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抓娃娃】票房井噴,卻差評如潮!我終於理解了吳京的這段話了

2024-07-27娛樂

這部暑期檔的爆款電影【抓娃娃】,自上映以來,一直話題不斷。首日票房突破5億的成績,更是為它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如果按照目前的熱度趨勢,它真的很有可能突破平台預測的37億票房,成為這個暑期檔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

沈騰和馬麗,這對喜劇界的黃金搭檔,無疑是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最大動力。而他們在影片中的精彩演繹,也的確為這部作品增色不少,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一段輕松愉快的觀影時光。

從喜劇效果來看,【抓娃娃】確實比開心麻花近年來推出的其他作品更勝一籌,許多橋段的設計都充滿了喜劇效果,也引發了觀眾的陣陣笑聲。

但平心而論,整部電影並沒有沈騰以往作品那種讓人感到輕松愉悅的觀感。相反,當影片結束,走出影院,留給觀眾的卻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就像一顆酸甜的糖果,在甜蜜過後,留下的是一絲苦澀的回味。

開啟【抓娃娃】的豆瓣評論區,質疑的聲音此起彼伏,各種不同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圖景。

「看完後感覺很不舒服,雖然是喜劇,但如果站在馬繼業的角度,這完全就是一場人生的欺騙」,「這部電影給開心麻花判了死刑」,「能不能不要再試圖教育我了」,「影片的內核其實是一部東亞式家庭驚悚片,充滿了互相傷害」。

這些評論或許尖銳,或許犀利,但都真實地反映了觀眾在看完影片後的感受。而這些質疑的聲音,也並非電洞來風,雞蛋裏挑骨頭。

如果我們拋開演員個人魅力的光環,仔細審視影片中的喜劇元素,就會發現,【抓娃娃】中的許多喜劇包袱都顯得有些低階、簡單,甚至有些老套。

例如,馬成鋼推著坐在輪椅上的馬繼業下坡,結果馬繼業從坡上滑落的情節,在以往的喜劇電影中已經屢見不鮮。影片中利用奶奶假裝腿腳不便以及跑酷打籃球所制造的反差來制造笑點的方式,也顯得過於刻意,缺乏新意。

至於影片中安排的英語老師、物理補習等橋段,都給人一種生硬的感覺,為了搞笑而搞笑,缺乏自然流暢的銜接。這些喜劇包袱,如果換成其他演員,很可能會演繹得支離破碎,難以引發觀眾的共鳴。

不可否認,沈騰和馬麗都擁有精湛的演技和良好的路人緣,只要是他們塑造的角色,觀眾都願意帶著包容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這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但實際上,【抓娃娃】中尷尬的片段也不在少數。很多包袱甚至不需要演員表演,觀眾就能猜到接下來的劇情發展,缺乏驚喜感。例如,當春蘭因為馬繼業在學校被欺負而大發脾氣時,馬成鋼遞上包包的那一刻,觀眾就預料到接下來春蘭的態度會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果不其然,上一秒還怒火沖沖的春蘭,下一秒就把兒子在學校遭遇不公平對待的傷心拋在腦後,拿著自己昂貴的包包詢問馬成鋼哪個背法更好看。這種前後矛盾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喜劇效果,但也讓觀眾感到有些突兀和刻意。

在這些喜劇包袱中,【抓娃娃】都透露出一種缺乏創意的陳舊感,以至於觀眾的笑聲都顯得格外克制,因為這些老梗缺乏新意,很難引發觀眾發自內心的共鳴。

演員的出色演繹,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影片在喜劇包袱設計上的不足,但【抓娃娃】在劇情內核上所帶來的不適感,卻揮之不去,像一根刺,紮在觀眾的心頭。

從馬成鋼和春蘭的角度來看,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按照自己規劃的路線成長,他們傾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可以說,這對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程度遠遠超過了許多普通家庭,他們為孩子付出一切,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站在馬繼業的角度,這一切更像是一場噩夢。從小到大,他都生活在父母的嚴密監控之下,他的人生,就像一個被設定好的程式,每一步都按照父母的意願執行,毫無自由可言。

那些看似充滿喜劇色彩的情節,實際上卻是孩子內心深處的夢魘,是他想要逃離,卻無力掙脫的牢籠。

用這種方式來講述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麽不妥,但影片模棱兩可的結局卻讓人感到十分不適,也引發了觀眾的廣泛討論。

馬成鋼和春蘭直到最後都在用「愛」來束縛馬繼業,「你以為是我們操控了你的人生嗎?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這句話聽起來是多麽情真意切,多麽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

明明故事中的馬繼業才是受害者,但他最終卻不得不屈服於親情的壓力,去理解父母的所作所為。即使父母的安排讓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自己的意誌,錯過了自由成長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他也只能默默承受,無法反抗。

如果故事到這裏就結束,觀眾或許還能將其解讀為「開放式結局」,或許馬成鋼和春蘭最終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或許馬繼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然而,影片彩蛋中出現的馬成鋼和春蘭暗示再生一個孩子的場景,卻令人感到無比荒誕,也徹底打破了觀眾對於美好結局的期待。

大號練廢了就練小號,小號練廢了就再生一個,這種想法是何其荒謬。難道孩子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個可以隨意操控的玩具嗎?

影片的最後,同父異母的兄弟倆相互依偎,這一幕令人唏噓不已,也為影片增添了一抹悲涼的色彩。

不被家人重視,永遠無法獲得父親信任的哥哥,想盡一切辦法想要證明自己,最終雖然攀上了人生巔峰,卻依然沒有得到父母一句肯定。

而從小到大都被父母以畸形的方式過度關註和控制的弟弟,在馬拉松比賽中獨自一人拼盡全力,父母卻在電視機前冷眼旁觀,對他冷嘲熱諷。最終,到場為馬繼業加油助威的,反而是那個被馬成鋼誤以為會傷害弟弟的哥哥。

馬成鋼扭曲的父愛成為了孩子們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他們犯了錯卻從未想過要彌補,只是一味地想著重新開始,這樣的情節,怎能不讓觀眾感到壓抑?

這樣一部借助演員光環來宣揚規訓年輕人思想的電影,真的配得上如此高的票房嗎?【抓娃娃】的成功,恰恰印證了吳京的那句話:

「觀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用老掉牙的東西去糊弄觀眾,最終只會自食其果」,「票房高並不代表影片品質過硬」。

事實上,【抓娃娃】無論是從喜劇角度還是從立意角度來看,都不足以支撐起如此高的票房。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那些經歷過壓迫式教育,感受過以愛為名的親情綁架的年輕人,學會了突破束縛,【抓娃娃】這類試圖規訓年輕人的電影,已經很難再打動觀眾的心了。

在很多年輕觀眾的眼中,【抓娃娃】是一部忽視孩子個人感受,為許多父母囚禁、監視、畸形控制欲洗白的驚悚片,是一部披著「愛」的外衣,卻扼殺孩子個人意誌的規訓片。

更可怕的是,或許很多觀眾在看到馬繼業放棄高考的那一刻,都會下意識地覺得「還是高考更重要」。這種潛意識,恰恰證明了考上一所好大學,在多少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教條。馬繼業想要打破常規,突破束縛,反而成為了被質疑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