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張藝謀掙錢,馮小剛明顯過時?中國大導演就剩姜文「笑傲江湖」

2024-06-06電影

文|令狐伯光

這兩天看到一個新聞,那就是張藝謀好像要拍【滿江紅2】了,是的。在經歷全網罵聲過後,張藝謀還是要拍【滿江紅2】。我個人認為目前這個訊息大機率就是假的,但張藝謀要拍第二部的機率確實很高。

畢竟之前采訪也說過在寫劇本,原因大概就是這片子非常賺錢,畢竟四十多億的票房。

而中國第五代導演除了張藝謀,陳凱歌的【誌願軍】折戟沈沙,再然後馮小剛不行了。

前段時間坎城電影節,賈樟柯鬧得沸沸揚揚的【風流一代】顆粒無收,婁燁成了笑話。第六代導演當中,好像也就管虎如日中天,其它導演要麽退居幕後,要麽產量太低。這樣算來算去。

好像在觀眾眼中口碑沒崩,而且期待拍出優秀片子的上一代大導演,就只剩下姜文。

實話實說,姜文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拍商業大片,所以他就沒有引起商業那種反噬(逼格仍在),畢竟【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爭議大但畢竟不是純商業片,票房不高,看的人不夠,有反駁的,自然也就有支持的。

這種電影頂多有爭議,它就會像【滿江紅】【非誠勿擾3】那種商業片上面一邊倒。

但姜文在從【讓子彈飛】大獲成功後逐漸走火入魔是肉眼可見的事,好的電影是有表達有留白讓觀眾自己思索感悟,但北洋後兩部就屬於把一堆食材亂燉端到上來,吃兩口就覺得沒有食欲,廚師還怪你不懂美食。

他為了追求所謂的藝術深度,而漸漸專研於謎語人的討巧上,但藝術無法復制的是真誠,他的那一套早就被庫斯圖裏卡玩爛了,姜文想超越前輩就要排出情感與技巧合一的作品,他拍出的前兩部電影情感真摯,但後來人物越來越抽象化扁平化。

【讓子彈飛】不是最好?你眼中姜文最好的作品是哪部?

姜文前兩部電影真沒得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絕對華語電影經典之作。

【太陽】以後的作品跟張藝謀英雄以後的作品沒什麽本質不同,不過是一個急於展示個人抽象的政治觀念,一個急於展示自己的視聽技巧,但帶給觀眾的只有幹巴巴的樣板戲觀感,而很少能夠掏空觀眾。

【讓子彈飛】確實熱梗最多,深受現在網友的喜愛。但如果要討論姜文最好的作品,就是在電影藝術層面,大概還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兩部裏選擇。我更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在這部處女作裏是更純粹的,純粹的回憶青春。【鬼子來了】像是手術刀,剖析那個年代的底層老百姓。而【太陽照常升起】是隱喻最深刻的作品,這部作品過後姜文似乎視自己為一個火炬的傳承者,心心念念想把自己手中的火炬傳給觀眾。

姜文也曾在訪談中表示自己想讓現在的觀眾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麽,看明白了姜文電影裏的觀眾,自認為接過了姜文手中的火炬,也想將火炬傳遞下去,好似黑暗中的光芒,照射到了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由此可見,為什麽能get姜文的人,如此的狂熱,如此的樂此不疲去解讀姜文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畫面。

他走隱喻這條路線,【鬼子來了】確實給姜文沈重一擊。不過其實我看,還有一部份原因還是來源於外部環境(千禧年後政策、市場以及整個輿論場)。

姜文自己想講的其實還是那些東西,新一代被塑造出來對某些東西的空白,可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時期電影創作。且不同於李安的生長、創作環境,老姜的,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中國電影市場化後的一個縮影。

姜文電影風格絕對受了埃米爾庫斯圖裏卡的影響,而埃米爾庫斯圖裏卡的電影風格又絕對受了費德裏科費瑞尼的影響,可以說是一脈傳承。真心建議喜歡姜文電影的影迷可以去看看這兩位的電影,【地下】與【甜蜜的生活】可以給你們驚喜。

其實我覺得姜文粉絲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的一部份粉絲不夠迷影,觀影量太少,或者說不夠深入,所以才會對姜文的電影風格驚為天人,粉絲四處贊揚姜文電影天下第一,獨一無二,甚至對他的影片恨不得像上課一樣不斷解讀的行為。

好的電影應該雅俗共賞,哪怕門檻高看不懂,也能模糊感覺到電影的不一般,許多姜文的粉絲就是因為觀影量不夠,也不深入,好片子看的太少,所以才會有這種「你覺得不好是因為你看不懂」的態度。

來反駁那些說姜文電影品質不好的人,就像姜文電影裏的角色那樣不肯正常說話,非要在那打謎語繞圈子。一口一個記載歷史,把它當成聖經那樣解釋。那些粉絲到底是著迷於姜文電影本身的魅力,還是影片延伸出來的各種隱喻陰謀論呢。

不僅是張藝謀,陳凱歌?姜文也早就「走火入魔」了

姜文開始大量運用隱喻手法是【太陽】,但是片子票房不成功,當【讓子彈飛】成功過後,後面就有點飄了,我相信他的北洋三部曲的表達肯定不如他表面的劇情那樣簡單,只可惜他太過執著於隱喻,故事節奏卻一部比一部更亂。

姜文是有才的,但還是希望他能夠把敘事和隱喻平衡好,不要顧此失彼。此外,還是希望部份觀眾能夠理性一些,要了解歷史的話,還是要多看書籍或者紀錄片,不要以為看了一些道聽途說的地攤文學就認為是所謂的真相,更不要把影視作品看到的就當作是歷史的真相。

我個人的理解是,假如這個片子就是拍給評委以及圈內人看,就指著別人誇一句牛逼!那怎麽放飛自我都可以,但既然是商業片,基本盤還是普通觀眾,那最起碼的說個完整的故事的要求不算過分。難道進影院看個電影先要學習幾個月【xx導演藝術追求與賞析】,然後末了再安排個考試不及格就不允許評論?

我不是姜文黑也不算粉,在我看來姜文導演是有能力講好故事的,只能說可惜了。

問題的關鍵還是克制自己的表達,即便你把自己的靈魂剖出來,我也沒有義務一定要看,作者也沒有必要在讀者身上傾註自己的幻想。

很多作者沒明白,那些隱喻之下的,是在講道理,還是僅僅抒發自己的感受。如果是講道理,那麽裹在層層隱喻之下,就根本不是一個容許讀者討論的姿態,因為唯一解釋權可以說你的論點都是錯的。如果僅僅只是自己的感受,那麽就應該接受自己不被理解的事實。

對此,我的答案是,人物的意誌和作者的意誌對抗所撕裂的空間,才是敘事的自由度。

我覺得「深奧」於我而言可不是一個贊美之詞,有礙於思想的傳遞。我主要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在隱喻包裝下的其實是思想的灌輸,如果連隱喻的指向都不明,讀者的討論有多少底氣我是不知道的,看似有更大的自由,實則是半強迫的使人閉嘴。

可以說,隱喻是導演對影評人豎的墻也絲毫不過分。做個不恰當的比喻,近年好萊塢電影彩蛋越埋越多,品質實則越來越差。虛擬故事為題材的電影,如果裏面的隱喻指向現實,則意味著觀眾必須從虛擬的故事裏抽離,沈浸感被破壞。而潛台詞所指向的是故事裏的背景和人物。

為什麽我們覺得【讓子彈飛】精彩,是因為其所用的多是潛台詞而非隱喻。鴻門宴那場戲,明裏暗裏,陰陽怪氣,但說的都是劇內的事。第二個是人物自己的意誌太弱,作者的意誌太強,如果人物對於環境的反應不是真實的,則其故事本身和其導演想傳遞的思想不能令我信服,說白了就是玩得太歡暢,結果給玩脫了,觀眾不買賬了。

第五代確實該退休了,至於姜文,新片什麽時候拍?

中國觀眾對於姜文為什麽那麽寬容,其實有個很明顯的是姜文【讓子彈飛】這部作品離觀眾太近了,他的故事結構、拍攝時間、影像畫面很貼近這個時代的網路、市場主體,更直白的說他是我們親身經歷的、見證的、參與的經典。

而張藝謀、陳凱歌等的成名作品現在的觀眾已經很難共情了,因為90年後的新生代他們很難去理解電影裏的情形了,尤其是那種特點時代的片段,看這些電影更像站在遠處以看客身份看歷史,甚至發展出販賣苦難、迎合國外評委等等的聲音。

再一個就是最開始說的姜文至今沒有商業化,不是商業大片受眾有限。受眾有限,文青嘛,粉絲和普通人爭議大,爭議不代表徹底的否定,同時姜文的產量還不高,觀眾還在忍耐中。陳凱歌是拍的太多了,張藝謀已經是按時下蛋的母雞了。

最後,不管他怎麽樣,我個人還是挺喜歡姜文的,他的鏡頭他的剪輯他的台詞他的配樂等等,哪怕是【一步之遙】【邪不壓正】。

我感覺國內導演很少真的有文化有熱愛的,感覺都是野心大但是差點沈澱,只是利用了國內人多地大的優勢,浪費了好材料。李安是博學且熱愛的,電影裏不僅有細節和深度還有很深的情感。

張藝謀,陳凱歌的前幾部電影原作和編劇的功勞不可忽視,當時他們可能還沒那麽自信沒太亂改,姜文的前兩部作品也是一樣,後面非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暴露他功底不夠以及他把觀眾和電影都當工具的心態了。

但畢竟是姜文嘛,或許真有大徹大悟一天?總不至於像國師凱歌對他們是完全不抱有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