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劉曉禹再現肖賽成名曲,上海交響樂團新樂季開幕

2024-09-09娛樂
一個半月前,小提琴家希拉蕊·哈恩突然宣布,因雙側神經受壓而無奈取消8月至9月的所有演出計劃。上海交響樂團迅速發動國際朋友圈,找來了同樣如日中天的鋼琴家劉曉禹「救場」。
9月8日,在音樂總監余隆率隊下,上海交響樂團2024-25音樂季拉開大幕,劉曉禹獻演了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鋼琴獨奏似乎處在永恒的夢幻之中,樂隊謙遜而適宜地起著鋪墊作用,好像舞者腳下堅實而溫柔的大地。
在第18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決賽,24歲的劉曉禹挑戰此曲,一戰成名,成功摘金。這也是劉曉禹首度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在全場的爆裂掌聲中,劉曉禹返場了蕭邦如流水般動人的遺作【升c小調夜曲】,以及柴可夫斯基活潑俏皮的「四小天鵝」。
余隆和劉曉禹
華麗救場,肖賽冠軍再現成名曲
「最逗的是,我從來沒替補過鋼琴家,總是為小提琴救場。」這是劉曉禹第二次救場希拉蕊·哈恩,上一次更驚險,和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他只有一天時間準備,還要從加拿大飛到美國,「救場和比賽一樣,會有壓力,但也是提高自己的一個機會。」
【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首動人的詩,夢幻又華美,也是作曲家為數不多的樂隊作品。20歲的蕭邦以浪漫、平靜、略含憂郁的心情創作,希望能引起聽者無數快樂的回憶,就像是美麗春天的明月良宵。
劉曉禹和蕭邦的緣分很深,問及當下最喜歡的作曲家時,他坦言,「這麽多曲子,一輩子也鉆研不完。喜歡都是階段性的,也許兩年一個變化。就像作曲家,貝多芬的晚期和早期作品,像是兩個人寫的。」
去年,也是在這方舞台上,劉曉禹完成了在上海的獨奏首秀,對音樂廳的音效不吝贊美。「上海觀眾太熱情了,‘逼’著我彈了5個返場曲。」第一首曲子的第一段彈完,他已經有和觀眾「觸電」的感覺,那種共鳴不一定要靠掌聲,有時甚至能從呼吸中感覺出來。
音樂會下半場,上海交響樂團演出了俄羅斯民族樂派代表人物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原曲是一部鋼琴組曲,經反復出現的「漫步」主題相連,逐一展示每一幅畫作,突破性地將一次「圖畫展覽」作為寫作邏輯來建構音樂。這次上演的版本,配器由法國印象派作曲家拉威爾完成,他憑借自己精湛又不失風格的技巧,豐滿作品表現力的同時,再現了穆索爾斯基的俄羅斯氣質。
劉曉禹
空中飛人,一年全球演出百余場
自從在肖賽奪冠,劉曉禹就成了「空中飛人」,每年在全球平均演出一百多場。他甚至忙到脫離了老師鄧泰山的「掌控」,「每兩天換個地方,他已經跟不上我的節奏,只能偶爾聚一聚。」
走出校園琴房的劉曉禹,多了很多在世界級音樂廳演出,以及和交響名團、指揮名家合作的經驗。「魯賓史坦說,我們要為最後一排觀眾彈。音樂廳的氣場不一樣,聲音的穿透力、渾厚度不一樣。空場和滿場對鋼琴的影響也不一樣,因為人體能吸聲,有點像毯子。」
成為職業音樂家後,他還有很多地方要適應,發現睡不好或吃不好都會影響演奏狀態,「很幸運,我在哪都能睡,汽車、飛機都可以。我知道自己的極限。」
鼓勵年輕人去比賽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比賽不是唯一的路。我是沖著一個好平台去的,不能否認,所有人都想拿第一,但在準備過程中我已經忘記了。比賽到最後,客觀上是人跟人之間比,主觀上是跟自己比。」
怎麽看社交媒體對古典音樂的推廣?劉曉禹心情復雜,既希望有更多觀眾因此來現場,也擔心人們對社交媒體上癮,反而懶惰下來,寧願躺在家裏看視訊。
網路世界的發達,也對演奏家有影響,「以前,大家沒有機會聽到太多版本,完全要靠老師教或者自己研究。現在,視訊資源膨脹,人們會更珍惜嗎,還是無所謂?如果聽太多,我們會不會下意識地去學別人,失去自己的個性?如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完全不知道外界情況,對音樂的理解會不會更有意思?」
余隆
在上交新樂季,聽見世界的聲音
上海交響樂團新樂季琳瑯滿目,得到了全球權威古典音樂雜誌——【BBC音樂雜誌】10月刊的推薦。29場樂隊音樂會、12場上交室內樂、5場音樂地圖課堂、6場晚高峰音樂會,以及32場來訪藝術家音樂會,將陸續上演。
德國男中音歌唱家馬蒂亞斯·格內擔任新樂季駐團藝術家。列奧·努奇、丹尼爾·哈丁、梵誌登、夏爾·迪圖瓦、帕沃·雅爾維、馬克西姆·文格洛夫、法蘭克·彼得·齊默爾曼、奧古斯丁·哈德利希、安德拉什·席夫、格哈德·奧皮茨、溫頓·馬蘇里斯、康珠美、曹秀美、柳愛莎等國際一線明星,以及李心草、石倚潔、黃英、劉沙、趙聰等國內頂尖力量,將陸續來訪,組成最高水準的藝術家陣容。
此外,半舞台版歌劇【波吉與貝絲】、威爾第歌劇【弄臣】將分別於今年10月、明年3月上演。梁皓一以中華美食文化為靈感而作的委約作品【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周龍受屈原【楚辭】啟發而作的【九歌】全新版本,也將完成世界首演。
「在這裏,觀眾不僅可以聽到世界的聲音,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化強勁的生命力。」余隆盛邀海內外觀眾,和上海交響樂團一起,和來自世界的音樂家們一起,聆聽古典音樂的氣象萬千。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