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港影:誰是「港產片」最後的神話?

2024-10-06電影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最後的神話。

這個話題,或會令一部份人感到不安。

港圈擁躉,向來傾軋嚴重,往好了說,誰都不服,往壞了說,完全沒什麽水準可言,動輒撕咬、攻擊,讓人齒寒。

即便到了夕陽西下之境,也仍似乎一切照舊。

但筆者仍要想問一句。

誰是「港產片」最後的神話?

話題仍將落到「五大巨頭」。

雙周一成,已經耗盡了昔年的榮光,而在碩果僅存的「五大巨頭」之外,則再無一人,可以有振臂一呼的資格。

所以很顯然,劉梁郭甄古,就是「港產片」最後榮光。

為何強調「港產片」?

因為他們都是香港演員,只有粵語片,才是其根。

但近年來,這五人的戰績也滑坡嚴重,似有「神話」破滅之意。

當下則更難樂觀。

他們各自「有撲有爆」。

郭富城攜一零年代【寒戰】、【無雙】之勢,步入二零年代之後,卻連續遭逢【風再起時】、【斷網】和【掃毒3:人在天涯】的撲跌,唯【臨時劫案】尚可。

劉德華自【拆彈專家2】大爆過後,從【潛行】、【紅毯先生】到【危機航線】,非但票房疲軟,口碑更是欠奉。

古天樂雖有【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意外上行,但在大制作電影層面向來乏力,而「港產片」業已跌入「中等制作規模電影」不振的泥潭,這恰是古天樂的舒適區。

甄子丹最近一部大爆的作品是【怒火·重案】,【搜救】則撲得「面目全非」。

梁朝偉上一部「港產片」票房之作,是何年月?

五人或半斤八兩。

而待映作品如何?

下月,劉德華將攜【焚城】再臨,郭富城有【內幕】待機、甄子丹有【誤判】將臨,古天樂或先上【尾隨】,至於梁朝偉,或又缺席。

這些電影裏面,【焚城】是災難片,由潘耀明執導,【內幕】是犯罪片,麥兆輝作品,【誤判】是律政動作片,也系甄子丹再度挑戰「自導自演」之作,【尾隨】是犯罪懸疑片,也是【第八個嫌疑人】導演李子俊的新作。

目前確認定檔的電影,只有【焚城】一部。

前景或皆難樂觀。

相對來講,在上述幾位導演當中,麥兆輝的功底,應該最為穩健,但其風格也尤其「港式」,故同樣讓人忐忑。

最近兩三年以來,內地影市似乎呈現出「內地蓬勃,港片坍塌」這樣一種局面。

但歸根結底,真正的問題,其實出在幕後電影人身上。

當真論品質,陳思誠、徐崢等人,也並不是特別穩定,內地電影的根基,仍是仰仗著張藝謀、陳凱歌等老一代導演在支撐。

而香港的老一代導演,則集體缺位。

吳宇森早就離開港產片,杜琪峰、王家衛和許鞍華束手引退,徐克忙著拍內地大片,新作【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待映,陳可辛一部【醬園弄】待機,林超賢拍畢【蛟龍行動】,劉偉強也早就奔赴內地。

這才是本質。

因是之故。

港產片的重振,才顯得困難重重,又似乎遙遙無期。

在缺乏口碑和品質支撐點情況下,一部份港影擁躉「劍指十億」、「再創輝煌」的呼喊與期待,就顯得既無力,又可笑。

因為任你如何研究和展望,「打鐵還需自身硬」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它不可能是一種偶然。

當下的內地市場,可能一部稍微看得過去的內地喜劇,隨便起步就是幾億票房,再好點能飆過十億,有一線演員的話,就奔著幾十億去了。

但對於「港產片」,則必須苛刻。

想要票房大爆,必須要建立在,被市場接受的題材型別、靠譜的劇本和制作團隊、強勢而有策略的宣發,以及強大的陣容和「有光」的表演之上。

大片【危機航線】的際遇,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它既不夠硬,也不夠強。

站在此處,遙望將來。

謝霆鋒原計劃的新片,已被悉數叫停,劉德華的【拆彈專家3】擱置已久,而暫時來講,幾乎也再沒有任何一部新「港產片」啟動的訊息。

再看遠一點,當下目力所及,唯一有指望重振「港產片」的電影,或唯有那部【九龍城寨之龍頭】。

而話到此處,又將談到【九龍城寨之圍城】。

有人對其不屑一顧,甚至發問,這電影好在哪裏?

底層江湖、黑幫爭雄乃及隔代情仇,這些東西並不新鮮,而若論「打」,只有一個伍允龍,因為洪金寶已經老了,古天樂、郭富城能打,「城寨四子」也確實打得賣力,然又如何能與那些真正的「打星」相較?

所以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這事其實並不復雜。

撇開各種嘴仗論英雄,這部電影開篇的宏觀敘事,後半程補敘的當年事,乃及片末的「傳承」與消泯恩仇,就足夠令電影立住了。

更何況還有強大的美術、置景、動作等層面加成。

鄭保瑞更拍出了一種厚重的「史詩」感,這恰好是,近年來翁子光和莊文強這兩位新導演,想要追逐卻又未得之物。

當然,無論人們如何追捧新人,「城寨四子」在表演層面,尚需時間打磨。

他們在商業號召力層面,也確有欠缺。

這是電影的微瑕。

就此延展。

上文提到該片續作,前傳【九龍城寨之龍頭】。

在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若以郭古雙雄為核,電影本身的爆發力毫無疑問將會臻至更強層次,而郭富城在表演層面的修為,可資成為另一層面的保障。

如是一來。

所謂「被市場接受的題材型別、靠譜的劇本和制作團隊、強勢而有策略的宣發,以及強大的陣容和‘有光’的表演」,這之於「港產片」的苛刻之求,還有何缺?

故指該部電影,或有重振港產片之能。

而很巧合,這恰好落在了,「五大巨頭」中相對年輕的兩位演員身上。

莫非天意?

郭富城能走多遠?

這取決於香港電影這塊土壤,還能有多少資源給他。

回看其來路。

從【赤腳小子】到【三岔口】,從【父子】到【殺人犯】,從【最愛】、【浮城大亨】到【寒戰】,從【道士下山】、【踏血尋梅】到【無雙】,再從【麥路人】到【臨時劫案】,這是一條長路。

無論是天賦、悟性還是投入度,都著實驚人。

即便撇開歷史成績,單以【九龍城寨之圍城】裏驚鴻一瞥的「殺人王」角色論,都可見諸多細節與角色拿捏的雄渾功底。

更遑論更早之前,那個「表演奔放,知所進退」的梅藍天。

不爭、不怒、不疾、不徐。

這是時間的饋贈。

當下此時。

郭富城就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