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又在相聲裏罵同行了。
從2023年德雲社海外巡演開始再到2024年英國巡演,郭德綱在相聲裏多次罵同行,「同行化裝成人類在觀眾席裏拿小本記台詞」這句話從北美一路罵到西歐。
熟悉郭德綱相聲的觀眾都清楚,類似這種在相聲裏罵同行的事情郭德綱已經幹了二十年,最早說這個的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錄音筆都沒有普及,所以是「同行拿小本記」。
從表面上看,這可能是郭德綱黔驢技窮沒有新段子了,從情緒上看,這可能是他的「祥林嫂症候群」以及「受迫害妄想癥」聯合發作的結果,但從根本上講,這反映了郭德綱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
一、崛起
郭德綱在2005-2006年一炮而紅的原因可不光是因為他的相聲說得好,他2004年的相聲也不錯,為什麽沒紅呢?
郭德綱迅速走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媒體推波助瀾給他捧成了「相聲界的草根英雄」,這個標簽可謂直接影響了郭德綱的後半生。
2003年到2006年這幾年正是互聯網草根文化崛起的時代,彼時的郭德綱經常被媒體拿來和芙蓉姐姐、李宇春等人列在一起,這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這也是為什麽郭德綱說了十幾年相聲直到2005年底才火起來的根本原因。
二、發軔
在「草根英雄」這個標簽被媒體挖掘出來之前,郭德綱曾多次在相聲裏痛斥同行,比如【相聲之五十年之現狀】裏就有不少類似內容,但那時候的郭德綱主要是抒發個人憤懣情緒,他還沒意識到「草根」這兩個字蘊含的巨大行銷價值。
草根,對應的是殿堂,換到相聲行業可以有多種解釋,民營對國營,體制外對體制內,小透明對大明星,小演員對藝術家,非主流對主流等等。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演員成名主要走的是社會精英路線,以相聲演員為例,參加精英級別的比賽、獲得精英評委的認可、得到精英媒體的宣傳、進入精英演員組成的團隊、踏上精英薈萃的春晚......這也是郭德綱曾經希望自己能走的路。
郭德綱成名時已經是互聯網2.0時代,像芙蓉姐姐這樣的普通人可以透過網路走紅,像李宇春這樣的學生也可以透過綜藝節目爆紅,這時候演員成名走網路路線顯然要更容易,而不斷向下相容的互聯網使用者則成了支撐明星的巨大平台。
很顯然,郭德綱被媒體冠以的「草根英雄」標簽是非常契合互聯網使用者口味的,而郭德綱也終於發現了這個行銷法寶。
於是,從郭德綱走紅之後,他開始了各種造勢,標榜自己是相聲小學生的同時諷刺相聲藝術家,標榜自己是非著名相聲演員的同時諷刺明星前輩,標榜自己是非主流的同時諷刺所謂「主流相聲演員」。
在相聲藝術上,郭德綱將雅俗共賞和寓教於樂割裂,標榜自己俗的時候諷刺雅,標榜自己娛樂至死的時候諷刺教育意義。
別看郭德綱的這些言論似乎沒有直接關系,但往根上刨,其實都是當初那個「草根英雄」標簽的衍生品,其他衍生品還包括「受迫害」「受打壓」等等。
如果你熟悉2005年-2024年的郭德綱,你會發現他這二十年的行銷思路基本上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從「草根英雄」發展出來的,這是他的成功經驗,也是他對路徑的依賴。
三、入魔
武俠小說裏大俠練功時一旦太過於用力就容易走火入魔,郭德綱借著「草根英雄」成名並利用各種草根標簽衍生品持續走紅後,他嘗到了甜頭同時產生了路徑依賴,開始走火入魔起來。
郭德綱忽略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德雲社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相聲行業頂級團隊,郭德綱也成為行業頂流明星,郭德綱在海外買莊園買豪宅,早已經不是草根,他的「草根英雄」標簽已經不成立了。
此外,透過龐大的飯圈郭德綱不僅賺取了大量利潤還掌握了很大的話語權,與此同時,曲協、體制內相聲團體和演員們反而成了互聯網環境下的「弱勢群體」,他們在網上發聲都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話不慎就被飯圈抓住窮追猛打,如此一來,真正的相聲行業「主流」已經在事實上變成了郭德綱和德雲社。
如果體制內演員沒有限制放開說話,他們完全可以再編一段【相聲二十年之現狀】,發泄心中的憤懣,抨擊相聲行業存在的亂象,宛如當年的郭德綱。
就在攻守之勢徹底變換之後,郭德綱此時的選擇有些走火入魔了,他抓著當年賴以成名的路徑不放,依然在各種采訪中「大倒苦水」訴說自己被打壓被壓迫,每天還要提防各種明槍暗箭,然後在演出中依然像之前那樣大罵同行。
很顯然,郭德綱走火入魔般的路徑依賴癥太嚴重了,導致很多網友都看不下去了,明明你占據著巨大話語權,明明你的飯圈想罵誰罵誰,為什麽你還要擺出一副受害者的樣子來裝大尾巴狼。
如果只看到表象的話,郭德綱二十年如一日的罵同行確實不講道理,但透過表象看本質的話,這是他的路徑依賴,他壓根不想逃出舒適區。
四、瘋了
足球場上有一種說法「不要去改變贏球的陣容」,類似道理在程式設計師那裏也通用,只要是能正常執行的程式就不要亂動。
郭德綱秉承了這樣的思路,這也是為什麽他罵同行罵了這麽多年的原因,但他卻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還想把這個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領域,比如京劇。
郭德綱2023年搞出了一個「京劇老人托孤」鬧劇,只是很快就翻車了,2024年他再接再厲,在首次直播帶貨當中又推出了「梆子老人」,說曾經有一位唱河北梆子的老人告訴他,梆子是京劇的爹。
不論是京劇老人還是梆子老人,在郭德綱的行銷戰略上都是一個代言人,代表他在京劇界起到一個「草根」作用。
以梆子老人為例,利用這個代言人郭德綱可以抨擊所謂京劇界的「主流演員」,他們連梆子都不會唱,這是違反京劇傳統的,由此向外界傳遞出一個聲音:同時會唱梆子和京劇,才是為京劇老祖宗看墳。
是不是很眼熟?是不是和郭德綱在相聲界鼓吹太平歌詞是一個套路?如果你覺得還不夠像,你再看看相聲界的姜昆和京劇界的王珮瑜他們在互聯網都經歷了什麽。
說白了,不論是京劇老人還是梆子老人,這還是郭德綱的路徑依賴在起作用,他把路徑用在了京劇上,證明他對路徑的依賴已經不光是入魔更是到了瘋魔的境地。
說在最後,路徑依賴的好處是省事,能夠提高效率,壞處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容易喪失創新的動力,同時由於做不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會讓很多事情變味兒。
炒作同行對立是郭德綱的成功經驗,屢試不爽,但同一個招數用久了用僵了,不僅會讓自己停滯不前,還會積累風險,最終形成反噬作用,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