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票房超6億!【周處除三害】證明了,華語電影走上了一條新道路

2024-04-02電影

文|令狐伯光

【周處除三害】票房超過6億有幾天了,但由於最近【哥斯拉大戰金剛2】上映,再加上等幾天宮崎駿新片要上映,票房也差不多這樣了。大家別看這個票房好像一般,實際上對於一部投資一千萬的電影已經屬於大爆特爆。

這個結合撤檔重新上映,票房慘敗的【紅毯先生】,還有2024年春節檔。我認為現在華語電影已經分成兩條明顯的道路,商業片道路和文藝片道路。

要麽你就走良心商業片路線,不管是【封神】【流浪地球2】的重工業大片轟擊觀眾。還是【孤註一擲】【消失的她】【熱辣滾燙】和春節檔電影一樣,就走現實噱頭+明星雲集+瘋狂行銷宣傳。

要麽你走電影精品的路線,就是你品質弄好點,口碑上來了。這類電影投資不高,以文藝片和型別片為主。它票房不會動不動幾十億,但是幾千萬,上億,更好點5億往上,10億往下是可能的。

比如【愛情神話】【宇宙探索編輯部】【河邊的錯誤】,今年【周處除三害】【草木人間】等等。

如果你明明電影很文藝又想要商業,但品質上不上,下不下的,如果還花大價錢請大明星搞大宣傳,那你就像【紅毯先生】【搖太陽】一樣就慘了,宣傳比成本還高,票房比成本還低,最終大虧特虧。

品質和流量齊飛,行銷和真心奔騰?華語電影開始「瘋了」

這事兒怎麽說呢,品位是流量的敵人,這兩者是天生相克的,想要流量爆款,就一定要下降品味,資本的品位就是流量爆款,而影迷的品位卻是藝術精品(大眾是前者,如果能結合更好)。

當前中國主流電影的作品追求的是只流行於當季,賺眼前的快錢,大師的作品存於經典雋永綿長,不一定賺錢可能還會虧錢,這就是品位和流量的區別!

現在大家會對於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流商業電影感到失望、痛心、遺憾等等。主要發聲的是影迷和網友,這幫人對於電影還是講究的,普通觀眾只當娛樂壓根不關心。 影迷一開始大家以為他是藝術精品,後來卻發現他已經滑落成流量爆款,並且還是當季的,過了這個檔期就沒有價值。

這就像【滿江紅】【消失的她】【孤註一擲】和【熱辣滾燙】一樣。

相比之下,【八角籠中】【第二十條】【飛馳人生2】等等處於中間,要麽有工業,要麽有真心,要麽還是走心的。【流浪地球2】【封神】【長安三萬裏】就是商業電影的良心,不管你喜不喜歡。

【周處】這類電影能夠紅,拿下不錯的票房。主要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關系,電影市場大了,而這兩代年輕觀眾審美開始變得多元了起來,只要你品質和口碑不錯,不能讓你大富大貴,但能讓你小富即安。

我還記得2002年的【尋槍】那時候有幾家院線?那時候國民收入多少?2004年的【可可西裏】不僅有著02年的種種因素,而且連個二線的明星都沒有。

2009年的【南京南京】票房過億,能排進歷史國產片票房前5,這是當時的爭議大片。

很多原因是時代造成的,過去的年代電影產業除非是馮小剛,張藝謀,徐克這類大牌導演配合著一線的影星,要不然也很難賺錢(寧浩都是個例),現在的人總喜歡拿現在的成績與過去對比,這些擺爛的電影人拿著對市場口味妥協的借口撈著快錢,只會快速消耗過去透過努力得來的好印象和口碑。

但如果你用上面這一套去推導,你會發現即使有明星,票房也高不了。

【尋槍】的男女主角都是當時的一線當紅,2002年的時候雖然院線不多,但不至於慘淡到那個地步,倒是海外版權賣的不錯。【可可西裏】這種電影即便放在今天,或者說請個什麽大牌來演票房也不會高到哪去。

去年的【宇宙探索編輯部】就知道了,同樣是紀錄片風格的電影,不僅制作不錯了,又有郭帆和【流浪地球2】的撐場,然而票房卻依舊不好,畢竟受眾群體擺在那裏。

【小時代】系列為何會票房爆棚呢?【消失的她】為何票房炸裂,因為郭敬明和陳思誠雖然是個渣導演,卻是個好的生意人。他很懂受眾心理學,估計手底下有專門的隊伍研究大數據。

這類商業片爛不爛無所謂,反正票房成功就行了,電影公司是商業公司而不是藝術公司,賺錢是第一業務。【可可西裏】哪怕獲再多獎,哪怕在豆瓣上評分第一,反正投資商絕對是虧錢的。

春節檔成笑話,【周處】大殺四方?華語電影的變與不變

我覺得,今後中國可能很難再出賈樟柯,婁燁和王小帥這些電影大導演了。

千萬別誤會,不是沒有這種導演了,而是他們那條路子越來越難走了。當年賈樟柯,婁燁和王小帥等導演是在國外拿獎,然後有歐洲、日本和其它電影商投資,所以他們還以源源不斷拍電影(賈樟柯電影國內票房不高,原因就是他的電影海外買賬)。

而張元等那些導演就是三板斧過後,不再受外國電影節的青睞了。這類文藝片國內票房是不高的,最後加上個人問題逐漸就消失了。

這個時代嘛,看歐洲和日本經濟那樣爛下去,哪怕國內還是有限制。但如果你拍的低成本電影票房能有幾千萬,好點上億,甚至是幾億,那麽你會怎麽選擇呢?

到時還堅持去外國電影節大概只看重歐洲三大,日本a類電影藝術聲譽帶來的出口轉內銷宣傳。就我了解單純從賣片角度,國產文藝片走上海電影節,走平遙這條路線開始在崛起,雖然還弱於外國電影節。

如果上面對限制再寬松些,對藝術再扶持一些,未來再吸收外國文藝未必不能反攻。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味到這代表什麽,中國電影圈並非忽視優秀的劇本,而是容不得優秀的劇本。如果只是忽視,那大家尚可看到優秀的劇本和想法。但是之前文藝片和型別片難活,商業層面流量經濟泛濫。

前有郭敬明之流抄手,後有AI也能做編劇的阿裏

左邊是看臉不看戲的飯圈小年輕、右邊是挑肥揀瘦的只踩不贊的秀兒。

現在有現實噱頭加鋪天蓋地行銷大賺特賺的案例,優秀的劇本已經遠離這是非之地了,留下來的,當然是一幫「三舔爛劇」,舔粉、舔流量、舔資本。拍一部爛劇可以收至少5份票,買票罵的,買票吹的,買票刷數據的,買票看新鮮的,買票上當的……

拍一部好劇,只能收1份門票,看得懂、喜歡、認同且有共鳴的人。

除的不是三害,是爛片?【周處除三害】沒有那麽偉大

怎麽講呢,即使以前的好萊塢也很難做到兩全,尤其是在賀歲片這種畸形兒身上,它們被賦予了太多的東西,而典型的正面題材就是蝙蝠俠系列,異形系列,既滿足了主流觀眾的娛樂需求,內容上也拔高到了哲學和社會學層面,這就是產業高度發達的結果。

而那些影迷追捧的影史經典往往是文藝片,大眾天然是不喜歡看的。

這種品位高就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話就大可不必了。其實就跟菜好不好吃,味道好不好聞一樣 ,普通人鑒賞能力不如大師,分析不出來為什麽好吃好聞,但是不意味著就是瞎子聾子,就算真的不懂,普通人面對好東西的反應也是我搞不明白,但是我知道這很了不起——也就是不明覺厲的狀態。

現在所謂的爆款為什麽令人生厭,因為它低俗到只有對人類最本能的動物性的刺激,這種刺激是基於生物本能無可違逆的原理的強行刺激,毫不掩飾的對於人類身為動物的獸性的諂媚與取悅,是生物學上的超常刺激。

觀眾們淪為了巴浦洛夫的狗,在這種源自本能的刺激中無法自拔,而與動物不同,人類有個過分發達的自我意識,一旦意識到自己在被如此低階的手段操縱和控制,被愚弄與欺騙的憤怒感自然油然而生。

一切爆款流量必然是基於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欲望,所以一定有所謂「俗」的部份,但是不能只是赤裸裸的刺激這些情感與欲望,然後留下一地雞毛,讓人惡心到反胃。一個淪落到只懂得取悅人類最基本的欲望的人,實在沒什麽可說的了。

我們把電影或者商業電影定義成一個產品。那我們光關註了產品的投資方,誰又來關註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和產品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呢?如果電影的最終消費者也是投資方本身意義的定義者,也是投資方,那確實我也覺得無所謂,因為那讓我們有觀眾和沒有觀眾,有藝術家和沒有藝術家都是一樣的。

這種產品我覺得可以作為作者認為的守住了本土市場,但是也就是湊個熱鬧而已,沒什麽意義和價值。因為他們拍的是真正的搞笑片,為我們的茶余飯後提供了優質的笑料。他們這種人做的再好,中國電影產業很爛。

換商業裏頭一個重要的話語就是他們的這種操作不具備核心競爭力,他們都是在恰爛錢。

這就證明我們的電影產業很幼稚,不成熟。再說通俗一遍。這就是價值投資和價格投資的區別。中國電影只要市場化了,就會有投資的風口,然後有人拍爛片恰爛錢。但是我們對這個方面集中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真正的應該擔憂的是這個行業裏頭是否有懂得真正電影價值投資的人在裏面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有,即使更多的電影投資投到了喜劇片,依然能為我們創造出燦爛的文化成果,且他們不會忽其他優秀作品的投資。

這才是關鍵!

這兩年雖然主流電影問題不少,但是【周處】這類電影能活下去也是好事一件。如果未來這類電影越來越多,票房還越來越多,那麽有一天反攻主流並占據主要市場,到時華語電影就真正的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