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不是一個同質化的人 」
你或授權以擔心商業片拍多了的導演後續內容同質化,但新銳導演的百變性不容置疑。滕叢叢面對同質化質疑聲音時,顯得無比自信,也真正用她的作品回復著那些質疑。
從2019年滕叢叢自編自導的電影首作【送我上青雲】上映後,影片中塑造的獨立女性的形象震蕩影視市場,讓這位初出茅廬的女導演走入大眾視野。就在大眾期待著下一部獨具風格的型別片時,她卻帶著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出現。
為什麽說【我的阿勒泰】是一次創新嘗試呢,它的幾個標簽都看出這部劇和其背後的主創有多大膽。「 國內首部散文IP改編劇集 」、」 首部登上CCTV 1黃金檔的網路劇 」、「 首部入圍第7屆坎城電視劇節最佳長劇集競賽單元的華語劇集 」。
無論從創作角度還是傳播角度,這部劇的創造性都毋庸置疑。
6月5日劇風營記者參加了「北京大視聽精品計畫【我的阿勒泰】創作分享會」,活動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首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業協會、北京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愛奇藝承辦,現場聽眾主創分享這部劇創作心路歷程。
自左至右:呂帆、滕叢叢、陳旭光、齊康、劉懿增
角色是故事的靈魂
短短8集的【我的阿勒泰】已經成為治愈的代名詞,或是綠草藍天的自然美景,或是哈薩克遊牧生活圖景,亦或是演員們細膩自然的表演,總之俘獲了一批996的打工人。
「 做這部劇在國內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沒有參考,也沒法預判,只是我們的直覺和對藝術的判斷,覺得它值得。 」阿勒泰導演滕叢叢在創作分享會上如是說。
導演滕叢叢曾表示劇集【我的阿勒泰】的故事其實從2018年底就開始慢慢發芽,那時的她剛拍完電影【送我上青雲】,「當時除了維系那幾年的生活開銷,剩下的錢就把【我的阿勒泰】影視改編權買下來了。」於是這個計畫就在影視行業最艱難的三年裏,慢慢長大。
作為內容創作者滕叢叢認為 導演最重要的三個技能是導演、表演和剪輯 ,這三點是與影視作品敘事節奏直接關聯。可以想象到在【我的阿勒泰】的那些治愈的鏡頭表達和名場面背後,沒有一個是靠運氣,都是經過邏輯推演。
為了創作劇本用4個月的時間實地探訪觀察,為了讓呈現更好的無論構圖、影像、聲音包括音樂,導演都是用電影的設定來要求的。為了讓人物更生動,會到當地跟少數民族交流,給人物構建真實鮮活的底色。
就像劇集裏的哈薩克族少年 巴太 ,他的純真堅韌、鮮活真實的形象獲得觀眾的喜愛,他會因為跟喜歡的女孩表白害羞,會在自己夢想和父親期望矛盾時勇敢堅定自我。背後其實都是滕叢叢導演對角色塑造的堅持和選擇演員的標準。
「 我一直深信角色是故事的靈魂。 」在她看來,有質感的角色不能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所有創作都要基於觀眾心理學、觀眾觀影思路和他們共情的細節。
滕叢叢在創作分享會上說到「 在【我的阿勒泰】裏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人物形象不是說用多少筆墨去講述,而是能讓觀眾從他的亮相到劇集結束都能跟隨,關註他的情感變化或心理成長,形成一個人物弧光,帶給觀眾共鳴。 」
導演表示她在對巴太的形象塑造時,除了鏡頭前故事情節的展示,更多的是鏡頭背後的「功課」,甚至詳細到他從哪裏來,他做了什麽,他的職業是什麽,性格特征怎麽樣,說話方式、職業專長,以及最重要的是他在故事中要實作的目標和將要遇到的磨難。
導演滕叢叢說,」 影視創作可以類比冰山理論,導演做的功課,一部份在水面之下 」。
導演、編劇 滕叢叢
用鏡頭治愈觀眾
包括最讓觀眾無法自拔的美麗風景,都是攝影團隊對劇本的思考、光影的雕琢、甚至人物精神內核的琢磨,【我的阿勒泰】攝影指導劉懿增說「讀完劇本我的第一觀感就是特別治愈,於是我開始思考, 是什麽治愈了我,我們怎麽去治愈觀眾? 」
細心的觀眾能夠發現,從李文秀在城裏打工到回阿勒泰草原,場景排程下鏡頭語言、構圖和光線都大有不同。畫面內容也帶來強烈的情緒對比和矛盾激發。
」 【我的阿勒泰】的最開始,畫面會把人物放得比較低,讓城市水泥森林的結構和元素壓制住人物,傳達角色最初遇到的內心困境和羈絆,有李文秀的作家夢,還有高曉亮的淘金夢。 後來畫面轉到草原上舒展開闊的天高地廣,人物在廣袤的曠野裏顯得渺小,兩種構圖對比表達的方式,傳達人物心境的變化,也能助推劇情的發展。「
劉懿增認為【我的阿勒泰】的劇本文本非常有縱深度,例如其中一句「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充滿了對光的追求和溫暖感的表達,要想將這文本落地到影像,我們故意讓光留在鏡頭裏,像張鳳俠夕陽下騎著駱駝、祖孫三人躲雨時也有光灑下來、采木耳場景下的斑駁光影。
「所有創作的手段、靈感都來源於劇本,都來源於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理解。 【我的阿勒泰】攝影燈光上,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樸素感、松弛感 」劇組根據哈薩克族的建築、日升日落等場景的邏輯,來設計燈光布局,「我們希望在【我的阿勒泰】裏把燈光放到隱藏的位置,最好是讓大家感覺不到打燈。」
樸素感上攝影指導劉懿增有一個很喜歡的例子,【小婦人】裏面有男女主互相寫信的片段,裏面也是用馬燈、煤油燈作為照明,來構建整個畫面的燈光氛圍感,裏面也有跟我們一樣的遠離現代的工業文明的光汙染和聲汙染的影像上的構成。
攝影指導 劉懿增
松馳感上希望用舒緩的運鏡來表達,即便在新疆常常遇到大風天氣,劇組都要去對抗風的力量,在機器兩邊做擋風的處理,就要 用舒緩的鏡頭運動為觀眾營造一種松馳感 。
【我的阿勒泰】帶火阿勒泰旅遊
計畫創作過程中,也並非全程堅決和篤定,制片人齊康表示在整個創作開發的過程中常常會迷茫和焦慮,
齊康將整個創作過程比作「 精神力的迴圈 」,「 在阿勒泰的土地上長出這個故事,是李娟感受到它,把它形成文字,文字像內容精神的火藥,彌漫在紙媒上,接下來是導演、攝影指導以及所有的主創,像點燃這個火藥的人,讓文字裏邊積蓄的力量以及積蓄的美,透過另一種形態煥發出來 。」
更重要的是後續的長尾效應,讓更多的人認識阿勒泰,認識新疆,認識李娟,感受到最初的生命力和精神力。當越來越多的人想去新疆遊覽,從而反哺那個土地,這樣它的精神力進行下一個迴圈。
據阿勒泰文旅局公布數據, 該劇開播20天後,阿勒泰全地區接待遊客達286萬人次,同比增長42.05%,旅遊收入同比增長77.98%,真正實作「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作為制片人,齊康一直在摸索它在商業和藝術的可能性,畢竟【我的阿勒泰】僅僅只有8集,如果按照傳統的排播模式,四天就播完了,那麽如何讓它跟觀眾有更大的介面,成為最大的難題。
經過基礎調研和論證之後,我們文旅結合主線的基調,設想出「 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劇,去一個好地方。 」一是能深挖區域文旅資源,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第二,能夠延展作品生命周期,探索一些影視衍生價值。
構建影視IP與文化旅遊形成共創共享的機制, 第一共創文化符號,第二共募生態基金,第三共設旅遊專線,第四共建會員機制,第五共辦文化活動 ,這或將成為後續迷你劇乃至更多文藝精品內容積比重點突破的創作方向。
總制片人齊康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劇風營記者老金:13699142003)
麥芽【我是媽媽】奪冠,【狂少歸來】第二 | 短劇第22周榜
點眾【狂少歸來】再次奪冠,21部女頻占領榜單TOP30 | 短劇第21周榜
點眾【狂少歸來】獲冠軍,聽花島【夜色將明】為新劇最佳 | 短劇第20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