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香港電影是怎麽沒的?由【上甘嶺】說起

2024-10-24電影

戰爭片,這種型別極端不適合香港導演來拍!

他們的優勢很明顯:

劉偉強的【上甘嶺】

一是節奏控制得很好,能保證情節跌宕起伏,看著不困;

二是視聽元素給滿,不是賞心悅目的畫畫,就是爆炸追逐激烈對抗;

三是百無禁忌,還能加一些插科打諢抑或諷刺影射;

這些是香港電影人那種師傅帶徒弟帶出來肌肉記憶,每個香港電影人都會。

但他們的缺點同樣顯著:

一是香港電影除了七十年代的邵氏/電懋是大廠制,之後的嘉禾/新藝城也是分解成一個個的工作室,其實就是小作坊,這種小作坊,即作不了大制作,也不能持久;

二是香港的導演,都是畫匠,沒有畫家。絕大多數都是學徒出身,徒弟延續師傅的技術,沒想過創新,也沒能力創新;

三是沒文化,一點不考究,張冠李戴,粗制濫造。

「盡皆癲狂,盡皆過火」,是某個影評人對香港電影的精準描述。

曾經,憑著這些「癲狂」和「過火」,香港電影風靡東亞東南亞。

助推香港電影走出去的,是型別片。

徐克的【倩女幽魂】

確切說是武俠片、功夫片、警匪片、搞笑鬼片、賭片、風月片。

這裏面,當然沒有戰爭片,文藝片都沒有。

這就是香港導演在大陸拍戰爭片或正劇總翻車的原因了。

節奏沒問題,畫面也沒問題,甚至性格都沒問題。

香港導演鏡頭下的將軍,不看全域,只盯著局部。不說政治,只談兄弟情義,這還是從張徹/吳宇森那裏學來的。

兩個將軍交鋒,香港導演會讓他下馬廝殺,因為馬上的對決,香港電影的既往,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拳拳到肉的打法,他熟悉。

所經他們塑造出來的不是將軍,而是某個幫派的頭目。

幾十萬大軍的沖突,拍得像黑社會打架一樣可笑。

香港電影導演的格局,實在是太小了。

型別片塑造出來的導演,天然不適合【上甘嶺】這樣的戰爭片正劇。

當然了,香港電影的完蛋,並不能全賴環境,自己不成器也是原因之一。

劉偉強的【無間道】

一是成功過、自傲了,以為可以睥睨天下,於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二是被資本入侵,而資本只關心大咖,成了大咖制,就產生不了新生代的電影人,看看我們熟悉的香港導演/演員的年齡就知道了;

三是大陸/台灣的電影崛起,持續給香港輸送高品質人才的源頭斷了。

香港只是個城市,居然誕生了自己的電影工業,本身就是個特殊情勢下的特殊產物。

就如同它經濟突飛猛進的背景,是大陸的封閉。

它之所以有電影工業,就是民國持續至五十年的政治動蕩,是上海電影播遷的結果,像邵氏、長城、鳳凰皆如此。

這麽小的格局,造成它的電影工業的格式也很小。

上海電影背靠大陸拍攝的那種大電影,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在香港就丟掉了。

曾經,有那麽幾位天才的導演,如費穆、朱石麟,嘗試拍些不一樣的電影,但他們無一例外地失敗了。

香港是商業發達的市民社會,小市欣賞不來典高和寡的藝術,也不喜歡那種宏大述事的電影。

於是,劣勝優汰,香港就剩下前述的型別片了。

李仁港的【見龍卸甲】

之前看過李仁港的【三國誌之見龍卸甲】,單看故事還挺好的,唯獨不像是在講趙子龍,就是我說的原因。

所以,香港導演天然不適合拍主旋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