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快到過年的時候,「春晚相聲」又一次成了大家熱烈討論的事兒!
當然,在這個話題裏,姜昆那肯定是怎麽都躲不掉的一個人唄。
但實際上,在春晚的背後,姜昆還有另外一種「樣子」。
【01】
現在一提到姜昆,好多人都會想到另一個人。
郭德綱。
因為這倆個人,處在兩種「頂頭」的狀態。
在好多人的記憶當中,姜昆的才能早就不行。
從原先的【虎口遐想】到現在的【新虎口遐想】,從原先的詼諧有趣,到現在的呆板不逗樂。
人們心裏直犯嘀咕,姜昆這是咋?
而且,在姜昆的相聲逐漸沒落的時候,也就是大概 2000 年前後吧,郭德綱開始崛起了,這又引發了民眾對姜昆的不滿。
人們都納悶兒,為啥郭德綱這麽逗樂兒的相聲就上不了春晚,反倒那些沒啥新鮮勁兒的相聲能登上春晚?
其實,這背後的真相沒啥復雜的,就挺簡單的。
事實就是,眼下是一個「時代造就英雄」的時期。
在好多好多年以前,有個英雄能夠締造出一個時代,就像劉邦、朱元璋那樣。
可那時正處於亂世,而現在是太平盛世,英雄那也只能順著「時勢」才會顯現出來。
可這形勢可不是一直都那樣。
咱拿郭德綱來當個例子,說明這一點。
講完你就懂,實際上郭德綱就是第二個姜昆!
當年郭德綱有過三次北漂的經歷,他就盼著能靠著自己那一身力氣,給自己弄個能安身的地方。
真可惜,那會兒的時勢已經發生變化。
因為廣播媒體發展起來了,郭德綱的那種傳統相聲,一是時間比較長,二是內容「太接地氣」了,所以就被排擠掉了。
其實,這裏面存在著一個誤會。
一直以來,郭德綱都說自己遭主流相聲給排斥了,可實際上,他原本就該被排斥!
這可不是說郭德綱不行,正因為他說得特別棒。
要講清楚這一點,得提一提當年的相聲改革這件事。
【02】
大家都清楚,相聲是那些民間藝人用來維持生活的一種方式。
為了能把顧客吸引過來,沒辦法只能講一些不太雅觀的葷段子。
比如說郭德綱曾經講過,以前老一輩在街口表演相聲的時候,要是有女觀眾在場,就會和和氣氣地把人家請走,還說這暫時不講人話。
這也就意味著它沒辦法登上像春晚那樣面向全國的舞台。
到了馬三立那個時候,才開始有了改變。
大家都清楚,只要看過馬三立相聲的,就會知道他的相聲裏頭幾乎不存在那種「下三路」的玩意兒。
這就叫幹凈的相聲唄。
正是因為幹凈,這才得以登上春晚。
要是讓「郭德綱和於謙以及嫂子」這類段子上了面向十四億觀眾的春晚,我覺得任何一個有正確是非觀的人都不會答應。
這就是為啥當年郭德綱沒被主流所接納,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受眾不一樣的兩種藝術。
就好比讓跳街舞的人去到芭蕾的舞台上跳舞,他們確實是能跳的,但台下的觀眾肯定會覺得很難受。
如今德雲社的這些變化,足以表明,他已然成了第二個姜昆。
要說把德雲社劃分成三個階段的話。
第一個階段是 2003 年,那時候還沒改名叫德雲社。
第二個階段是從 2003 年一直到 2010 年,那是德雲社風波的那段時間。
第三個階段的時間跨度是從 2010 年一直到現在。
這三個時代的劃分,意味著郭德綱在時勢面前有著無奈。
咱們把姜昆也帶上,逐個進行分析。
說說為啥說郭德綱是第二個姜昆?
【03】
第一個階段處在 2003 年之前,那就是資源積累的階段。
那會兒的郭德綱正當年少力強,站在台上一講就是好幾個小時。
他憑借的就是那份喜歡,就是那份熱愛。
但他慢慢察覺到,僅僅靠著「熱愛」這兩個字,是沒法吃上飽飯的。
在那幾十年前的時候,姜昆也有過這個階段。
1968 年,那時 18 歲的姜昆去「上山下鄉」,正處在壯誌滿懷的年歲,可也就只能像龍在淺灘一樣。
就算那會兒他靠著【在列寧的故鄉】裏「亞盧夏」這一角色,把中國該時期的「話劇空白期」給補上了。
可別以為這樣就能改變命運。
在這樣的狀況裏頭,他苦苦熬了有七年之久。
可以講,他跟郭德綱的第一個階段,有著相同的心路歷程。
接著就是第二個階段。
郭德綱的第二階段,那可是輝煌的時期。
在這時候,他碰到了他的恩師侯耀文,還有於謙、李菁這幾個跟他關系特別好、能幫他的人。
有貴人幫忙提拔,再加上自身的勤奮努力,郭德綱把他的「下沈市場」搞得特別穩固。
必須得承認,把相聲弄回小劇場,那可是郭德綱做過最明智的決定。
相比而言,姜昆的那高光時刻,那可是更加璀璨奪目。
1975 年的時候,姜昆遇到了他的伯樂師勝傑。
他倆雖沒那正式的名分,可在姜昆心裏,師勝傑那可是他相聲路上的引路人。
他把自己一輩子學到的東西,全都教給了姜昆。
就這樣,姜昆仿佛變成了擁有無崖子一生內力的虛竹那般,開啟了屬於他自己的王者征程。
第二年,姜昆在北京展現出很強的能力,被馬季看中並收歸自己門下,接著就在文藝界到處去活動、展現自己。
他靠著特別厲害的天賦以及相聲方面的功底,每去到一個地方都能把觀眾的心給「拿下」。
最後,他居然成為了春晚的頂梁柱,從這就能看出,當年的姜昆那可真是厲害極!
但很快,他便遭遇了關鍵的選擇!
也就是處於第三個階段。
那會兒姜昆在文藝界那可是挺有分量的,他隨便說句話,都能像蝴蝶效應似的,引發一場大風浪。
就跟單位裏的大領導似的,每次講話那肯定得有發言稿。
所以,姜昆對他自己創作的作品變得越來越謹慎,這就導致出現了好多充滿正能量但卻比較乏味的相聲。
這就使得好多人誤以為姜昆不行。
在第三個階段,郭德綱做出的決定跟姜昆是一樣的。
郭德綱心裏清楚,春晚那個舞台不太適合他,唯獨小劇場才適合他。
正好那個時候又盛行「粉絲經濟」。
然後,他把嶽雲鵬、張雲雷、燒餅之類的相聲界的年輕藝人給捧紅。
事實證明,他當初的那個決定是正確的。
不過他也遭遇到了跟姜昆一樣的狀況,也就是口碑變得極差,徹底崩壞了。
近些年來,好多人都說郭德綱不出來表演相聲。
其實仔細琢磨琢磨,他不出來,反倒成了好事。
意思就是聚到一起的時候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分散開來的時候就像滿天閃爍的星星。
郭德綱就盼著能有百花齊放的局面!
當然,他自己的口碑垮掉了,這就是他要付出的代價。
【結語】
有這麽句話:歷史就像個圈兒,好多人在裏頭迴圈著一樣的命運。
千年前有人在進行種地的勞作,千年之後依然有人在從事種地這件事。
姜昆和郭德綱,難道不就是一種前後輩的關系嘛。
所以,有的時候要是我們眼前出現一個矛盾,先別去插手,先別發火。
從宏觀角度去觀察整個事情的脈絡,這樣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答案。
最後,只管做好事就行,別去過多考慮未來的前程。希望姜昆也好,郭德綱也罷,都能在他們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閃耀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