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慶檔電影市場大盤點:冷與熱的碰撞,觀眾在想要什麽?
熱潮消退後的寒冬來襲
一場接一場的檔期「失靈」,讓2024年成了電影市場冰火兩重天的一年。在年初的紅火復蘇後,暑期檔和中秋檔的票房令人失望,觀眾對電影的興趣也逐漸冷淡。國慶檔票房最終收於21.04億元,購票人次腰斬至2019年高峰期的一半。這樣的成績在最近五年裏僅稍高於2022年,再次敲響了電影市場的警鐘。這意味著,不僅是影院收入銳減,觀眾也在悄悄流失。或許從這一刻起,國內電影行業需要重新審視,去迎合觀眾的真正需求。
一、觀眾冷淡:選擇性回歸影院與網路觀影的崛起
今年國慶檔盡管有數部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影片上映,但觀眾的熱情卻不如從前。影院經理戴茜和她的同事們在社交媒體上感嘆,許多觀眾似乎更傾向於選擇在家觀看網路影視內容,而對影院影片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簡單的「有票房保障」已然不再是吸引觀眾的法寶。中秋檔僅收入3.89億元,不足2019年「史上最強中秋檔」票房的一半。如今,即便是一部制作嚴謹、話題度十足的電影,也難再打動那些被互聯網文化和快節奏內容所吸引的年輕觀眾。
二、電影行業的「老一套」失靈:不再有效的票房保障
曾經是票房支柱的陳思誠、徐崢、寧浩等知名導演的作品,這次在國慶檔也紛紛遇冷。業內人士編劇陳宇指出,「老一套」模式逐漸失去吸重力。如今的觀眾不再滿足於重復的情節模式,他們渴望看到真正能觸及心靈的全新內容。然而,市場在嘗試新突破時,卻因「過度理想化」或脫離現實,遭到觀眾質疑。
比如,影片【逆行人生】中,小人物經歷坎坷再獲成長的故事雖引人入勝,但觀眾批評主角的設定不接地氣,「富人演窮人」以及光明的結局引起了廣泛討論。這些例子表明,曾經被觀眾喜愛的套路電影,在如今的互聯網輿論場中已無法再博得滿堂彩。
三、市場的全新變化:網路輿論的分裂與壓力
今年的國慶檔不僅有觀眾興趣漸冷,還伴隨極為尖銳的輿論撕裂。高票房作品【熱辣滾燙】雖取得佳績,卻在性別話題等方面引發了強烈爭議。社交平台上,各種意見碰撞激烈,甚至形成「群體對立」。這一情況不僅出現在主旋律大片中,那些口碑佳作如【孤註一擲】【消失的她】等,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狂潮。
阿裏影業總裁李捷就指出,當今電影投資面臨的最大風險已不再局限於內容品質和演技,而是各種輿論壓力。許多業內人士深感無奈:即便影片內容具有突破性,吸重力強,但輿論的沖擊卻使得他們難以安心創作。2024年的中國影市正經歷一場「文化與市場」的碰撞,社交媒體的影響讓電影評價標準不再單一,制片人和導演在拍攝影片時必須思考如何在輿論壓力下保持創作自由。
四、電影行業的多重挑戰:產出下降與市場不景氣
電影行業也在面臨新的發展周期和挑戰。從2023年開始,A股多家影視公司釋出的財報顯示營收和凈利潤的下滑。光線傳媒和上海電影等少數公司業績尚可,但唐德影視、華誼兄弟、博納影業等影視巨頭卻面臨著較大的市場壓力。以往的票房保障和風險預期,逐漸變得不可控;一系列大制作科幻計畫也因投資擱置,觀眾對院線的熱情也不復從前。
制片人藤井樹分析,電影產量的減少可能會讓2024年乃至未來1至2年內的電影市場面臨「作品荒」。2023年觀眾觀影意願的回升,被認為是「疫情後的情緒反彈」所致。但一旦情緒回歸平穩,觀眾對影院的興趣將進一步下降,這讓影院市場前景難以預料。電影的生產周期較長,供給不足的現象或將在未來幾年逐步顯現。
五、觀眾需求的轉變:從故事的消費到情緒的寄托
近年來觀眾的需求早已發生改變。年輕觀眾對影片的要求已不僅限於「好故事」,他們更需要「情緒價值」,一部電影需要具備「話題性」或「社交討論性」才能贏得市場。近兩年湧現的票房黑馬【消失的她】【孤註一擲】皆是情緒影片的成功案例,制片人紛紛追隨這一趨勢。
然而,當情緒和話題成為影片標配後,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擔憂:情緒價值無法量化,且隨輿論風向變化,如果沒有恰當的表達和社會共鳴,影片可能成為口碑翻車的受害者。在觀眾期待中,具有「情緒共鳴」與「話題互動」的影片才能引發關註。因此,電影創作者需在滿足觀眾「情緒需求」與保持「故事品質」之間找到平衡。
六、傳統創作的反思:創新與新生力量的必要性
電影行業需要不斷創新,以順應觀眾口味的快速變化。那些依賴老套路的影片無法在市場中走遠,創新才是吸引觀眾的關鍵。正如戴茜在影院中所觀察到的,一部沒有太多新意的影片再也無法吸引大批觀眾。就拿今年國慶檔的【749局】為例,盡管首日票房不低,但觀眾普遍認為其邏輯硬傷較多,口碑逐漸崩塌。但即便如此,它憑借新穎的視角還是吸引了一部份觀眾,這也說明了市場對創新的需求。
編劇陳宇的【滿江紅】則憑借緊湊的情節和高資訊量獲得了成功,影片一舉奪得2023年度冠軍,顯示出高品質的故事仍然是王道。對於觀眾而言,影片的觀影體驗是由創作者和觀眾共同完成的,這種「參與文化」讓影視人意識到,傳統的單向創作方式已無法滿足觀眾,創作應更加註重「觀眾共謀」。
七、大浪淘沙後的曙光:冷靜期中仍可期待的「新力量」
冷淡的市場不代表沒有新力量的崛起。FIRST青年電影展的策展人高一天指出,雖然市場趨冷,但新一代導演和編劇們的想象力仍然令人驚喜。那些在小檔期上映的作品,如【出走的決心】【野孩子】,雖沒有大制作和流量支持,卻憑借真實感和創新突破獲得了票房成績。這也證明,觀眾對高品質作品的需求依然旺盛。
此外,高一天也建議小成本影片可以考慮在非大檔期上映,以便口碑發酵,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而不是一味追求在國慶、春節等大檔期紮堆競爭。
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市場也在回歸理性,那些能夠在逆境中堅持的電影人,將在挑戰中找到新的方向。電影行業的「冬季」或許仍會持續,但正如業內資深人士所說,真正熱愛電影的創作者,將在困境中找到機會,等待市場回暖之日,帶給觀眾一個更加生動、多元的電影世界。
結語:誰能在冷靜期中找到「下一個破局點」?
2024年國慶檔票房的冷淡只是一個訊號。電影行業正處在更新換代的轉型期,不僅僅是影片題材和制作方式需要變革,創作者的觀念、表達方式也需適應新的觀眾需求。那些能夠真正理解當下觀眾心理、能夠提供情緒價值的影片,或許將在未來贏得市場。我們可以期待,更多年輕創作者加入電影行業,帶來新的視角、風格和表達方式,創造屬於新時代的電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