能理解我們那一代人的小幸福原來是這麽的簡單。那時候的我認為能天天早餐吃到油條就是過上共產主義生活了。

待到成家立業有條件可以盡情享受油條之時,卻到處宣傳吃油條的不健康,特別強調油條裏有明礬,這對人體有著極大的危害,自此很多年間,油條沒有進入過家門。

幾年前妻子看到商家打出「放心油條」旗號,就忍不住買了幾根回來。第一眼看到這久違的油條,總感覺哪裏不一樣了,記憶中原本兩股纏繞成麻花狀的油條,變成了兩股直不籠統的平行形狀。原以為這家油條店是一個東北人經營的緣故,因為在很多年前去北方出差,就發現那裏的油條就是這個樣子的。可是再留心觀察,卻發現南京大街小巷中的油條店,制作的油條形狀如同一轍,仿佛是一個師傅教出的一樣,不經意間,滿大街油條店裏的油條完全變了模樣。下圖就是目前早點店裏的油條形狀:

也是巧了,就在我醞釀準備寫一篇關於記憶裏老南京油條形狀的短文時,正逢清明小長假去皖南旅遊,第二天早晨在深渡古鎮的街頭早市上閑逛,遇到一個炸油條的早點攤,看到油鍋裏翻騰的油條,居然就是我記憶裏老南京的油條樣子,不禁喜出望外。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在深渡鎮上看到的油條是否就是記憶裏兩股纏繞的老樣子啊?

我在現場仔細觀察了這位師傅操作的全過程,制作油條的前面幾個步驟基本同南京目前油條店的一樣,不再贅述。關鍵的一個步驟,就是在兩條面被細竹條壓合在一起後,不是直接放進油鍋,而是右手拎起面的一頭,在空中環繞兩圈,然後將面坯一端放案板上,左手掌壓在面坯上稍微搓一下,使得面成為麻花的纏繞狀,如下圖:

然後兩手各捏一端,將面拉伸到一定長度後放進油鍋。在即將進入油鍋的瞬間,用雙手指間掐斷生面的兩頭,油條坯自然滑落油鍋,這樣做出來的油條兩端外形整齊美觀,粘合緊密,不易散開:

鍋中翻滾的油條,就是我記憶中的老南京油條的樣子,看到這色澤金黃的油條,妥妥地肯定還是原來的老味道跑不了。值得一提的是,小時候看到師傅掐掉面的兩頭,然後將掐下的兩個小面頭放到案板上,待集多了後再糅合到下一團面中,幼稚地認為這是師傅克扣斤兩,哈哈哈:

更巧合的是,頭條君似乎知道了我的所想,前不久居然推播來一位外國友人拍攝的短視訊,記錄的是1976年上海一個早點店的熱鬧景象,視訊完整地再現了四十多年前、上海早點店裏油條的炸制過程,其操作過程與我記憶裏老南京的油條如同一轍,甚至連那個早點店面,也與南京那時的一模一樣。記得那時買油條,要先排隊買籌子,籌子一般是用竹片做成約7厘米長、2厘米寬的小牌子,上面用火燙出幾道橫杠,一道杠代表一兩油條(二根油條),買好籌子後再排隊取油條,由於年長日久,那籌子早已油乎乎地甚至粘手。那個糧食計劃時代,南京的糧票最小面值是一兩,所以最少要買兩根油條。而上海發的糧票居然有五錢的(半兩),所以在上海的早點店可以買一根油條的,現在才發現.,上海人是多麽的精明。

言歸正傳,在此我將這視訊截圖幾幅分享給大家:

視訊中的主角,居然也是位年輕的女師傅,看到她在鏡頭前神情自若,操作油條面坯手法,如行雲流水般地流暢,真是嘆服了:

和深渡鎮那位女師傅一樣,也是右手拎去面坯,將面坯臨空環繞二圈成麻花雛形:

左手搓成麻花狀:

雙手將其拉抻:

掐入油鍋,一氣呵成:

鍋裏翻滾的麻花狀油條:

負責炸油條的老師傅用筷子撿出炸好的油條控油: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看視訊的全過程。

大家還記得嗎,那時油條店是不提供包裝物的,買得多的顧客一般是拎個筲箕籮裝油條;而家比較近,買幾根油條的就更簡單了,直接用一根筷子將油條穿成一個「卅」,提著回家。

很神奇的頭條君猶如我肚子裏的蛔蟲,這些日子老是推播一些與油條有關聯的文章給我,下圖也是不久前剛看到的一張老照片,大家看後是否有點小激動呢:

照片註明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無錫市,圖中表現了三位剛從早市回來的大媽,特別顯眼的是其中站在C位的大媽,仔細看她手中,居然是一根筷子串著的兩根油條,那筷子上的油條也是麻花狀的樣子,這情景一下使我好像穿越到了那個年代,大家看後是否與我同感?

據考證,油條起源於南宋時期的風波亭,炸油條就是炸秦檜。這樣看來,在過去的年代裏,這麻花狀的油條形狀,至少在江浙滬皖的廣大地區是一個樣子的。

筆者目前小住成都,也觀察了一下成都早點店裏的油條形狀,不出意外的也是直不籠統地平行狀模樣,我猜想,只要是在流動人口多的城市,估計這油條形狀都改成了現在直不籠統的樣子。我在成都老城區的一個農貿市場裏,居然看到還有打著油條新品種的「雞蛋油條」,買了一根嘗嘗,並沒有吃出什麽特別之處,卻比別家的普通油條貴了五毛錢,估計也是生意經而已。

下圖就是所謂的雞蛋油條:

看到這雞蛋油條矮矮胖胖的樣子,早已和我記憶中的油條大相庭徑,真有點像北方的糖油果子了。

其實這油條形狀有一點變化也無關緊要,關鍵的是現在這油條的口感再也不是過去的味道了,吃進口裏沒有過去的香酥脆感,而是僵拐拐地仿佛吃了一團油炸面團,並且這現在的油條放了一小會兒就軟耙耙地不成樣子,不知道是否與缺了明礬有關。我就想不通了,目前各種食品添加物繁花似錦,層出不窮,怎麽這麽多的專家就研究不出一個既安全又能替代明礬的添加劑,使得我們能再度吃到從前油條的老味道呢?

真的好懷念過去那油條的滋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