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劉長瑜與錢浩梁:台上演紅燈記父女,台下勢同水火,從無眼神交流

2024-06-11娛樂

文藝佳作往往令人陶醉,使人誤以為戲中情節皆為真事,演員間的糾葛亦如現實般深沈。然而,此等幻象實乃誤導,切莫輕信其真。

觀眾們出現這樣的判斷多數是因為演員演繹得太好,以至於觀眾「信以為真」。在上世紀70年代,樣板戲流行的那段時間中,觀眾就把出演【紅燈記】中父女的兩個演員當成父女,但實際情況是兩個演員在私下裏水火不容。

昔日,【紅燈記】之舞台,李玉和一角由錢浩梁擔綱,其女李鐵梅則由劉長瑜傾情演繹。二人演至對視之際,竟無眼神交匯,你望我額,我觀你鼻,暗中較勁,戲中情感交織。

台上,他們宛如楷模般的父女情深,引人贊嘆;然而台下,卻似烈火與寒冰的交鋒,難以相容。這一切的糾葛,還需追溯至【紅燈記】的選角之際。

【01 身世復雜的劉長瑜】

【紅燈記】每一次的表演觀眾席也都是爆滿,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面。要說報紙的宣傳固然很重要,但要是內容不好,演員不行,那說什麽觀眾也不會繼續買單的。

只有在各方面都十分出眾,才會在宣傳的作用下大紅大火。這其中也包括了這一部戲的劇情以及演員的出色表演。

【紅燈記】猶如一曲京劇中的浪漫史詩,是一部洋溢著革命熱血的傳奇篇章,更是那深入人心的英雄贊歌,讓人愛不釋手。

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裏,三人雖非骨肉卻勝似親人,宛若血脈相連的祖孫三代。他們攜手並肩,與黨的英勇地下工作者李玉並肩作戰,共同肩負起為遊擊隊傳遞電碼的重任。在這場與侵略者的頑強較量中,他們不屈不撓,誓死捍衛家園的尊嚴與安寧。

在那個時代,觀眾的心被【紅燈記】深深打動,每一句台詞都鐫刻在心,每一段唱詞都耳熟能詳。他們對這部作品的喜愛,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無需多言,便可知其璀璨奪目。

劉長瑜昔日非姓「劉」,乃姓「周」,她傾心於戲劇之道,皆因家庭之熏陶所致。

她的父親周大文,曾是奉系軍閥張作霖麾下的一員虎將,與張學良等豪傑交情匪淺。在奉系軍閥統治北京政府的歲月裏,周大文曾短暫執掌舊北平市政,擔任市長一職,威名遠揚。

然而命運多舛,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之地,驚天爆炸震撼人心。張作霖將軍不幸罹難,當場隕落,其隨行之眾亦遭受重創,生死離別之際,周大文亦身負重傷,滿目瘡痍。

周大文的手臂被炸傷,但好在命是保住了。周大文經過這一次的事件之後,感到為政的極端危險,於是就辭掉了各種官職,在北平休養生息。

這周大文還是奉行著三妻六妾的慣例,娶了三個太太,這三個太太一共給周大文生育了十四個兒女。

三房太太劉氏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劉長瑜出生於1942年。

【02 耳濡目染學京劇】

在絕大部份的家庭中,最小的孩子總是得到更多的寵愛,周家也不例外。

劉長瑜自幼便沐浴在別樣的寵愛之中,較之於其他孩童,她所承受的呵護與寵溺更勝一籌。周大文每每外出,總愛攜她這最小的女兒同行,使得劉長瑜在父親身邊,得以時時聆聽教誨,目染風采,浸潤在父愛的溫馨與智慧的熏陶之中。

在北平的這段日子裏,周大文沈醉於京劇的韻味之中,他常常流連於各大劇場,與名噪一時的王瑤卿、程硯秋等京劇大師交往甚密,成為各劇場中備受矚目的名票,其癡迷之情溢於言表。

他精通旦角之藝,閑暇之余,總愛為兒女們輕吟幾句「流水」之韻。在這般藝術熏陶下,劉長瑜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向往之。

1951年,年僅九歲的劉長瑜,懷揣著對藝術的熱忱與夢想,順利考入了中國戲曲學校。在那所充滿傳統韻味的學府裏,她勤奮刻苦,一絲不茍地鉆研旦角技藝,歷經八載春秋,終於練就了一身紮實的基本功。

在那個時代,戲曲學校如群星璀璨,三十余位戲曲界的泰鬥匯聚一堂,他們懷揣著傳承的初心,對每位入學的新生傾囊相授。在他們的悉心指導下,新中國第一代京劇人才如同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而劉長瑜,便是在這股戲曲熱潮中,得到了行業內的最佳培養,如同明珠般綻放著璀璨的光芒。

1952年,新中國頒布了【婚姻法】,首次在法律條文中莊嚴宣告,一夫多妻之制被嚴令禁止。周大文未曾選擇留下三房太太劉氏,劉氏無奈只得與周大文結束姻緣,帶著三個稚子,踏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

劉長瑜與父親僅有過短暫的幼時相伴,家中子女眾多,父愛難以遍灑。尤其是她踏入戲曲學校後,歸家之期漸稀,每每只有慈母劉氏前來探望,以慰其心。

歲月流轉,周大文的形象在劉長瑜的記憶中逐漸變得朦朧起來。自父母緣盡分道,劉長瑜便與父親失去了聯系,彼此間再無交集。然而,她仍舊沿用著「周」這一姓氏,名為「周長瑜」,承載著那份難以割舍的血脈親情。

1960年之際,周長瑜懷揣著滿腔熱忱,申請加入戲曲學校實驗劇團。然而,團長得知其父曾在張作霖麾下效力,恐其身份對演藝之路有所妨礙。於是,團長深思熟慮後,建議她承襲母姓,以此避開父親過往的陰影,讓她的藝術之路更加坦蕩。

若不然,一番紛繁的糾葛之下,劉長瑜或許連這梨園之地都難以涉足,於是,那原本的「周長瑜」便化作了今日之「劉長瑜」,承載著新的命運與傳奇。

團長此舉盡顯深思熟慮,然周大文身為劉長瑜之父這一事實,猶如白晝之光,無法遮蔽。這一真相,如同沈重的枷鎖,讓劉長瑜在後續的歲月裏飽受煎熬,痛苦不堪。

劉長瑜於劇團之內,宛若一顆新星悄然綻放,其光輝漸顯,仕途一片坦蕩。她多次領銜主演重大劇目,更曾在國家領導人面前獻藝,博得了無數贊譽之聲,令人矚目。

【03 機緣巧合出演【紅燈記】】

恰逢此刻,【紅燈記】如烈火般風靡一時,上級心生一計,欲將之作改編,使其蛻變為京劇形式,讓當時的眾人皆為之傾心。

在那個年代,【紅燈記】選角之際,劉長瑜並未成為矚目的焦點。論及名聲,尚有人氣更勝一籌者;談及唱腔,亦有技藝更精湛之人。因此,「李鐵梅」一角,原本應由當時炙手可熱的演員張曼鈴與曲素英共同演繹。

但是後面一次次地試演之後,換成了剛調入中國京劇院的劉長瑜,這時候的劉長瑜僅22歲。

在戲劇的宏偉畫卷中,原本的主演角色「李玉和」是為兩位備受觀眾青睞的京劇大師李少春及其高徒錢浩梁所量身打造的。兩位藝術家以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藝術底蘊,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與追捧。

錢浩梁出生於一個梨園世家,從小就修習戲劇,長大後成就也不小,戲裏戲外都受人尊重。

在【紅燈記】的排練歲月中,李少春因身體微恙,無法再續演繹之路,便傳承衣缽,令愛徒錢浩梁頂替其位,繼續演繹傳奇。

在一次排練過程中,上級領導來視察工作。那時候錢浩梁正好在排練【紅燈記】,領導看了錢浩梁的表演之後,對這個高大的青年人的表演十分滿意,當下就指定「李玉和」一角就由錢浩梁來出演。

就這樣,「錢浩梁」這個名字就和「李玉和」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因為【紅燈記】的爆火,觀眾們也對劉長瑜和錢浩梁印象深刻,甚至一提到李鐵梅就要說到劉長瑜,說道錢浩梁也必須提到李玉和。

這時候的錢浩梁可謂是順風順水,他為人溫順,沒有政治野心,表演天賦又十分出色,當時許多有權有勢的人都很看重他。

錢浩梁之表現堪稱卓越,屢獲提拔,終至文化部副部長之高位,其才華與努力皆得彰顯。

在【紅燈記】風靡一時的日子裏,觀眾對兩位主演的傾慕之情如潮水般洶湧,談及李鐵梅,人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那位深情演繹的劉長瑜;而提及李玉和,則必定少不了那位神采飛揚的錢浩梁。這份情愫,竟讓部份觀眾誤以為,舞台上那模範父女的深情厚意,在生活中亦應如出一轍。

時間到了七十年代,許多事情都發生了改變。不變的是【紅燈記】的熱門,變的是劉長瑜的身份。

【04 台上父女,台下水火不容】

劉長瑜改了姓之後,原本已經沒有人註意到她的身世問題,但是因為在【紅燈記】中出色的表演,劉長瑜也變得十分出名。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劉長瑜的過去被一些好事者一步步地挖了出來,人們知道了劉長瑜的父親曾任北平市市長,這一身份讓她陷入無盡的麻煩中。

昔日身為文化部副部長的錢浩梁,因職責所系,與劉長瑜屢屢交鋒。二人關系日漸僵化,猶如冰炭不同爐。因錢浩梁位高權重,劉長瑜屢遭其以工作之名挑剔批評,使得二人關系愈發緊張。

舞台之上,光輝璀璨如星辰,而舞台之下,卻屢遭非議與責難。彼時的劉長瑜,歷經了世間難以想象的磨難,特別是錢浩梁對她的排擠與打壓,更是讓她備受煎熬,痛苦難當。

她曾幻想與同台演出的夥伴們能多一些寬容與共鳴,卻未曾料到,愈是親近之人,愈是懷揣著對她的不滿與偏見。

或許是命運之神對劉長瑜施展了捉弄,那段日子裏,她歷經風霜,步履維艱。

然則已然之事,猶如既定之星辰,縱她言辭犀利如劍,亦難對其作出辯解。她唯有默默承受那如海潮般洶湧的批評,以沈默面對過往的滄桑。

此外,錢浩梁曾有意更替劉長瑜,奈何她之演繹非凡,深入人心,無人能及,遂作罷。

然而,無論錢浩梁對劉長瑜的排斥之情如何深重,他終究無法將劉長瑜逐出視線。他只能另辟蹊徑,從其他細微之處,讓劉長瑜的日子過得不那麽愜意。

曾經有一次,劇團註入了新的血液,錢浩梁再度召來劉長瑜,當著新人的面,對她進行了一番嚴厲的責備。這位在外界享有盛譽的演員,在劇團的新人面前,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顏面盡失。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錢浩梁。倘若沒有他屢次對劉長瑜的嚴厲苛責,劉長瑜的生活本應如同春水般流淌,充滿無限生機與光明前景。

然而,命運總是難以完全迎合個體的期盼,錢浩梁對劉長瑜的偏見如同無形的枷鎖,讓劉長瑜無從改變亦無法逃避。劉長瑜曾數次在絕望的深淵邊緣徘徊,但內心那份堅韌如鐵的意誌讓她始終未曾屈服。她以戲曲為靈魂的燈塔,支撐著自己一步步艱難前行,直至那抹希望的曙光終於破曉而出。

劉長瑜內心深處對錢浩梁抱有深深的厭惡,在她眼中,錢浩梁仿佛一位專程前來制造紛擾的過客,時刻讓她心生不快。

兩人間的關系逐漸冰封,如同陌路,台下彼此鮮少交談,宛若隔了千山萬水。

然而,兩人皆為舞台上的共舞伶人,終究有對手戲需攜手演繹。故而,開篇所述之景應運而生:當戲劇中需目光交匯之時,你凝視我鼻梁之側,我則仰望你額頭之巔,此情此景,便如此展現。

隨後,錢浩梁因故被剝奪了登台獻藝的機緣,曾經的舞台輝煌漸成過往雲煙。

一直到1982年,錢浩梁才脫離了之前的風波,一代京劇大師最終還是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單位,也就是中國京劇院。

他雖重返舊日的工作之地,卻再難登台演繹風華。

此後,錢浩梁踏遍千山萬水,投身於戲劇的教學事業之中。終於,在1988年那個雪花紛飛的12月,他再度踏上舞台,熠熠生輝。在隨後的演出中,他依舊光芒四射,贏得了觀眾們的熱烈喜愛與喝彩。

而劉長瑜這邊在脫離了之前的困境之後,就迎來了事業上的春天,由於她那精湛演藝技術,她成為了國家一級演員,也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劉長瑜不僅擔任了中國戲劇家協會的副主席,還成為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這一切成果的背後,不是劉長瑜一人的努力能做到的,她背後的兩個男人給了她許多的幫助。

【05 困境中仍有人相助】

這兩個人就是劉長瑜的兩任丈夫。

第一任丈夫是她在戲曲學校時認識的同學。兩人年幼時就相識,可算得上是青梅竹馬了。

在學校時,兩人熱戀,畢業後還被一起分配到了中國京劇院做了演員。兩人的前途看起來一片美好。

當時的劉長瑜一到中國京劇院演戲就火了,平時的日程排得很滿。京劇院擔心劉長瑜短期之內會結婚生子,這就影響到一些劇目的排練,於是有些劇目就直接排除掉了劉長瑜。

劉長瑜得知這一件事之後,先是和男友商量著二十五歲之前不結婚,不然一結婚就有可能有孩子,他們兩個人的演藝事業都將受到影響。男友同意了。

於是劉長瑜就給京劇院寫了一張保證書,保證她不會在二十五歲之前結婚。這樣一來,劇院的劇目才有劉長瑜的排練位置。

劉長瑜遵守了在劇院中的保證,在1967年的時候才和丈夫登記結婚,此時的她正是二十五歲。

兩人都在劇團中工作,劇團中的工作繁瑣辛苦,早出晚歸地去排練、演戲。結婚之後雖然工作還是這樣,但兩人都多了個依靠,再苦再累,回到家也還是個溫暖的港灣。

結婚後的劉長瑜才發現丈夫有個晚上咳嗽的毛病,劉長瑜催促丈夫去醫院看看,但他不以為然。

兩人又都因為忙於戲劇演出,所以也不是特別在意這個毛病,然而事情也都一般是從小事發展成大事的。

一天,劉長瑜去劇團上班,那天正好是丈夫的休息日,只有他一個人在家。他在家中看報,要起身去接杯水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肺部悶得慌,像是有塊大石頭一樣壓在胸前。

他喘息艱難,仿佛連呼吸都成了一種奢望。待得那份錐心的痛苦稍稍平息,他便孤身一人,匆匆趕往醫院,探尋那隱匿在身體深處的秘密。

醫生看他咳得厲害,並且這個面前的男人又黃又瘦,就讓他做了X光檢查。檢查結果一出來,丈夫和劉長瑜都似五雷轟頂,因為醫生告訴他們丈夫是肺癌晚期。

在現在這個年代,癌癥都還是難解之癥。丈夫得的不僅是癌癥,還到了晚期,意味著丈夫已經不久於人世。

劉長瑜以淚洗面,為丈夫四處求藥,找各種土方子,希望這些民間醫術能夠產生奇跡。醫生給丈夫進行了手術,但是病情沒有任何緩解。

1967年4月12日,在生命的黃昏時刻,劉長瑜的首任伴侶氣息奄奄。她輕撫著他的手,溫柔地告訴他無需牽掛自己。然而,話音未落,她的眼中卻湧出了無盡的悲傷,失聲痛哭。

丈夫因病魔侵襲,不幸離世,他的離去猶如晴天霹靂,將我們短暫的婚姻歲月無情撕裂。僅三個月前,我們還沈浸在新婚的喜悅中,而今卻已是陰陽相隔,讓人痛心疾首。

丈夫的離世,讓劉長瑜的心被深深撕裂,她沈浸在悲痛之中,淚眼婆娑,難以釋懷。她的生活仿佛被陰霾籠罩,難以走出那片淒涼的陰影。

數月後,劉長瑜的身旁便悄然綻放出一簇簇傾慕的花朵。他們中有自海外歸來的學富五車的才子,亦有出身名門望族的官宦子弟、財富雄厚的世家傳人……盡管這些人紛紛向劉長瑜投來熱切的目光,她卻如那獨自綻放的幽蘭,婉拒了所有的愛慕之意。

她仍深陷喪夫之痛,哀愁如潮水般洶湧不息。然而,追求者的腳步卻如同春風吹拂,連續不斷地拂過她的心扉,讓她在悲痛之余,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之路。

為此,她陷入了沈思的漩渦整整一周,終於撥開了迷霧,找到了心之所向——那即是她深諳其心的知己。

縱然那些才子們各有優勢,但是劉長瑜還是想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共度余生,求個安穩和依靠就好了。

於追求她的眾多身影中,有那麽一道,乃是她的共事之伴,一位身懷絕技的武打藝人、亦是編導才俊——白繼雲。二人相識已久,歲月如歌,劉長瑜深知白繼雲為人之厚道,他對周遭同仁亦是關懷備至,如春風拂面。

在劉長瑜的眼中,此人猶如繁星中的明月,值得她托付此生,於是,她決定與白繼雲攜手共度時光。經過一段如詩如畫的相處,兩人於1968年締結了連理之約,共同邁入了婚姻的殿堂。

生活裏充斥著無盡的挑戰,白繼雲如同一片靜謐的港灣,給予劉長瑜休憩的避風之地,讓她在生活的波濤洶湧中得以暫時喘息,重振旗鼓。

在歲月的長河中,2020年9月3日這一天,我們痛失了享年87歲的錢浩梁先生。劉長瑜與錢浩梁終於冰釋前嫌,握手言和。幾十年的恩怨糾葛,終究抵不過時光的沖刷與洗禮。當初社會的紛繁復雜,如同一張無形的網,將人們緊緊束縛其中,普通人亦難以幸免。而今,兩人能夠放下過去的種種,達成和解,這無疑是最為圓滿的結局。

人生漫漫,歲月如梭,若能釋懷某些過往,對彼此而言,皆是一種釋然。與對方握手言和,亦是與自己心靈深處的和解。

【參考文獻】

鳳凰網衛視:探尋【紅燈記】的璀璨軌跡,追溯樣板戲之輝煌歷程

河南日報報道:五十一載光陰流轉,省京劇中心再度演繹經典之作【紅燈記】。兩代「鐵梅」今日首次相逢,共話往昔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