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港影:人人喊打的背後

2024-08-10電影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香港電影讓人糾結。

擅長的商業題材,被指「陳舊」和「爛片」,而那些直面底層問題的電影,明擺著對香港和內地的觀眾都毫無吸重力。

簡單點講,小制作乏人問津,大制作人人喊打。

就連業內那些資歷頗深的監制和導演們,也在圍坐探討之際,莫衷一是。

尤其當偶像與巨星們陸續失去光芒,前路更是一片迷茫。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有件事每個人都知道。

對於電影來講,若沒有商業票房的支撐,一定會無以為繼。

所以從表面上看起來,當下的香港電影,苦惱就在於沒有票房,而似乎很少有人焦灼於,品質與口碑的崩壞。

甚至將主因推給稽核和排片問題。

比如在一些大牌幕後電影人的眼裏,香港電影也或僅是,在題材上缺乏「與內地觀眾的共振」。

個人以為,這方面的認知,應該更深一點才好。

策略、題材與適應力,這些東西當然很重要,然香港電影本身,才應該是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

認真來說,具創造性的劇情、幹凈利落的敘事、頗具水準又出人意表的視聽和淩厲的剪輯,乃及或沈郁、內斂、不羈,又或癲狂、雄張、詭譎多變的表演,這些東西,是代代香港電影人所共創,也才是香港電影核心優勢所在。

但大家似乎都忘了此節。

近年來崩塌的大片。

包括視野偏狹的科幻電影【明日戰記】、徒有其表的傳記電影【風再起時】、空洞無物的警匪大片【掃毒3:人在天涯】、平庸淺浮的香港奇案【金手指】,以及淺薄無趣的動作電影【海關戰線】這麽幾部。

有哪一部電影,是被冤枉的?

而在不久之前,出品人陳羅超說,因香港電影的市場表現實在太差,部份內地投資公司,將暫停對香港電影的投資。

這當然不是電洞來風。

正如其言,「就算有劉青雲、吳鎮宇,有謝霆鋒、張學友,票房都只有1億多,但光是宣發工作都得花差不多5000萬、6000萬,而整個計畫投資至少九位數起步,沒什麽投資價值。」

他指向的當然就是【談判專家】和【海關戰線】。

回頭去看。

商業電影,向來是香港電影的倚仗。

從李小龍、許冠文,到雙周一成的崛起,而後李連杰加入戰團,又有諸多偶像小生陸續崛起,他們共同撐起了昔年香港電影的盛世。

縱然在新世紀到來後,香港電影開始逐步陷入衰落的泥潭,也仍如昔時莊文強所言,以劉德華、梁朝偉等人的市場號召力來講,隨便拍一個什麽題材,收兩千萬票房都很輕松,彼時的名單裏,也還應包括郭富城和鄭伊健在內。

然事情很快就發生了變化。

在破五千萬票房的【無間道】之後,梁朝偉、劉德華再加上黎明的【無間道3】,在前作優勢和更強陣容之下,也僅堪堪破了三千萬票房,另外一部大牌雲集的【投名狀】,香港票房甚至不到三千萬。

不誇張地說,整個零零年代,除了周星馳,再不足恃。

但即便如此,「大牌+商業大制作」,仍有其生命力,也仍可堪作港影招牌,並逐漸形成了周潤發、郭富城、甄子丹、劉德華、梁朝偉和古天樂這麽一個頂層陣容。

進入一零年代,港影又重新崛起。

有一說一。

在整個一零年代,最能打的演員是郭富城。

原因很簡單,可稱「十年最佳」、也可謂之「領頭羊」的兩部港片【寒戰】與【無雙】,皆出其手,更何況還有「西遊」系列三部曲,以及現實、文藝佳作【最愛】、【浮城大亨】和【踏血尋梅】。

而香港電影最後的高光,實際上就停留在了【無雙】,而非當下港片在內地的票房冠軍【怒火·重案】。

但反過來講,香港電影的問題,也恰恰出在港片票房高漲的彼時。

五年六部,從【澳門風雲3】到【怒火·重案】,港式商業大片似乎輕松就能沖破十億票房的關口,這給了香港電影人無匹的信心。

令得他們產生了錯覺。

他們以為,只要有貌似強大的演員陣容,只要在電影場面上去做「升級」,就一定會有觀眾買賬,遂就有了,【掃毒3:人在天涯】、【金手指】和【海關戰線】這幾部大片的誕生與死亡。

為何沒有再提到【明日戰記】和【風再起時】?

它們另有其因,不在此列。

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功可能讓人膨脹,而失敗,則反倒有警醒的意味。

比如,為何沒什麽人願意看【談判專家】?

請恕直言,這種「雙演技派+陳舊題材」的電影,票房破億都已經算是意外之喜,若無超前點映的基礎,恐怕過億都難。

往後要慎拍這種電影。

又比如,電影【海關戰線】的意義在哪裏?

它給「邱式」警匪大片踩了剎車。

也正是有鑒於【掃毒3:人在天涯】的失敗,寰宇電影暫時停下了【拆彈專家3】這個計畫,這個決策很明智,因為「炸炸炸」和「飛機+大炮」的所謂場面升級,顯然已經被市場和觀眾所拋棄。

而英皇電影的另一部大制作【怒火蔓延】,就或將承載較大的風險。

往更遠處看,【新警察故事2】和【無限任務】等傳統警匪電影計劃,都很有可能會「胎死腹中」。

這是相當嚴峻的現實。

路在何方?

題材與老臉問題,其實都只是港影衰頹的「假象」,警匪也好,動作也罷,一應題材並未過時,而老巨星和偶像派,也仍有其市場。

但務必得有一個前提。

恰如【九龍城寨之圍城】帶來的啟示。

不用擔心題材的「老化」,也無須焦慮於「老臉」的「排列組合」,只要有真正的品質與娛樂性,並同時註重演員陣容的搭配,哪怕再拍一部老如【黃飛鴻】題材的電影,也一樣可以得到市場和觀眾的青睞。

看清問題,對癥下藥。

個人以為,香港電影仍有卷土重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