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看懂【繁花】才明白,為啥張學友能入王家衛的眼,譚詠麟一語成讖

2024-07-21娛樂

張學友的人生軌跡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歌曲。作為一名船員的兒子,年少的他曾夢想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一名遠洋海員。

然而,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這個看似簡單的願望卻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而破滅——張學友竟然會暈船。失去了"海員夢"的張學友一時間變得迷茫。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踏入社會,嘗試了各種工作。當過助理,卻因為暈車而不得不放棄;做過票務員,又因為收入太低而無法堅持。

這段經歷讓他明白,生活中可以沒有面子,但絕不能沒有錢。1984年,命運的轉折點悄然而至。香港電視台舉辦了一場歌唱比賽,張學友在報紙上看到廣告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

有趣的是,他參賽的初衷並非出人頭地,而是被冠軍獎品——一台價值七千塊的唱片機所吸引。在當時,這可是相當於現在七萬塊的巨款。

懷揣著對唱片機的渴望,張學友站上了舞台。誰能想到,這一唱不僅為他贏得了心儀的獎品,更開啟了他輝煌的音樂生涯。

比賽過後,他簽約了寶麗金唱片公司,正式踏入了娛樂圈的大門。然而,現實並非童話。簽約後的三個月裏,公司沒有給他任何工作,這讓他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成為了行業潛規則的犧牲品。

但事實證明,公司只是在為他醞釀更大的驚喜。1985年,他的首張專輯【Smile】橫空出世,一舉拿下20萬的銷量,並為他贏得了金曲獎最有前途新人獎。

從此,"張學友"這個名字開始在華語樂壇閃耀。然而,面對"歌神"的美譽,他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我就只是神經病的神,所以應該叫歌神...神經病。

"這句自嘲的背後,是他對音樂的敬畏,也是對自我的清醒認知。從一個懷揣海員夢想的少年,到站在舞台中央的"歌神",張學友的音樂征程,無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傳奇。

1985年,張學友的音樂生涯迎來了第一個高峰。他的首張專輯【Smile】一經釋出,便取得了20萬張的驚人銷量。這個數位對於一個新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也為他贏得了金曲獎最有前途的新人獎。

這張專輯就像是一塊墊腳石,讓張學友在華語樂壇站穩了腳跟。乘勝追擊,張學友很快推出了第二張專輯【遙遠的她】。

如果說【Smile】是敲門磚,那麽【遙遠的她】就是真正的成名作。這張專輯的成功將張學友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同名主打歌【遙遠的她】,更是成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直到今天仍廣為傳唱。

隨後,張學友與呂方在紅磡體育館舉辦了演唱會。這次演出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地位,讓他在街上都會被要求簽名,圈內同行也開始稱他為"歌神"。

然而,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1994年,香港樂壇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張學友與劉德華、黎明、郭富城並稱"四大天王",他們你方唱罷我登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音樂熱潮。

這是一個神仙打架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劉德華的【忘情水】、黎明的【那有一天不想你】、郭富城的【愛的傳說】。

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張學友推出了專輯【偷心】。為了保險起見,制作人選擇在主打曲上復制了【祝福】專輯的成功模式:主打歌與專輯同名,都是粵語改編。

然而,由於張學友之前的作品太過出色,這張專輯的銷量相對平平。最令人意外的是,專輯中最受歡迎的並非主打歌【偷心】,而是另一首【心碎了無痕】。

盡管如此,【偷心】這張專輯依然獲得了金曲獎的提名。這證明了即便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張學友的作品品質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準。

回顧這段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張學友在面對巨大壓力時依然保持著自己的風格。他不隨波逐流,而是專註於音樂本身的品質和情感表達。

這種堅持,讓他能夠在"四大天王"的時代中脫穎而出,也為他日後的音樂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這種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讓張學友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娛樂圈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在名利場如林的娛樂圈中,張學友始終保持著一份難得的真性情。他的直言不諱和幽默風趣,不僅讓人忍俊不禁,更贏得了眾多粉絲的欽佩和喜愛。

最能體現張學友性格的,莫過於他對待"歌神"稱號的態度。面對這個令無數歌手夢寐以求的美譽,張學友卻以自嘲的口吻說道:"我就只是神經病的神,所以應該叫歌神...神經病。

"這句話不僅展現了他的幽默,更體現了他對自我的清醒認知和對音樂的敬畏。張學友的直率在面對熱門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的邀請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其他歌手擠破頭想上這個節目時,他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的理由簡單明了:首先,他不缺錢;其次,他不需要再證明自己的實力;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他質疑評委是否真的懂音樂。

這番言論雖然犀利,卻道出了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也展現了他對音樂的嚴肅態度。面對媒體的刁鉆提問,張學友總能以機智幽默的方式應對。

當被問及是否和張家輝是兄弟關系時,他淡然一笑:"我不需要解釋,因為我爸過世了。"這樣的回答,既化解了尷尬,又展現了他的智慧。

即便在面對女兒戀愛這樣的私人問題時,張學友也表現出了難得的灑脫。他坦然地說:"我也管不著那麽多,我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死。

"這句話背後,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信任,也是他對生命的豁達態度。在綜藝節目中,當主持人問他是否會在KTV唱歌時讓所有人安靜下來傾聽時,張學友幽默地回答:"哪有人管你,大家都是各自嗨皮。

"這種不拘小節的態度,讓人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當被問及專輯名字是否有更深的含義時,他直白地回答:"在專輯十首歌裏,找一個比較像封面的名字。

"當有人誇贊他的歌詞打動人心時,他謙虛地說:"我只是負責唱。"張學友的這些言行,展現了他真實、幽默、直率的性格。

正是這種獨特的魅力,讓他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個性,也讓他能夠長期受到觀眾的喜愛。即便年過花甲,張學友依然活躍在舞台上,用他那充滿魅力的嗓音詮釋著對音樂的無盡熱愛。

他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尊重,也印證了譚詠麟那句富有遠見的評價:"張學友是整個華語樂壇的支柱,是華語唱片銷量的保障。

"在一次演唱會上,張學友不慎摔倒。然而,他並沒有因此中斷表演或表現出沮喪。相反,他只是笑著擺擺手,隨即繼續他的演唱。

這一幕不僅展現了他的敬業精神,更彰顯了他對舞台的尊重和對觀眾的負責。在一個充斥著假唱和浮誇表演的時代,張學友的這種堅持顯得尤為可貴。

張學友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體現在他對每一次演出的認真對待上。無論是大型演唱會還是小型表演,他都全身心投入,仿佛這是他的最後一場演出。

這種專業精神,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也贏得了業內人士的尊重。在他的影響下,許多年輕歌手開始重視現場表演,追求真實的音樂表達。

張學友用自己的行動,樹立了一個榜樣,影響著整個華語音樂圈。他的存在,無疑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專業水準。張學友的職業態度,不僅體現在舞台表現上,還體現在他對音樂本身的追求上。

他始終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不隨波逐流,不迎合市場。即便是在競爭最激烈的"四大天王"時期,他也堅持自己的風格,專註於音樂品質和情感表達。

這種對音樂的堅持和熱愛,讓張學友在瞬息萬變的娛樂圈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魅力。他的職業態度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尊重,也為他贏得了"歌神"的美譽。

張學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音樂人,什麽是對舞台的尊重,他的專業精神值得每一個從事音樂事業的人學習。

時光荏苒,三十年悄然流逝。1994年發行的【偷心】專輯中的同名主打歌,當年並未如張學友期望的那樣大獲成功。這張專輯的銷量僅有60萬張,相比他之前的作品【祝福】和【吻別】動輒200多萬張的銷量,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當時,專輯中最受歡迎的反而是另一首歌【心碎了無痕】。然而,時間終將證明好作品的價值。2024年,當【偷心】在王家衛導演的電視劇【繁花】中再度響起時,這首被埋沒了三十年的歌曲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二春。

王家衛的選擇絕非偶然。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偷心】中蘊含的情感張力,將其巧妙地融入劇情。"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我的眼睛看不見我自己",這簡單的歌詞仿佛在訴說著劇中人物復雜的情感糾葛。

在【繁花】中,【偷心】成為了兩對CP的BE背景音樂。當汪小姐為愛辭職,而寶總選擇逃避時,這首歌將be感推向了極致。同樣的歌曲,同樣的逃避主題,在寶總和初戀雪芝的故事中再次套用,只是這次是雪芝先放的手。

【偷心】完美詮釋了愛情中的渴望與遺憾。【偷心】的重生,在豆瓣網站上引發了熱烈討論,參與人數高達15.2萬。這首曾經被忽視的歌曲,如今成為了【繁花】的靈魂配樂,再次登上熱門榜單,甚至出現了上千人線上一起聽的盛況。

從1984年參加香港電視台歌唱比賽,到如今【繁花】中【偷心】的重生,張學友的音樂生涯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電影。

四十年的時光裏,他以自己的才華、堅持和真誠,在瞬息萬變的娛樂圈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回顧張學友的音樂征程,我們看到了一個懷揣海員夢想的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長為華語樂壇的"歌神"。

從【Smile】到【遙遠的她】,再到【偷心】,每一張專輯都見證了他在音樂道路上的成長與蛻變。即便在"四大天王"競爭最激烈的時期,他依然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不隨波逐流。

張學友的真性情和幽默感,讓他在娛樂圈中獨樹一幟。他對"歌神"稱號的自嘲,對綜藝節目的直言不諱,以及面對媒體時的機智應對,都展現了他的真實和可愛。

這種性格魅力,讓他贏得了無數粉絲的喜愛。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學友對音樂的熱愛和敬業精神。即便年過六十,他仍然活躍在舞台上,用心演繹每一首歌曲。

他的專業態度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尊重,也影響了整個華語音樂圈。王家衛選擇【偷心】作為【繁花】的配樂,不僅是對這首歌的肯定,更是對張學友整個音樂生涯的認可。

這個選擇,讓我們重新審視了張學友的音樂才華,也讓我們明白了為什麽他能夠成為"歌神",為什麽他的作品能夠經久不衰。

張學友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是不會被時間遺忘的。無論是他的音樂才華,還是他對音樂的執著,都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

正如譚詠麟所言,張學友確實是華語樂壇的支柱,他的存在,讓整個華語音樂世界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