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期間,首部長征題材奇幻主旋律短劇【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火出了圈」。上線24小時全網正片播放量超過2000萬,全網話題量過2億。截至發稿,播放量過1.4億,單集點贊過150萬。相比於以往微短劇強調的「爽感」,有觀眾表示從這部微短劇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溫暖和治愈。
但與此同時,劇中「穿越」的故事表現手法引發了不小的批評聲,更有甚者認為嚴肅的革命題材不適合用微短劇這種娛樂化形式敘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向來容易引起輿論爭議,而微短劇本身似乎又為這樣的創作增加了「原罪」。
有業界專家表示,「【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給同型別的微短劇打了個樣,在青春化敘事方面,是有行業意義的探索之作。對作品合理的批評自然允許,但不應過分苛責。對主旋律題材的探索是微短劇行業的一次內容拓展和創新,理應鼓勵,但同時要警惕市場借主旋律題材的熱度進行拙劣的模仿‘創新’,生產出良莠不齊的作品。」
網路罵戰是否正在倒逼歷史題材成為創作禁忌?
筆者了解到,作為首部長征題材的主旋律微短劇,【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的故事設定頗為新穎,劇中的「萬界超市」系統讓主人公蘇梅梅得以在任何時空任何地點經營超市,這為蘇梅梅在之後透過「穿越」去幫助紅軍戰士,甚至為結局讓革命先輩看到了如今的和平盛世進行了鋪墊。但也正是這樣的內容創新讓【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上線後陷入了輿論風波,有觀眾對其將「穿越」手法嫁接到歷史題材上分外不滿,並且認為透過微短劇這種娛樂化的形式講述嚴肅的長征故事,是對歷史的大不敬。
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向來容易引起爭論,【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上線之前,另一部熱度「出圈」的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也遭遇過類似的非議,該劇的主旨是希望表達文物歸國的美好期望,但在當時也曾被批評劇情混淆文物和工藝品。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裏】因將杜甫早年居住地改在了洛陽,引發了網路罵戰的同時甚至掀起了官司,引得央媒出來勸架。央廣網銳評,「應允許創作團隊在尊重重大史實的基礎上做適當的藝術加工,包括必要的藝術虛構。」
不可否認,尊重歷史是歷史類題材影視作品創作的基線,但這是否意味著但凡涉及歷史類題材就必須進行一比一的細節還原,不能對故事有任何的藝術加工?如此一來,歷史類題材的創作是否會在輿論的逼迫下成為創作者心中的禁忌?
對此,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副院長陳曉達認為,藝術創作理應有表達自由,藝術批評自然也是被允許的,但惡語批判要求劇情創作完全寫實,「那這不是劇情片創作,是寫教科書或紀錄片了,藝術創作不是寫論文」。他表示:「不能因為微短劇碰了主旋律題材就動不動‘扣帽子’,這部微短劇我自己也看了,不存在歪曲或醜化歷史人物的情況。盡管我也認為在創作上存在表演和劇情呈現上的瑕疵,這些可在藝術批評層面上進行探討,但作為首部呈現嘗試融合長征題材的微短劇,我還是要對這種探索給予肯定。」
筆者了解到,雖然是微短劇,但該劇的主創團隊在還原歷史細節上下的功夫不亞於一部長劇。主創團隊透露,該劇聘請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館長郭得河少將擔任歷史專家顧問。在開拍之前,服化道團隊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美術團隊專門購買了長征相關的書籍進行參考,從衣服的年代建制,到彈藥袋、槍支的配備,都是先經過一輪篩選再找到相關專業的人員進行比對糾錯後確定的。
一位長年研究中國革命史的業界學者在觀看該短劇後表示,劇情主線明確,當中的矛盾處理也符合長征精神的內涵,「這部劇在尋找歷史事實和藝術形式之間的平衡點時,抓住了中華民族的強盛和中國人民的幸福是我們發展追求的核心目標這個重點。是一次很大膽睿智的嘗試,值得肯定。」
微短劇涉獵主旋律故事拓寬題材邊界
從行業來看,在【在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之前,微短劇行業少有涉獵過紅色革命題材,主創團隊對於這樣的「探索」在興奮之余也格外謹慎,相比於以往微短劇突出的「爽感」,他們這次更希望展現的是溫暖治愈的樸素情感。主創團隊告訴筆者:「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上看到長征路上的紅軍非常艱苦,我覺得大家肯定是心疼的,如果可以,我們也希望能為他們送上物資,這是一種樸素的情感。」
而這種樸素的情感也更易打動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年輕觀眾。國慶期間觀看了該短劇的小玲告訴筆者:「這部主旋律的微短劇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很能體現真情實感。劇中有不少的情節沖突和反轉,人物性格鮮活,透過場景集中呈現出了紅軍平凡又偉大的人生故事,一些細節挺感人的。」而對於引起了輿論爭議的「穿越」情節,小玲反而覺得是屬於為劇情服務的創新,她表示,透過主角的幾次穿越,當代青年與紅軍戰士產生了多次交流,可以直觀感受到兩代人之間的溫情傳遞和思想碰撞,「我更有代入感了。」
陳曉達告訴筆者,他看完這部劇後,給十位學生布置了作業,要求他們在不要看任何外界評論的前提下看劇,之後一起聊一聊觀後感。「這十位學生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甚至有些同學還看哭了。」陳曉達認為,用年輕人喜歡的微短劇形式去探索主旋律題材是非常好的嘗試,是微短行業的一次主動創新。「有的學生看完甚至希望如有續集能給紅軍戰士送裝備助他們打勝仗,孩子們這種樸素的想法初心可能顯得稚嫩,但我們也看到了該劇激發出正能量情感共鳴的積極作用。」
娛樂產業觀察人士吳立湘看後也評價道:「乏味沈悶保守的不是好的主旋律短劇,不要害怕輿論,數億的播放量和點贊才是微短劇最大的底氣。」
一直以來,微短劇行業的主流題材多是霸總、甜寵等型別,內容上擅長以爽感激發觀眾的追劇行為。在陳曉達看來,【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拓寬了微短劇的題材邊界,同時也讓主旋律故事有了更年輕新穎化的表達。「之前微短劇大都是豪門、戰神這類題材,現在有人能主動進行題材創新,上來就一棒子打死會很容易產生‘寒蟬效應’,我們不能讓創作者們為了內容安全,只做‘霸總’‘贅婿’這類內容,需要鼓勵新的內容型別出現。」
主創團隊也向筆者表達了類似的想法:「我們公司有一個目標,每年有20%-30%的計畫是希望能推動行業發展,提升微短劇格局的。其中就包括了各種新型別微短劇的探索,比如我們之前做的懸疑類短劇【夜色將明】,女性互助主題短劇【引她入室】。」關於創作主旋律題材的微短劇的初心,他們表示,「長劇有【山海情】【大江大河】,電影有【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這一類,主旋律短劇還不夠,我們需要探索更多好看的作品。」
擺脫「原罪」,微短劇精品化發展成行業共識
值得註意的是,針對【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的爭議其實很大一部份是基於對「微短劇」這種內容表現形式的偏見,從而遷怒至作品本身。不可否認的是,微短劇在野蠻生長的早期的確有不少粗制濫造、內容低俗的作品,這導致了「微短劇」這個形式在大眾的認知裏一直難以擺脫「原罪」,更是難以與電視劇、電影一樣成為被視作具備「正當性」的內容格式。
也因此,今年以來,微短劇精品化發展趨勢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而有關部門也在透過政策引導和監督,希望為高品質微短劇提供創作支持。以【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為例,該劇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指導,今年9月入選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路視聽司釋出的微短劇國慶檔推薦片單,並入選了2024北京大視聽重點網路文藝精品計畫。
在陳曉達看來,這部微短劇將主旋律故事青春化表達就是精品化趨勢的表現之一。據悉,片中主人公蘇梅梅就是一個00後,她在劇中許多俏皮的想法也讓年輕觀眾更有代入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透過熟悉的「穿越」設定與革命先輩實作了情感上的「雙向奔赴」。
上述研究中國革命史的學者也表示,這部微短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開啟青少年和有誌青年主動探尋、學習和傳承長征精神的有效路徑。「當代年輕人可以透過這種‘向內’的情感探索去繼承革命精神,這也是這部劇對弘揚長征精神的意義。」
主創團隊也提到,他們希望這部劇能觸達到更多的年輕觀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紅軍用犧牲換來了我們的現在,我們需要好好銘記,所以我更希望年輕觀眾能看到這部劇。」
主旋律題材的拓展也為微短劇市場帶來了市場增量,陳曉達表示應該鼓勵更優質的團隊進入精品化創作,「特別是國家現在倡導‘文旅+’,中華傳統文化、紅色革命等主旋律題材都是很好的結合點,【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是一個很好的創新之舉,期待接下來有更多高品質的微短劇出現,引導行業進一步向精品化發展,這個過程需要輿論給予一定的寬容,不要戴著先入為主的‘有色濾鏡’去看這些作品。」同時,他也強調,要警惕行業借主旋律故事的熱度蜂擁而上進行拙劣的模仿「創新」,生產出良莠不齊的作品,從而引發亂象,「希望微短劇行業能越來越好,有更多的精品出現。」
文/徐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