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李蘭頌:【李又然影像誌|選輯:淺議〈春節檔〉電影】

2024-02-27電影

【傳媒故事類話題】

【李又然影像誌】

【李又然影像誌】攝制組,2023年8月6日建組,8月7日開機。從中法關系史和延安文藝史李又然專題探究,按誌鑒體例以「李又然反戰抗戰著譯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當時當地名家日記信劄考」雙考構成翔實敘事——即,影像誌可替代或強化口述歷史,但,不可替代或超越眾多著作權人真版原件和個案相關人事日記信劄的攝錄編播(如,李又然題贈張聞天的個人散文集【國際家書】初版珍藏本、現存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李又然致羅曼·羅蘭的七封信等);以此集中深刻地揭示傳主詩人、散文家、轉譯家、教育家的一生。

李又然反戰抗戰

著譯真版原件考

李又然當時當地

名家日記信劄考

李又然影像誌

撰稿 李蘭頌

顧問 王益鵬

導演 李語然

作曲 楊人翊

觀影‬

【第二十條‬‬‬】

有感‬

李蘭頌‬

大年初一,11:05——觀看電影【第二十條】。這是張藝謀電影敘事作品中,最完整表達、最接近現實、最復雜講述的情景劇故事片;如果說【秋菊打官司】是追求或復制電影的本質是紀錄一類的教學定義的話,那麽【第二十條】在顯然遵循這一執念的同時,至少展開了十倍於【秋菊打官司】的盤根錯節的倫理實驗。

一般人不一定會認為,除情理法的社會存在之外,還有氣在理智之外——這又經常被多數人忽略。氣,可以是精氣神,更足以使人們意氣用事。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第二十條】,恰恰捕捉到了「氣」的這一關鍵詞,不只限於杠精和賭氣大做文章,而是以多條線索和多個敘事交叉相互逼迫或印證,展開了情景的再現。

電影手段和技術方面,剪輯成分大於攝影,美術和音樂也不時尚——甚至是故意土得掉渣些。於是,小品式的東北風貫穿始終,也不再玩張氏一根筋人物了,搞了場現身說法、以身試法的告訴你什麽叫公平正義。而明顯的缺點呢,人物對話大多同一句式,俏皮話代替個人化表達,直到劇終卻把以人為本的法說成「神聖」。

觀影‬

【紅毯‬先生‬‬】

有感‬

李蘭頌‬

今天破五,12:55——觀看電影【紅毯先生】。此前,大年初一,11:05——觀看電影【第二十條】(想觀影畢就近吃龍人居水煮魚的,結果店家休假)。都是兒子提前打招呼、甚至看了兩遍或看了一遍想看第二遍的片子。他要和我對光觀後感,每次都是這樣。比如,近期看過的【無名】【奧賓·海默】亦皆是如此。

人民網的官微說, 寧浩導演的【紅毯先生】同屬喜劇分類,卻是一番特別的滋味。以娛樂圈奇觀為切入點,探討「溝通」這一普世命題,荒誕諷刺的喜劇犀利尖銳,不為逗樂,反而給了觀眾更多思考和討論的空間。 劉德華在片中「本色出演」一位完美主義的大明星,寧浩也似乎在用電影回應自己曾經遭遇的荒唐事。

毋庸置疑【紅毯先生】是真電影。言外之意,還有假的電影嗎?當然,真假電影,一看便知,也可以說,就我所看的初一電影【第二十條】和初五電影【紅毯先生】,後者比前者觀眾多,電影本身高下分明——前者展開了十倍於【秋菊打官司】的盤根錯節的倫理實驗;後者的高超在於藝術哲學上的審美權確認。

的確,就是審美權,而非審美力。劉德華飾演的天王劉偉馳,始終如一又竭盡全力地證明著自己的「認真」和「努力」;可是誰在乎你三七二十一,你把演戲當成真事,編劇、導演、投資者、媒體人,無一沒有個人立場和各自利益——主觀上,誰不想證明自己的真誠呢?客觀上,誰能夠所思所想都足以願你所願呢?

無關‬

【熱辣‬滾燙‬‬‬‬】

小‬議

李蘭頌‬

第一,關於賈玲導演的電影【熱辣滾燙】,雖然排春節檔票房第一名,但我沒看片,不能說什麽,只是凡涉及到減肥事不能沒有科學依據。沒太在各種發言中感覺得到,就是說,這好像是一次沒有強化人體醫學專業人士公開參與的——不無孤證的示範。

第二,從某種意義講,地球重力的滿負荷下,人體劇烈減肥,對中國太空站人體實驗研究要有敬畏。應該突出人體研究科學,而從態度上過於片面,發生在一個公眾人物身上的胖與瘦,最需要普及的是生命至上,且科學優先,絕不可以是故事梗和上座率。

第三,一句話,不應該輕易地斷言,熱映和撤檔片質的差異,從大眾哲學到大眾美學何其難也。這是沒註意【紅毯先生】自己無法證明自己的基本規律和普遍現象,且「認真」和「較真」雖只一字之差,卻是「磚家」和「專家」的分野,六公主普法普成一「杠精」。

針對‬

【春節‬檔‬‬‬】

父子說‬

於是,和兒子私聊起電影和電視劇情片的現況,至少張藝謀的【第二十條】趨向於電視小品,賈玲自己姓名標示導演作品強於目前已知的導演闡述、包括【熱辣滾燙】;唯獨劉德華的【紅毯先生】具有電影品質,卻在各種專家和大眾點評中被搞得不清不楚。

「從發言內容看對春節檔不太滿意,數位喜人,內容不行。」兒子微信說。這是指熱映和撤檔的、賺錢和賠錢的片子,例如,【熱辣滾燙】【第二十條】【紅毯先生】。我答:「啊,既非喜劇,也不悲劇——無關於春節的春節檔;無關於大眾美學切實需求。」

「數位也不喜人,整個一大美顏;與喜聞樂見和春節聯歡應有的氛圍有所隔閡。」我說,他講:「八天湊出來的數位,而且撤檔數量也是歷史之最,也不是真正意義的優勝劣汰,甚至有劣幣驅除良幣的趨勢。既沒有真正意義的競爭,也沒有真正意義的文化。」

「放啥節檔都行的片子如果非要按檔期算應該叫假期檔。」「全是買賣人了,還壟斷的;主要上映前就把排片量定下來了,這歸誰說了算?節目單早定下來了,實際上完全成了影院版電視台了。【第二十條】三十天拍完的。」我說:「可【繁花】拍了三年。」

「這對比太大了,哪分電影和電視,精品就是精品。」他說。我說:「像書法家看不起電腦打字迷失而無趣,電影導演看不起電視劇不成立;大眾美學的審美權和審美力,肯定不在少數人手裏。大眾美學從來就在大眾手裏。當然,指的不是票房,而是口碑。」

「有研究所的研究員說,品質差為了趕春節檔。」兒子這樣說,我立即批評:「急就章本該是新聞,而絕不可以是電影,包括電影紀錄片也不可以。與此同時,這也不該是評價電影優劣的表達方式。電影主要的創作方法包括剪輯,‘趕‘是外行話,不是評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