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這4位元春晚「混子」演員收手吧別再強行煽情、制造爛梗了

2024-10-30娛樂

過年,您圖個啥?說白了,不就是一家人圍著電視,看著春晚,其樂融融嗎?可這幾年的春晚,怎麽越看越覺得沒滋沒味,就像那年夜飯上的白水煮青菜,清淡得讓人提不起興致。

特別是這幾位」常駐嘉賓」,年復一年地出現在春晚舞台上,像個甩不掉的牛皮糖。孫濤的」我驕傲」、蔡明的扮醜裝嫩、潘長江的身高梗、嶽雲鵬的賣萌耍寶,這些梗都快被他們磨成禿嚕皮了!

就拿孫濤來說,1999年開始登上春晚舞台,憑借【星光大道】【鄉村愛情】等作品積累了大量觀眾緣。可這些年在春晚上,仿佛就認準了」我驕傲」這一個角色設定。這就像是飯店裏的招牌菜,再好吃,天天吃也會膩。

蔡明更是春晚的」老江湖」了,從1991年首登春晚至今,30多年來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記得她和郭達合作的【懶漢相親】【主角與配角】,那才叫絕啊!可近些年,這位曾經的」小品女王」似乎也陷入了自我復制的怪圈。

說起潘長江,從1990年首登春晚,這位」國民矮個」可是春晚的常青樹。但這身高梗都快被他玩出花兒來了,觀眾們都在喊:」換個新鮮的唄!」

至於嶽雲鵬,作為德雲社新生代的代表人物,相聲功底那是沒得說。可在春晚這個全國性的舞台上,總覺得他的表演少了點火候,多了份刻意。這就像是把地方小炒硬要搬上國宴餐桌,總覺得不夠檔次。

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的春晚可是真正的」年味擔當」。趙本山、陳佩斯、郭德綱、馮鞏這些老藝術家,那才叫實力派!他們的小品相聲,不靠梗,全憑演技和創意,讓觀眾笑得前仰後合,還能品出其中的人生百態。

而今天的春晚,動不動就是四五個小時的馬拉松,連央視主持人都在節目裏開玩笑說:」大家別睡著啊!」這不是諷刺是什麽?現在的年輕人,哪有那麽多耐心坐在電視機前?一手抱著手機刷短視訊,一邊敷衍地瞟兩眼春晚,這就是現實。

更令人擔憂的是,春晚正在失去它的文化內容。過度商業化、過度矯情的煽情、生硬的植入廣告,這些都讓春晚變得像是一台」帶貨晚會」。記得有位老藝術家說過:」春晚不是追求收視率的綜藝節目,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業內人士透露,春晚導演組每年都在絞盡腦汁求新求變,可最終呈現的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一位不願具名的春晚編導曾感嘆:」現在的創作環境太復雜了,既要顧及節目效果,又要平衡各方利益,還得考慮各種限制,這就像是在走鋼絲。」

有專家分析指出,春晚品質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才斷層,老一輩藝術家逐漸結束舞台,新生代藝人還未完全成熟;其次是創作思維僵化,過分依賴」成功經驗」;最後是對觀眾需求的誤判,過度迎合卻失去了藝術本質。

值得深思的是,近年來各大衛視和網路平台的春節晚會異軍突起,它們憑借著更接地氣的節目和更靈活的形式,正在分食春晚的」蛋糕」。這是不是意味著,獨尊春晚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更讓人唏噓的是,有數據顯示,95後、00後觀眾對春晚的關註度逐年下降。在他們眼中,春晚已經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年夜飯」配菜,而是可有可無的」餐後甜點」。這個數據像一記警鐘,在提醒著春晚:要麽改變,要麽被時代拋棄。

那麽問題來了:春晚真的無可救藥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關鍵在於,春晚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它不應該是一台單純追求熱鬧的綜藝晚會,而應該是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舞台,是連線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紐帶。

有意思的是,在采訪中發現一個現象:很多觀眾雖然吐槽春晚,但每年除夕還是會守在電視機前。這說明什麽?說明春晚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遠不止是一台晚會那麽簡單。它承載著太多人的回憶和期待。

最後丟擲一個有趣的觀點:也許,我們不該把春晚看作是一台晚會,而應該把它當作一面鏡子。它折射出的不僅是文藝創作的得失,更是整個社會文化生態的變遷。這個角度,值得我們深思。

春晚,你還能走多遠?答案或許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不改變,這台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節目,終將成為歷史的塵埃。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