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農民編歌上太空,紅日見證歷史刻

2024-01-30娛樂

這首歌曲歷史悠久,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從農民的原創,到萬人傳唱,再到開國典禮的背景音樂,它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

不僅如此,它還被用於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大型舞蹈命名,並隨著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成為了全球華人的驕傲。

無論何時何地,這首歌曲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了用鐮刀鐫刻在黃土高原上的史詩著作,永遠流傳。

佳縣,一座建在石山之上的陜西東北部縣城,仿佛雲端仙寨,又如天然斷層。這裏是牧羊人唱民歌、攬工漢哼小調、婆姨扭秧歌、妹子唱情歌的地方。

土地滋養著人民,民歌則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在這個地方,張正芳出現了,她從小在民歌中長大,民歌已經成為她生命的一部份。

她用自己的嗓音,詮釋了陜北的風情和人文,成為了這裏的傳奇人物。

李有源在廣袤的長天厚土中成長,家境清貧,三輩都是佃農。13歲那年,他開始替地主放羊,仿佛前方的道路一片迷茫。

就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他意外地發現了一本【百家姓】。他看著那些奇形怪狀的文字,內心湧起了對知識的渴望。為了追求知識,他每天在地裏幹活之余,都會找機會向老師請教,問:「老師,這個字是什麽?」

老師微笑著告訴他:「這是國。」這讓他更加熱愛閱讀。那個冬天,其他孩子都放假回家了,但李有源卻堅持留在學校,他幫學校打掃院子,鋤草,還為老師們燒水、送茶。

開學的時候,他已經不僅認識了【百家姓】,而且能讀【三字經】和【千字文】了。李有源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生活困苦,只要有對知識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李有源雖然家境貧寒,但他依然對學習充滿熱愛。他的執著精神打動了學校,得以每日旁聽。然而,好景不長,他不得不離開校園,回到家中務農。

不久,他的家園遭受戰火摧殘,日寇搶走了他的糧食,國軍收繳了他家唯一的銀元。這時,他開始思考「國」的含義,然而,他卻發現自己和像他一樣的窮人,只能在戰爭中任人宰割。

當紅軍到來時,李有源又感到了警惕。這支隊伍又想要做什麽?他們會對他的家園和家人做出什麽樣的舉動?

圖4:紅軍給佳縣帶來了和平,不搶群眾一針一線,反而幫助群眾做農活、送糧食。李有源意識到,這是一支不同尋常的隊伍,他們是真正為百姓謀福利的人民軍隊。

不久後,毛主席和延安文藝工作者在此發表講話,將秧歌文化引入陜北。陜北人民的熱情被秧歌深深吸引,很快流行起來,每12人中就有一個會扭秧歌。

李有源憑借天生才能,成為秧歌隊的領頭人,他還學會了彈三弦,編寫歌詞。在紅軍駐紮期間,李有源總是充滿喜悅,他常常用歌詞贊美軍隊,但到了歌頌毛主席時,他發現任何詞都無法準確地表達毛主席的偉大。

圖5顯示了一晚上,李有源和另一位好友屈士才在談論關於毛主席的歌曲創作。李有源對於創作一首能夠貼合毛主席的歌曲十分熱衷,而屈士才的到來則給了他靈感的源泉。

兩人在燭光下討論了很久,但直到第二天清晨,李有源才找到了答案。在1942年的那個清晨,李有源一夜未眠,送走屈士才後,他便起身幹活了。

當他挑著糞桶走出家門,迎面卻看到了一輪明艷的紅日從地平線緩緩升起。那紅日渾身散發著金光,李有源被它的美麗所震撼,他停下了腳步,沐浴著陽光,感受著紅日帶來的暖意。

這一幕景象給了他創作的靈感,讓他想到了毛主席的氣勢磅礴。

圖6中,李有源的臥室裏只有一張小木桌,上面放著一盞麻油燈和一把破舊的三弦。這裏,他完成了後來聞名中外的【東方紅】。

這首歌的曲調取自【騎白馬】,李有源的詞讓這首歌更加動人。然而,這就是他創作的環境,一個普通農家小院的炕上。

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李有源的創作靈感卻在這裏被激發出來,為我們的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圖7創作出這首歌後,李有源激動不已,他走出小院,用嘹亮的歌聲向世界宣告他的創作。他的侄子李增正聽到歌聲,好奇地跑過來問:「叔,你唱的是毛主席嗎?」

李有源驕傲地告訴了李增正,並開始教他唱這首歌。時間轉眼到了1944年,春天來臨,佳縣組織了70多名群眾移居延安,李增正也在其中。

他們帶著【東方紅】的歌聲,開始了在延安的開墾生活。李增正作為副隊長,帶著大家一路唱著歌,從家鄉唱到了延安。

【東方紅】在延安立即引起了轟動,受到了延安軍民的熱烈歡迎。後來,延安文藝團將這首歌進行了精心編排和整合,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東方紅】。

圖8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激情滿懷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國就在今天正式成立。這神聖而莊重的時刻,李有源在家聆聽自己創作的歌曲,見證了這一偉大時刻,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原計劃,李有源將親眼目睹【東方紅】走向更大的舞台,然而,他在1955年因病去世。進入六十年代,這首歌不僅沒有隨著時間而淡出,反而因為沈澱而變得更加經典。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周總理親自策劃和指揮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1964年10月2日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氣勢恢宏的演出,轟動了整個北京城。

1970年,再添榮譽。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後,全國人民興奮地在天安門廣場歡慶,共同唱響【東方紅】。

在圖9中,記者踏足李有源的故鄉,意圖追尋【東方紅】的足跡。在那裏,他們有幸遇到了李有源的孫子李錦鵬。當記者撥通李錦鵬的手機時,手機彩鈴聲卻是那首熟悉的【東方紅】。

李錦鵬帶領記者來到了李有源曾經居住過的窯洞,推開那扇破舊的木門,映入眼簾的是正中央掛著的毛主席彩色像,而下方則是李有源的黑白頭像。

這一幕讓人感慨萬分,仿佛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革命年代。

圖10中的黑白頭像,揭示了一位樸實農民的平凡卻又偉大的形象。留著胡須,穿著大褂,歲月在他的臉上留下了痕跡,眼角落下的褶痕則承載了他的記憶。

李錦鵬回憶,他的爺爺是一位淳樸的農民,他感受到共產黨與眾不同之處後,他的心裏也漸漸把自己看作是其中的一份子。

1947年,胡宗南的部隊打破了佳縣的寧靜,彭老總率領西北野戰軍迅速奔赴了陜北前線。李有源作為一個普通農民,他的愛國情懷也在這一刻被點燃。

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大兒子李增堂送進了部隊,他告訴首長們,兒子雖然沒打過仗,但有一把力氣,給部隊擡擔架也是好的;他又把兒媳推薦給了部隊,告訴首長,凡有將士們破洞的衣服鞋子,盡管送來,兒媳一定給大家補好;至於他最小的兒子,也做起了力所能及的事,他要小兒子好好餵羊,將來慰勞人民解放軍。

這位樸實的農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民的關心。他將自己的家人送入戰場,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和幫助軍隊,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他的形象深深地打動了人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農民的偉大和崇高。

圖11中的李有源幾乎把所有的積蓄都用上了,從那個不知道「國」字怎麽寫的少年,成長為了一個深愛自己國家的英雄。

透過采訪李錦鵬,我了解到最真實的李有源,他不再奇怪為什麽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能創作出如此雄壯的歌曲。2011年時,佳縣還未能脫貧致富,但是李錦鵬說,正是因為【東方紅】這首歌,佳縣還收獲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事。

在1993年,有一個年輕人在全國發起倡議,希望全國的少先隊員們能夠去【東方紅】的故鄉看看那裏的孩子。那裏的孩子們吃不起冰棍,看不了電影,甚至讀書都成了奢侈。

他號召大家一起資助佳縣,為他們建一所希望小學,讓「東方紅」響徹全國。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募捐活動開始了,全國各地的少先隊員紛紛參與,最終一共募得20多萬元,東方紅小學也在李有源的故居附近落成。

在毛主席誕辰117周年之際,湖南韶山,萬名群眾傳唱的【東方紅】再次唱響。除了遊客、村民和國家幹部,還有戴著鮮艷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前來緬懷。

他們排著隊,手持鮮花,走到毛主席銅像前敬禮、註視紅旗升起。接著,他們唱起了激昂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現場上萬名群眾也加入合唱,聲音越來越響亮,響徹整個銅像廣場。

在圖13中,人民群眾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毛主席的懷念,而李有源也以他的獨特方式參與了合唱。盡管【東方紅】已經是一首精心打磨的精品,但它的介紹仍然寫著李有源作詞,李煥之編曲。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是一個農民創作出了【東方紅】?」這是因為在中國,只有那些經歷過戰爭的貧困人民,才能真正地唱出這樣一首歌,其中充滿了對毛主席的敬意和熱愛,以及對共產黨的尊敬和信任。

因此,由農民來創作這首歌又有什麽不妥呢?

圖14的【東方紅】雖已不再風靡年輕一代,但它卻與國歌同具分量。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總能勾起那個旭日東升的清晨,毛主席領導共產黨,贏得大勝仗,讓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熱烈場景。

因此,李有源老人的功績是無法估量的,是他創作了一首永世流傳的歌曲,讓後人銘記偉人的付出;是他記錄下共產黨隊伍最真實的面貌,才使他們在世人心中永存真實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