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央視主持孫小梅:人漂亮還多才多藝,為人低調,追求自由生活

2024-02-06娛樂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感謝您的支持。

1966年,孫小梅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音樂世家。她的父母都是文化工作者,父親在音樂學院任職,母親則是一名舞蹈演員。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發現孫小梅在音樂領域展現了超常的天賦和濃厚的興趣,於是除了正常的課業學習外,還為她安排了小提琴的學習課程。

孫小梅5歲開始跟著老師學琴,只用了一年時間,小提琴水平就有了顯著的提高。她在初學琴時,並不太擅長控制力道,琴聲時而輕柔,時而刺耳。

但她非常用心,老師教一小節,她就會重復練習十多遍,直到完全掌握才肯放下。一年後,孫小梅已經可以輕松演奏一些簡單的曲子了,音色圓潤而悅耳。

6歲那年,孫小梅代表學校參加了一個部隊文藝慰問演出,她的節目是小提琴獨奏。記得那一天早晨,她挑選了一條淡藍色的裙子,搭配白色的襯衫和黑色的細腰帶,頭上紮著兩個小辮子,看上去既乖巧又可愛。

舞台下站滿了士兵,孫小梅有些緊張,手心都在出汗。但是當琴聲響起的時候,台下的士兵們都安靜地聆聽,頻頻點頭稱贊。台上的姑娘兩片小臉通紅,但依然認真投入。

那是她第一次登上這麽大的舞台,心裏既緊張又興奮。從那以後,父母更加堅定了培養孫小梅藝術天賦的決心。

孫小梅從小學到初中,琴藝飛速進步,老師都直誇她有天賦。在同時,她的普通課程學習得也很優秀,是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父母並沒有強迫孫小梅一定要從事音樂,而是希望她能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目標。孫小梅平時喜歡看央視的藝術節目,並很欣賞主持人沈穩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風格。

漸漸地,她也開始產生了成為主持人的想法。

1985年,孫小梅高中畢業時原本想報考上海音樂學院,但命運捉弄,她選擇了播音主持這條道路。在高考那年,北京廣播學院也來到上海招生,孫小梅想多一個選擇的機會,於是也填報了這所學校。

結果她竟然兩個院校都被錄取了,這下陷入選擇困境了。

她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一方面,她夢寐以求的是上海音樂學院,想象著能夠在那裏繼續提升自己的琴藝,跟隨知名的老師學習;另一方面,廣播學院的主持專業也非常吸引人。

她平時喜歡看央視的文藝節目,尤其是對主持人的風度和口才十分敬佩。有時候她還會在鏡子前模仿主持人的語氣,以此為樂。

在內心深處,孫小梅始終渴望挑戰自我,去體驗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

經過反復斟酌,她還是決定去北廣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然而在學校裏,她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太過簡單。班上的同學們都非常優秀,比如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反應敏捷,思維活躍等等。

她開始擔憂自己是否能適應新環境,是否能在眾多優秀同學中脫穎而出。於是,她給自己制定了目標:吸取同學們的長處,把自己的專業學習做到最好。

在校期間,除了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她還積極參加各類文藝活動,並榮獲了眾多獎項。此外,她始終堅持練琴,最終在校園歌唱大賽中脫穎而出,奪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她在大學期間經常參加校園東方紅戲劇團的表演活動,從而積累了豐富的舞台經驗。在大三的實習期間,她負責沈陽某電視台的晚間新聞播報,透過勤勉努力的練習,她成功地完成了任務,並贏得了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這些成績的取得,使她對自己成為一名優秀主持人的信心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孫小梅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台工作,開始的時候主持的都是一些節目層次較低的欄目,比如【下周螢幕】【電視你我他】等。

她有些失望,怕自己會在這些無聊的介紹欄目中失去自我。

對於這一點,孫小梅並沒有感到沮喪,而是積極尋找方法讓節目更活躍。她深知既然已經選擇了這件事,就需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於是她開始反復觀看這些欄目的錄像,仔細分析主持人的亮點和不足。

她對著鏡子練習,嘗試加入多種語氣語調,使語言更豐富流暢。她還請同事給些意見,來完善自己的台風。

很快,她的主持風格令人眼前一亮。清新自然的主持方式、優美的語調,再加上精準的手勢和眼神,邊介紹節目邊與觀眾進行默契的互動,讓人感受到了她的專業素養和魅力。

她的主持預告變得生動有趣,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收視率大幅上升,她的領導也對她的表現感到十分驚喜。同事們紛紛向她請教主持技巧,她感受到了同事們虛心求教的態度,這讓她感到非常鼓舞。

1993年,孫小梅成為第一位赴台灣采訪的央視主持人,這無疑是對她主持技藝的極大肯定。隨後幾年,她多次隨央視赴外采訪或存取演出。

憑借多年的努力,孫小梅從一個小小主持人,逐漸成長為央視的頂梁柱和女強人。在業內,孫小梅被譽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金牌主播」。

然而,孫小梅並未滿足於當前的成就,她深知要想在主持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就必須不斷為自己充電。為了提升自己的主持能力,她需要學習更多新的知識,開拓視野,以求帶來主持風格的全面升級。

1998年,孫小梅離開事業的頂峰,前往美國路易士安那州立大學攻讀傳播學專業。對她而言,這是一個嶄新的挑戰。

她突然又回到了學生時期的環境,一切都讓她感到既新鮮又不適應。

適應全英語課堂後,她發現自己的聽力能力跟不上,開始上課效率變得很低。寫作過程也變得非常困難,經常因為語法錯誤和語言生疏被老師標記一大串紅叉。

與本地學生相比,她的劣勢非常明顯。

盡管面臨困難,孫小梅並沒有放棄,她積極投入新的學習生活。她主動與當地人交流,學習他們的口語表達;課下她也不會浪費時間,抓緊時間閱讀英文雜誌報紙,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白天上課的時候,她在圖書館努力自學語法。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她會反復修改,直到表達準確流暢。

一年後,她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大振幅的提升,而且還嫁給了一位中國留學生。這位留學生比她小兩歲,正在哈佛攻讀電腦專業,他們一見鐘情,誌同道合。

兩人新婚後不久,攜手參加了一個紀錄片計畫。經過分工合作,他們最終拍攝出了一部優秀作品,並榮獲了美國最佳紀錄片大獎。

這極大地鼓舞了孫小梅,也讓她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這次美國生活不僅讓她的人生更加豐富,還拓寬了她的視野,這對她未來返回中國後在主持行業中再創高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回國之後,孫小梅又回到了央視的舞台,她在美國學習的新知識和思維使她的主持風格更上一層樓。她開始采用更加豐富的語言和長鏡頭來展示節目內容,以使畫面語言更加連貫。

她會根據受訪者不同的背景和身份,采用相應的話題方式。對待政府官員的采訪,她表現出嚴謹認真的態度;而在采訪藝人時,則充滿輕松詼諧的氣氛。

這種全新的風格迅速獲得了觀眾和領導的認可,很快她就因為超高的人氣而獲得了中國的「金話筒獎」,被業界公認為是頂級女主播。

她參與制作的紀錄片【走進非洲】不僅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文件 programa ,也充分展示了她在編導方面的全面提升。

2003年,37歲的孫小梅結束了長期的單身生活,和她在美國留學時的男友在北京低調結婚。婚後不久,她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三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孫小梅發現丈夫的IT公司逐漸崛起,事業逐漸步入正軌,看著家人都在自己身邊,她覺得生活已經趨於完美。

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態度,她利用業余時間持續學習新知識,堅持閱讀英文原著書籍。她也會鼓勵孩子去學習繪畫、音樂等興趣愛好。

她以前只關註工作,而忽視了生活的豐富多彩。現在,她學會了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使生活更加充實和美好。

歲月風塵,孫小梅已經步入了五十有六的年紀。但從她的外表和行為來看,很難將她與「中年人」這個詞語聯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孫小梅仍然樂於嘗試新的事物,例如學習新的樂器,研究新的養生方法等。

當她靜下心來時,她也在思考人生的意義。

她發現自己已經擁有了很多人都無法獲得的東西,包括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和充實的生活。然而,她並不滿足於現狀,而是選擇了不斷進步。

今年,她重新開始了書法學習,認真地一筆一劃地潤筆墨,沈浸在其中尋找獨特的意境。她還經常帶著丈夫一起去旅行,親身感受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孫小梅常常對朋友說,人到了中年,更應該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因為生命的精彩還長著呢。我們不應該被一兩個身份所禁錮,而應該繼續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

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年輕女孩,要勇敢追求夢想,只有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然而,求學或事業僅僅是人生的一部份,也應該讓生活多姿多彩,不要被任何一種身份所限制。

孫小梅現在已經是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成功女性。她不再只追求事業的成就感,而是更註重生活的平衡,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她成為了一位精神導師,她用自己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女性敢於做自己,去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夢想。

孫小梅一直給人一種低調的印象,不張揚,即使在事業最輝煌的時期,她也沒有明星架子,依然樸實而務實。她說,外在的美貌和聲望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而內心的陽光和正能量卻可以永遠保住青春的活力。

她低調的性格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她的父母都不會鼓勵她炫技,而是教育她要虛心謙遜。在學琴和課業方面,她也不會去說服老師給她更高的分數。

盡管她已經在央視成為了知名主持人,但她依舊保持禮貌待人,從未頤指氣使。在眾多後輩主持向她請教時,她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

孫小梅即使成家後,依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她不追求名牌服飾,也不參與娛樂圈的聚會,選擇了一種簡單且心靜的生活方式。

她告訴我她已經擁有了成功和家人的陪伴,不需要其他虛榮的物質享受。目前唯一奢侈的事情就是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孫小梅的低調表現,使我們懂得真正強大的女性,真正有實力的女性,其內在的素質遠比外在的形象更重要。她沒有靠華麗的外表來引起人們的註意,相反,她以內心的陽光照亮他人。

這份從容不迫的力量,就是每個女性應該學習的精神素質。心態強大後,外在環境就不能輕易動搖自己。這也是孫小梅能夠在經歷歲月洗禮後依然活力滿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