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電影【戲】:以小見大,講述30年豫劇人生

2024-06-07娛樂

電影【戲】海報

【戲】是一部聚焦豫劇題材的影片,故事時間橫跨近30年,從1979年講起,一個13歲的農村女孩李翠紅因為豫劇小生閻連陽而喜歡上了豫劇,從此她的人生被豫劇改變……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河南省電影電視家協會主辦,中國影協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承辦的電影【戲】觀摩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辦。明振江、張宏、張思濤、侯光明、焦宏奮、饒曙光、宋智勤、張衛、王海洲、趙衛防、張弛、胡建禮、朱玉卿等業界專家學者,與張明明、韓萬峰、羅娟等河南及片方代表齊聚一堂,探討了該片的藝術特色與創作得失。研討會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創作指導處副處長田園主持。

「以豫劇之名,去還原那個時代。」導演韓萬峰在導演闡述中,如此表明自己創作電影【戲】的初衷。韓萬峰坦言,拍攝一部豫劇題材電影的想法在心中醞釀已久,從小在河南長大的他,對家鄉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尤其是豫劇,是他童年記憶中最美好的一部份。「我一直想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我對家鄉文化和美食的熱愛與眷戀。」韓萬峰說。在影片拍攝過程中,韓萬峰盡量去還原記憶中的場景,試圖勾起一代人的回憶。他坦言,那個年代娛樂生活相對貧乏,聽戲、看戲便成了人們最大的心靈享受。在他看來,這部影片不但是一次心靈懷舊,更是一次對豫劇發展歷程的致敬。「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讓更多人關註豫劇,同時也向那些堅守在豫劇舞台上、用良知維護著豫劇人骨氣和尊嚴的人們致敬。」

中國影協顧問明振江評價,電影【戲】既是戲曲片、故事片,也是愛情片、農村片。既是一部寫給故鄉的大愛情書,也是一部平民藝術家的人生史詩;既是對時代變遷的影像記錄,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衷情呼喚。「影片以小人物展現大情懷,透過小事件彰顯大主題,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明振江說。

中國文聯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宏則評價,電影【戲】是「一部獻給成長的小夜曲,一封獻給家鄉的情書,一首獻給愛情的朦朧詩,一曲獻給豫劇的贊歌,一次獻給中國大地的親吻」。他認為,影片主題厚重、情感充沛,導演技法成熟,戲劇結構合理,人物性格飽滿鮮活,藝術風格別具特色,同時具備引人思考的現實意義。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表示,電影【戲】聚焦豫劇藝術和勤勞奮進的豫劇人,透過描繪近30年的豫劇發展史,展現了豫劇藝術獨特的文化魅力、深厚的人文風采,進而彰顯了豫劇人砥礪從藝的可貴精神;同時,生動展示了豫西地區特色鮮明的生活方式、宜人秀美的山水風光和民俗厚重的風土人情,是一部紮根人民群眾、反映人民生活的佳作。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電影【戲】將豫劇近30年的發展融入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行程中,具有史詩氣質。他認為,豫劇體現了中原文化,甚至是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氣質與風格。影片人物性格豐富多樣,片中重點描繪的父女情、姐妹情、師徒情讓人物間的關系充滿張力,更讓影片具有了動人的情感力量。

中國影協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會長張思濤用「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來評價電影【戲】,認為影片以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復原了時代風貌、講述了戲劇人的故事,讓觀眾在獲得美學熏陶的同時,也重新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時代。「與此同時,創作者還透過動人的故事點明了一個道理:改革開放不僅要重視經濟的發展,也要重視文化的深化和發展。」張思濤分析道,「影片中的豫劇藝術雖然處於發展的低潮期,但它同時也因深入基層群眾並深受群眾喜愛而具有無限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趙衛防看來,電影【戲】表現的不是簡單的豫劇發展史或者復興史,而聚焦於一位豫劇名角的成長史,講述了對豫劇癡迷的普通人李翠紅,在30年的風風雨雨中歷經生活與情感波折,勇敢面對重重困難,最終獲得成長。在此過程中,營造出一種屬於平凡人的史詩感。

(中國藝術報記者 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