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7.4分,高了

2024-06-12電影

寫在前面

今晚是最近的院線新片——

【談判專家】

這部應該是唯一一部端午檔我們給出的中評和差評裏,大家有一些異議的,包括這部的豆瓣評分也並不低,7.4。

這個異議其實完全能夠理解,【談判專家】翻拍自美國電影【王牌對王牌】,我們編輯部也有同事沒看過原版,看完【談判專家】後和我們說覺得還不錯,給了 7 分+,但再去補了原版之後,改成了 6 分。

我完全可以這麽說,大家的評價都沒問題,但你認為它好的部份,都來自於原版,幾乎是照搬的,你覺得不太好的,都是他加的部份。

說得難聽點,中間大段幾乎是對原版的照搬,基本套用原作的框架、結構,甚至很多台詞和細節都一模一樣。

比較大的改動集中在首尾兩段,外加一些零零星星的香港元素,談不上成功的本土化改編,尤其是對結局的重寫,成了全片最大的敗筆所在。

當然,依托原劇本的紮實和優秀,這部片子基本也能達到及格水平,有一定的可看性。但不改則已,一改就亂的問題,說它驚喜又實屬過譽。

正文

(以下涉及劇透,

但看過原版,劇透就無關緊要了)

前面也提到了,這部【談判專家】基本套用原作的故事框架,主線還是兩個談判專家之間的對決和聯手,只是換了地點和人名——

談判專家卓文偉(劉青雲 飾)因被誣蔑為命案嫌犯,無奈之下挾持警察作人質,和前談判專家謝家俊(吳鎮宇飾)做最後談判,兩人攜手挖掘真相,為正義證明。

在此之上,電影也多多少少添加了一些屬於導演自己的表達。

比如一些香港元素

像黃家駒的葬禮、李翰祥的離世等等背景音,強化片子的時代感。謝家俊辭職做社工,在餐廳遇見騙吃騙喝的老太太,幫她付了錢,又關心她有沒有領援助金整一條副線,讓階層分明的社會結構若隱若現。還有一些動作場面的加入,時不時調劑著全片依靠對話推進的敘事。

以及導演在【拆彈專家2】裏就在嘗試的一種批評。

也就是用從專家到棄子的身份轉變,呈現背後「用完即棄」的暴力,以此指向對整個系統的質疑。

在【拆彈專家2】裏,承擔這個隱語的,是執行任務時失去一條腿的潘乘風(劉德華 飾)。

在這部【談判專家】裏,則是覆寫後的謝家俊這個角色。他在一次談判之後,選擇辭職去做社工,幫助受苦的底層人。當他以「前談判專家」的身份,被點名重新回到談判場時,面對當權者,他成了失去話語權的無權者,無法控制現場,警察決定發動武力也絲毫不會顧及還在談判的他。

電影也就是借用這個角色的被動和被輕視,來批評一種用完即棄的不公正,以及暴力邏輯下容易溢位合法邊界的權力系統。

這些原本都是好的,只是面對整個片子在改編層面上的大問題,這些小筆觸都顯得無濟於事。

那具體問題又是什麽呢?

一個是前面提及的,顯得最出彩的中間段,幾乎是對原版的照搬,而且是止步於照葫蘆畫瓢的低階階段,給人一種偷懶的嫌疑。

這裏的照搬, 大到主要情節和重要轉折。

比如卓文偉當著下屬的面,拆穿警察李俊傑撒謊那場戲。

這場戲的確很巧地把推理演繹和喜劇效果結合在一起,實作劇情推進,讓卓文偉以質問李俊傑為例,給下屬普及辨識謊言的方法,以及談判中會用到的一些專業技巧,但整場戲裏小到諸如眼球走向、身體語言的辨識方法都是對原版的復制貼上。

再比如後面那場談判轉折。

謝家俊找來假扮的線人,以換取人質,但被卓文偉識破。後者又反用這個套路,謊稱李俊傑答應出庭作證,供出染指警察福利基金的相關人,脅迫李俊傑交代了錄音檔案。

這仍然是對原版的搬移,甚至連卓文偉識破騙局的方法都沒變,還是碰巧看見了電腦裏的個人檔案。

小到細節和台詞, 編劇都懶得更換。

比如卓文偉一開始占領警署,曾經的同事說他非常熟悉程式以及警察的進攻布局,接下來就是他鎖緊大門,封閉通風口,撤掉探頭等一系列動作,這些動作安排和演員排程都和原版一模一樣。

甚至卓文偉和李俊傑相互對峙時,「房間裏只有一個殺人兇手」的台詞,還有助理拒絕羅長官提議放人時,「不要因為女性就放過我」的台詞,全是從原版照搬而來。

所以,這中間整一段,其實就是找來不同的演員,對原版故事進行一比一重演,不做任何的改動和調整。對沒看過原版故事的觀眾來說,也許還算新鮮。但拋開了像我這類看過原版的觀眾,觀影體驗就像催你把曾經吃過的飯又反芻一遍。

接著我們再聊聊它改編了什麽,以及這些改動所帶來的硬傷又是什麽。

最明顯的改動, 是片子的開頭和結局。

原版電影的開頭,是男主丹尼和嫌犯之間的談判。

整場談判架構在言語層面和動作層面之上。丹尼需要快速了解對方的關鍵資訊,結合現場資訊,與挾持者進行對話,獲取信任。同時,還需要結合一定程度上的表演,將對方引入另一個區域。最後與突擊隊形成完美配合,在救出人質之後,擊斃嫌犯。

這個開篇不僅是人物的亮相,強化角色高光,而且也破除了關於談判的刻板印象,它還不只是桌面上的唇槍舌劍,而是在以生命為砝碼的高壓下,對思維、專業、應變能力等的全方位要求。

【談判專家】也是以談判案例作為開頭,但相比於原版, 原創故事就顯得薄弱很多。

第一個是謝家俊處理的案子,對方是一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夫婦,選擇挾持社會福利署員工的極端方式,找回被帶走的孩子。

這個案子背後的倫理困境,其實能正向增強片子的戲劇沖突感,但壞在編劇對於談判專業的不了解,並沒有著墨談判專家本身的談判技巧,以及對峙雙方的心理拉鋸。這場談判的轉向,依賴的是挾持者的自我良知,也就是他們稱自己不想傷害別人,主動放了人質,最後知曉孩子被領養的實情後選擇自殺。

第二個卓文偉的案子也是同樣的問題。

面對持手榴彈的嫌犯,卓文偉說得最多也就是「你信我」「我有解決方法」,最後也挺滑稽地從對方手裏奪過手榴彈,解除了危機。

這兩場戲都模糊了重點,偏向於情緒營造。 原本應該作為關鍵的談判過程本身,反而退至成最次要也最兒戲的部份。 人物立不起來,也直接削弱了後半部份兩個談判專家的對抗張力。

再來是被詬病最多的結局。

原版結局設計了一出空城計。

丹尼和史賓恩沒能找到證據,先是丹尼透過欺騙和激將的方法,威逼兩個被點名的參與者說出實情。當更大的反派出場時,史賓恩獻計,槍傷丹尼,假意與反派談分成條件,再透過對講機廣播出去,揭露了真相。這處妙筆帶著層層反轉進行抽絲剝繭,又與談判主題形成完美的呼應。

而到了【談判專家】,結局成了最要命的覆寫。

最大的反派羅長官和兩個手下一起出現在健身房,正反雙方沒有任何談判和拉扯。編劇簡單粗暴地讓反派自爆,反派直接對卓謝兩人說會幫他們收拾殘局,要用錢來換取錄音證據,緊接一場槍戰戲。

暫且不談編劇在最一開始就讓你知道內鬼是誰的拙劣手法, 這段直接讓反派降智的寫法,不僅降低了人物角色的實際效用,也直接破壞了片子原本可以完成的反思。 諷刺和批判被替換成正義戰勝邪惡的快感,直指社會體系的矛頭,也順勢變得非常疲軟。

另外, 主角的動機轉變也被改得非常生硬和牽強。

原版其實花了不少篇幅去鋪墊,丹尼從談判專家到挾持者的極端身份轉變。 它不僅僅只關乎「被栽贓」這一件事情,而是由這一個因,擴散而出了很多果,不間斷地席卷著男主。

男主因被搜出海外帳戶被指控犯罪,被迫交出手槍和警徽,遭受同事們的審視,死者妻子的責罵,就連他的辯護律師也認為最好的選擇是認罪爭取減刑。

這一系列加籌碼的編劇手法,效果就是逼迫男主走上絕路,讓他的行為轉變更具說服力。對於丹尼而言,不公正所帶來的不僅是憤怒,還有委屈。

但在【談判專家】裏,編劇在處理卓文偉這個角色的身份轉變時,就顯得稚嫩和套路。

電影完全將重心放置在「被誣陷」這一場戲上,講警察在他房間裏搜出了海外帳戶,後又閃回其中一個人在搜查時故意將罪證放在他家裏。再不停用閃回方式,呈現這個角色的回憶和思考,來來回回就這一場戲,以此強行解釋他被誣陷的憤怒。

而這就是【談判專家】的全部了。

音樂/

配圖/【談判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