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專業科普:大量門票滯銷?為何演唱會賣不出去,歌手還紮堆舉辦?

2024-09-18娛樂

文 | 明辨博學

編輯 | 明辨博學

想要好運常伴左右?想要財神爺對你格外關照?那就趕緊關註我吧!點贊關註,開啟你的幸運之旅!

2023,華語演唱會「失聲」之年?

圖片來源於網路

2023年,沈寂許久的華語演唱會市場如同復蘇的火山般,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浪,從一線大咖到新生代偶像,紛紛搶灘登陸,演唱會排期密密麻麻,門票銷售屢屢重新整理紀錄,在這片繁榮景象的背後,卻隱藏著令人不安的雜音,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質疑:這場狂歡,是否真的屬於音樂?

曾經,一場精彩的演唱會,是歌手與歌迷之間的情感共鳴,是音樂夢想的閃耀舞台,如今的演唱會市場,卻逐漸演變成一場資本與流量的角逐,充斥著高價門票、敷衍表演、虛假宣傳等亂象,讓不少滿懷期待的歌迷失望而歸

這究竟是怎麽了?是什麽原因導致華語演唱會市場逐漸偏離了音樂的軌域?在這場喧囂狂歡的背後,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演唱會「軍備競賽」,誰在推波助瀾?

2023年,華語演唱會數量井噴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就已超過2000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這場演唱會「軍備競賽」的背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需求,為演唱會市場註入了強勁動力,三年來,人們被壓抑的娛樂需求得到集中釋放,而演唱會作為一種沈浸式的視聽盛宴,自然成為許多人釋放壓力、尋求快樂的首選

地方政府對文旅產業的扶持政策,也為演唱會市場的火爆添了一把火,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演唱會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紛紛出台補貼政策、提供場地支持,吸引歌手前來開唱

在這場狂歡的背後,資本的力量也不容忽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本湧入演唱會市場,試圖在這片藍海中分一杯羹,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主辦方不惜壓縮成本、降低演出品質,甚至與黃牛勾結,炒高票價,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高價門票背後的「潛規則」

「一票難求」幾乎成為2023年華語演唱會的常態,尤其是一些熱門歌手的演唱會門票,更是被炒至天價,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票價,讓許多歌迷望而卻步

圖片來源於網路

高價門票的背後,一方面是供需關系失衡的結果,演唱會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其供給量有限,而需求卻在不斷增長,自然會導致票價水漲船高

一些主辦方和票務平台為了牟取暴利,故意制造「一票難求」的假象,利用技術手段控制放票數量,甚至與黃牛勾結,將大量門票囤積起來,再高價出售給歌迷

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讓真正熱愛音樂的歌迷難以獲得公平的觀演機會

敷衍表演,是對音樂的褻瀆

高價買票,卻換來一場敷衍的表演,這成為許多歌迷的共同遭遇,近年來,隨著演唱會數量的激增,一些歌手的演出品質卻出現了明顯下滑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有的歌手為了趕場,在舞台上敷衍了事,唱功不穩、氣息不足、走音跑調等問題頻頻出現,甚至還有歌手直接使用「半開麥」甚至「假唱」來糊弄觀眾

更有甚者,一些歌手在舞台上毫無互動,只是機械地完成演唱任務,完全沒有將情感投入到音樂中,更談不上與觀眾產生共鳴

這種對音樂的不尊重、對觀眾的不負責任的行為,不僅傷害了歌迷的感情,也敗壞了華語樂壇的聲譽

虛假宣傳,消費者的「信任危機」

除了高價門票和敷衍表演,虛假宣傳也成為演唱會市場的一大頑疾,為了吸引觀眾,一些主辦方在宣傳推廣時,往往誇大其詞,甚至不惜編造虛假資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宣傳海報和演出陣容上,故意模糊主咖與嘉賓的概念,將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歌手包裝成「實力唱將」,誤導消費者購票

在舞台效果和演出內容上,承諾提供「頂級配置」、「震撼體驗」,但實際效果卻與宣傳相去甚遠,讓觀眾感覺上當受騙

這種虛假宣傳的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也透支了觀眾對演唱會市場的信任

找回初心,讓音樂回歸舞台

面對華語演唱會市場的種種亂象,我們不禁要問:這場狂歡,究竟是為了音樂,還是為了金錢?

圖片來源於網路

演唱會本應是音樂的盛宴,是歌手與歌迷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不是資本逐利的工具,更不是消費主義的陷阱

要改變現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對於歌手而言,要始終保持對音樂的敬畏之心,用心打磨作品,認真對待每一場演出,用真誠和汗水回饋歌迷的支持

對於主辦方而言,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合理定價、杜絕炒作,為觀眾提供優質的觀演體驗

對於政府部門而言,要加強監管力度,打擊虛假宣傳、黃牛倒票等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對於觀眾而言,要理性消費,拒絕為劣質演唱會買單,用實際行動支持真正優秀的音樂作品和音樂人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讓華語演唱會市場回歸理性,讓音樂回歸舞台,讓這場狂歡真正屬於音樂

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