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信條】是傳奇導演凱瑞斯托弗·諾蘭執導的一部科幻間諜動作片,2020 年 9 月上映後,爭議不斷。外國媒體對它誇贊有加,說這是「諾蘭最棒的作品之一」、「一部令人著迷的特技影片」。
這部電影說的是世界面臨生死關頭,「信條」成了唯一的線索跟武器,主角在全球各地穿梭,執行間諜工作,想要弄明白「信條」的秘密,去完成一個跨越現即時空的神秘任務。【信條】一出來,就在諾蘭的粉絲裏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從【信條】的拍攝場地出來,好多觀眾都說,電影裏的細節特別多,看一遍根本看不懂。
緊張帶勁的劇情,時間能正能反的視覺呈現,豐富的內容,藏在角落裏的細節,讓影迷們開啟了腦力大激蕩。
不過,【信條】的那種實驗性還有解謎性,普通觀眾根本搞不懂。
除了物理框架,諾蘭還弄進去好多歷史知識和現實背景,這既讓這部電影內涵更豐富了,又加大了解謎的難度,還考驗了觀眾的記憶力。本論文要研究分析諾蘭導演在影片裏埋下和構建的「隱喻」模式,還有在這個模式之下形成的環環相扣的影片情節設計想法和意圖。
【爭論不休】
【信條】上映後,影評人對這部片子的評價差別挺大。【世界電影】總編曹祎娜(2020)講,在【信條】裏,時間跟空間重疊了,一個簡單的「元故事」就成了沒法猜的謎團,把觀眾的想象打破了,讓觀眾有種特別的迷惑感和新鮮感,還讓觀眾有了解開謎團的想法和體驗。
導演彭傳釗在 2020 年表示,【信條】這部科幻片能讓人瘋狂,就算你明白熵增理論、外公悖論、單電子宇宙還有時間,也得多看幾遍才能明白意思。韓浩月在 2020 年覺得,有些觀眾對【信條】不滿,不是因為智商被挑戰,而是電影台詞太枯燥。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好比一個大沙坑,要是沒了物理支撐,一下就垮了。諾蘭癡迷觀念又崇敬科技,在處理故事情節時顯得挺粗心。尚陵彬(2020)講了些網友的看法:「看諾蘭的電影跟考試似的,【盜夢空間】像統考,冷靜些就能過。」【星際穿越】像高考,人人都拼命,但總有遺憾,答案出來就知道了。這部【信條】,就像啥基礎沒有的人參加奧數競賽得了零分,唯一出路就是重讀。對於【信條】,趙立功(2020)的評論挺尖銳。
【信條】這部電影概念性很強,跟諾蘭以往的電影似的,打破了時間線,角色能在時間線上穿梭,把人都弄暈乎了。但這回,諾蘭好像搞得太過分了,觀眾看得稀裏糊塗的。先不管這些說法,我要從另一個角度深入剖析【信條】,那就是對電影進行分析
【論【信條】中的「隱喻」構建方式】
據汪正龍(2016)講,「隱喻」這個詞來自希臘文單詞「meta-pherein」,意思是「轉移」「傳送」。在這當中,一樣東西的某些方面被「拿」到另一樣東西上,讓另一樣東西看著像頭一樣東西。也就是說,在比喻裏,字面上表示某樣東西的一個單詞或者運算式,能夠被用來指別的東西,用不著比較。
一般來說,隱喻屬於一種語言現象,靠某些詞語去表達特定意義,以此實作交流。隱喻在詩歌裏最多,在小說、散文、戲劇、電影、故事、寓言、神話裏也常見,就連演講、政論、科學著作中都有。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方法和文學技巧,還是審美、文化以及人類思維方面的重要現象。
而凱瑞斯托弗·諾蘭的【信條】順著時間倒流的線,把歷史、政治、文化、宗教等元素融進影片的講述裏,讓影片內容更豐富,緊張感也更強,還傳達出導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思考。凱瑞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一直被影迷講:每一處細節,每一處細節,都是精心打造的。
諾蘭在電影裏弄了好多暗喻,有的暗喻也許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一句台詞或者一件道具,不過更多的是人物的名字、人物的設定啥的。那現在呢,咱們就來剖析一下諾蘭在【信條】裏的「隱喻」。
【【信條】中的道具比喻】
諾蘭在這部電影裏藏了好多精美又豐富的細節,不管看上多少回,老是能發現新玩意兒。一個小小的紅色背包吊墜特別容易被人給忽略掉,可這恰恰是諾蘭「想說又不說透」的一種隱喻。
男主角在劇場遇襲的時候,悄悄開展營救人質和觀眾的行動,可拆彈的時候突然出了岔子,男主角的身份被恐怖分子給發現了,還被拿槍威脅。就在炸彈馬上要爆炸的時候,劇院地面的彈孔居然讓時間倒轉了,一顆子彈從那恐怖分子身體裏飛出來,又把那恐怖分子的身體給補全了。
那顆子彈是由一個戴著面具的神秘人射出來的,這人把主角救了,接著就轉身走了,他背包上綁著的一枚紅繩銅幣特別紮眼——這是男二號尼爾第一次現身,也是他首次以主角的身份在電影裏出現。這個小吊墜,是在尼爾跟秦然道別時所背的那個包上第二次露面的。在臨死前,他幹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拿自己身體去擋子彈。
在電影裏,尼爾的舉動沒啥變化,他戴著相同的徽章,這意味著最初救下主角的就是尼爾。電影裏反復展示了尼爾擋子彈的畫面,突出了子彈和尼爾的關聯。尼爾這麽幹,其實就是為了保住主角的命,完成最後的任務。
而這一緣分的相遇,恰好契合了這部電影裏啥都會發生的主題。紅色吊墜代表著尼爾對主人公毫無保留的堅定支持,也代表著主人公和尼爾在時間線上一同奮戰的深厚情誼與真摯情感。
【從藝術角度看【信條】的隱喻】
諾蘭鐘情詩歌,在【星際穿越】裏參照了英國詩人迪蘭·湯瑪斯的「別溫柔地走進那個美好的夜晚」。他表示,【信條】中的主人公用了惠特曼的「世界一片混亂」「黃昏無朋友」。
實際上,這首詩不是 19 世紀美國詩人惠特曼創作的,不過在【草葉集】裏常常能看到「混沌」「黃昏」「故人」這類詞語。像【銘言集】裏【幻象】說:「永遠是混沌的開端,永遠迴圈往復,永遠在生長」;【自己之歌】裏有這麽一句:「當我聞到暮色的味道時,請瞅瞅我的臉。」他在詩【和解】裏寫:「因為我的仇敵死了,我的聖者也死了」。
除了詩,電影裏還有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兩幅特別有名的油畫。女主人公凱瑟琳·巴頓把一幅假畫賣給了她老公薩塔爾,結果被老公揪住了小辮子。這畫是戈雅畫的。等到薩塔爾跟凱特吵起來,這畫的真相才顯現出來。
侍者把刀叉遞給凱特,凱特開啟一看,居然是那幅讓她煩惱許久的素描。在戈雅的畫裏,女性常常顯得開放、有權勢還花心,這是薩塔爾沒法忍受的。於是薩塔爾就拿這幅畫提醒凱特別產生啥不正常的念頭。
【從【信條】看時間的比喻】
電影裏有個挺有趣的細節:這片子開頭和結尾都限定 10 分鐘,「tenet」這個詞能看作是兩個「ten」,頭尾相接。電影裏有台虛擬的機器叫時空穿梭機,能讓人在不同時空來回穿梭。要是兩個來自不同時空的人碰上了,他們會順著自己所在的時空往前走,在他們看來,對方就是「逆時空」,好比兩條流向相反的河,又像兩個相反的「ten」字,也就是「tenet」。
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正契合了整部影片所要探尋的主題:命運一直都在輪回,過去已然定好,未來沒法改變。而這部片子,是諾蘭執導的第十一部。顯然,【信條】不只是把過去和未來交織一塊兒的電影,而是諾蘭導演對過去和未來的總結。
【信條】的劇情不是特別「燒腦」,而是不按常規套路來,才成了這樣。「線性」說的是故事圍繞拯救世界、化解危機這條主線,偶爾還有人穿越回過去,正反劇情交雜一塊,讓人迷糊。這部電影用了兩個主角的視角,他倆互相感受對方的過去。
【信條】這部電影瞧上去好像是那種讓人熱血沸騰的科幻諜戰片,可實際上它內在是柔和的。
男主角剛開始那會特別混亂,只能聽別人的「信條」,按別人的命令列事。可到了最後,他竟發現,所有這些,其實都是自己弄的。
打一開始,他就被「信條」給弄迷糊了眼,尼爾呢,是「信條」的接班人。就因為這「信條」的傳播,他們互相搭救。「信條」真正的意思是:別管「戰爭」那層皮,它是女主角對受欺負的命勇敢抗爭;是男主角跨時代悄悄守護女主角;也是尼爾把時間倒轉,救了男主。每個人的「信條」都不一樣,這就是這個封閉的世界,也是這世界的一塊。
在【信條】裏,男主角一直都沒被人叫過啥名,他就是個沒啥名氣的小人物,可這世界的和平,恰恰是由這些沒啥名氣的小人物造就的。
【信條】可以說是諾蘭導演給這些維護和平的守護者以及他的隊友們做出的最佳「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