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遵守範式 勇於創新——評歌曲【大庸往事】【嶽州銘印】的創作

2024-01-28娛樂

文|謝福源

由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湖南省音樂家協會承辦的「‘湘’約現代化」新時代新湖南新形象系列歌曲創作推廣工程已經告一段落。在這次活動中湧現了一批蘊含了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精神的優秀作品。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歌曲貫徹精神主題的同時,還做到了讓老百姓學得會、記得住、唱的開。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兩首歌曲當是【大庸往事】與【嶽州銘印】,這兩首歌曲都運用了老百姓熟悉的音樂語言去創作,蘊含了對自己家鄉城市最真摯的情感,勾起了人們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民謠之風——【大庸往事】

歌曲【大庸往事】創作於2023年11月,由吳學軍、趙國兵作詞作曲共同創作的,具有典型的民謠歌曲特征。民謠歌曲(Folk Music)這個詞來自於英語,主要指的是民間流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民謠通常以吉他、口琴、提琴等樂器為主要伴奏,編曲簡潔,旋律優美,歌詞樸實。最早的中國民謠其實學的就是這種,之後隨著校園民謠的興起,這種曲風已經成為中國流行音樂中拼圖中重要的一塊,廣受聽眾的喜愛。

【大庸往事】的歌詞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譜寫的,十分樸實而又接地氣。歌詞一共分為兩段,第一段描寫了小時候的大庸的記憶,第二段描寫了長大後重回故裏的感懷。如「小時候的大庸城街上車不多」與「多年後的永定城路上人很多」的對比、「澧水河流過南門口」與「環城路走到南門口」的對比、「稻香村的小面館」與「北正街的老面館」的對比等。這些排比句的使用將大庸城這些年發展變化巧妙地勾勒了出來。有趣的是,歌詞中還花費了一半的筆墨來介紹大庸城的美食,如甜酒、涼粉、綠豆沙、炒湯圓兒、油面窩、番薯糖,一種美食躍然曲中,讓人不禁嘴饞。歌曲的旋律采用了中國五聲調式,各種切分節奏的運用使得旋律變得朗朗上口,就像一位老者在靜靜地訴說著往事。副歌中的第一句「賣甜酒餵!」采用了八度大跳音程,模仿了街邊甜酒小販的吆喝聲,是全曲的點睛之筆,仿佛將人們從故事中拉入到了大庸街頭,畫面感極強也很溫馨。在編曲方面,這首歌曲采用了典型的民謠編曲方式,以吉他、口琴、架子鼓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和聲進行簡潔明朗,音響清澈透明,將大庸城中沒有壓力的慢節奏生活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風格拼貼——【嶽州銘印】

【嶽州銘印】應該是所有征集歌曲中最具特色的一首歌曲,其創作團隊一共有三人,分別是詞作者姜宗福、曲作者李歌也、巴陵戲編腔者方帆。從編創團隊的人員構成就可以發現,這首歌曲的編配是較為復雜且有創意的,而其中的核心手法就是運用了具有後現代特征的拼貼手法。

在歌詞方面,【嶽州銘印】將宋朝詞人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的片段作為引子與尾聲,給予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之後畫風一變,歌詞以歷史訴說者的身份,對嶽陽城的美食美景、歷史傳說進行了詩化的介紹。最後一段詞則是對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和美好未來的感慨!很顯然,這三段詞的風格完全不一樣,要想在音樂上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則是對創作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編創團隊為【嶽陽樓記】中的詞配上了巴陵戲的旋律腔調,並以地道的巴陵戲曲演唱方式呈現出來,一開場的「吊嗓」之音立刻就將人們帶入了奇妙的戲曲世界。第二段詞的旋律是根據嶽陽當地語言的語音語調而創作的,演唱語言也是用的方言,極具地方特色。第三段歌詞則是采用的民謠歌曲的方式,用普通話演唱。有趣的是,在這段民謠中疊入了巴陵戲的念唱之聲,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整體來看【嶽州銘印】的創作理念相對其他征集歌曲來說無疑是較為現代和超前的。他們用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將不同風格的音樂拼貼在一起,讓人從古代穿越到了現代,對嶽陽城這座歷史名城了有了全方位多視角的了解。

結語

中國是一個歌曲的大國,人們對於歌曲的喜愛要遠遠超越器樂曲的,因而每年也催生了大量新的歌曲的誕生。然而在如此眾多的歌曲中卻很難找到既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又能夠讓廣大人民大眾都喜愛的歌曲。歌曲創作好比是「戴著鐐銬跳舞」,既要將歌曲的創作滿足某種範式的要求,又要在其中產生新意與眾不同。從這個角度來反觀【大庸往事】與【嶽州銘印】這兩首歌曲的創作,我們會發現他們都滿足了這兩個要點。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兩首歌曲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嶽州銘印】獲得了聽眾喜愛的歌曲第5名、優秀歌曲第9名,【大庸往事】則在網路上盛為流行獲得了高贊與認同感,進一步證明了這兩首歌曲的成功!然而任何新的作品的誕生並不可能完美無缺,在筆者看來這兩首歌曲各自都有一點小小的瑕疵。【大庸往事】的旋律雖然很好聽,但是與大庸當地的民族音樂語言似乎聯系不大,其旋律的地域性更像是來自北方。【嶽州銘印】在倒數第二段插入的純巴陵戲的片段雖然好聽,但是與前後的音樂段落風格相隔較大稍顯突兀,個人覺得可以舍棄之。總之瑕不掩瑜,這兩首歌曲為我們群眾歌曲的創作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我們也期待更多優秀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