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合唱【羊角花開】,歌詞的創作及民族元素的運用,指揮設計與處理

2024-09-13娛樂

羊角花是羌族人對杜鵑花的叫法,在羌族人心裏有關於它的故事呢:遠古那會子,羌族的神公木巴西造出了天,神母如補西造出了地,接著又弄出了太陽、月亮、星星,隨後才造出了萬物。

可這世間萬物都弄好了,卻啥生機都沒有,也沒個人來管管。

後來阿巴木比塔照著自己用杜鵑花造出了人,也就是說在羌族人的傳說裏他們本身就是杜鵑花變的,那歌詞開頭的「太陽月亮伴它歌唱」正好能體現出這個傳說。那為啥杜鵑花又叫羊角花呢?

傳說天神造了人後,怕最初的人沒規矩亂搞物件,就用吃剩下的羊角和杜鵑花給他們定了規則,讓杜鵑花和羊角能交換、互送,還跟姻緣搭配,實行一夫一妻制。所以羌族人民就把杜鵑花叫「羊角花」,這下就知道為啥羊角花也能象征愛情啦。

那也就能夠明白歌詞「羊角花開的地方,就有愛情跟幸福的日子」啦。在作品最後的那個段落 A`段裏歌詞說「羊角花開在碉樓上」,而碉樓可是羌族獨有的建築,當地人講碉樓通常都建在龍背上,圖個吉利平安呢。

以前,碉樓的軍事意義可老大了,可到了如今呢,它成了羌族跟外界交往最顯眼的明信片。歌詞裏說「笛聲就會觸動心房」,那笛聲就是咱都知道的羌笛,這可是羌族特有的樂器,聲音又脆又高,還帶著點兒淒涼味兒,在羌族人民心裏,羌笛聲主要就是用來傳達羌族人的思念和向往,所以才會「觸動心房」。

後邊歌詞「爾瑪人的故事日夜流淌」,「爾瑪人」就是羌族人民自己的稱呼,上文還說也叫「爾咩」,他們被稱作雲朵上的民族,這在最開始那歌詞「羊角花開在雲朵上」裏就體現得很深刻。而作品歌詞裏的「納裏西木納澤那那耶、哦羅依呦若音波」這些大多是表達羌族人民內心感情的象聲詞。從這歌詞創作的分析裏咱能體會到歌詞創作的藝術性,把羌族特有的文化、語言、獨特元素、傳說、比喻啥的都給融進歌詞裏了,就曉得這歌詞的藝術含量還有詞作家花費的心思啦。

【合唱作品【羊角花開】的指揮設計與處理】

示意,在指揮的所有舉動裏那可是最為關鍵的部份,它能表明下一句咋唱還有音樂進展的方向。對於指揮來講,音樂的發展是靠著好多示意動作連線起來引導著往前走的,像斷句和呼吸就是常見的示意。示意涵蓋了音樂發展的速度、力度、節奏、音色、旋律特點、聲部走向以及進入前前的呼吸狀況、音樂情緒啥的。示意動作不光靠手和胳膊,還得有以眼睛為主的面部表情,以及和它相配合的整個身體。

整部作品裏的段落挺多的,而且每個段落要表達的情感差別挺大的,所以每個段落的速度、力度、節奏還有節拍也都多少有點不一樣。這就需要指揮對每個段落提前給點提示,好讓合唱團把段落要表現的東西和情感更好地展示出來。

作品開頭那一段節拍是 2/4 拍,速度標著(自由的)54,開頭這部份節奏挺慢的,曲調很悠揚,給人一種悲傷、淒涼的感覺。在開頭的鋼琴那塊,力度是 p,所以指揮給鋼琴做預示的時候,得雙手比較柔和緩慢地擡起來,做出呼吸和力度的示意,雙手落下的速度跟擡起的速度差不多就行,輕輕地擊拍,別把拍點表現出來,在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示意上得表現出放松、柔和的樣子,把要預示的情感走向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給鋼琴一個比較準的提示。

到了作品的第五小節,合唱聲部的女高音加進來啦,接著鋼琴的音樂樣子,力度上搞了些漸強,從 pp 慢慢到 p 呢,所以指揮給女高音聲部的提示得比鋼琴速度更柔點兒,情感得更融入點兒,這樣才能把音樂情緒更好地融入到合唱團一開始的演唱裏。在剩下那三個聲部依次進來時,整體狀態要求沒啥大變化,雙手的力得跟著音樂的節奏做出準確提醒。

音樂到了引子那部份的第八小節,整體節奏跟情緒稍微有點變了,四十六音符一出來,比起前面慢悠悠的長音來多了點蹦跶的感覺,力度上也稍微變強成 mp 了,這麽一來,指揮的示意也得提前有點變化,起拍時呼吸要比之前稍微快點,落拍的那個點也更明顯了些,眼神和面部表情也從前面的柔和變得稍微堅定點兒了。

到了第十六小節,從引子的男低音跟男高音就過渡到 A 段啦,這就開始搞主旋律的發展嘍,整體音樂形象還有情緒表達跟引子差不太多。到 A 段第四十小節的時候音樂風格稍微有點變了,音樂力度變成 mf 啦,高低音聲部弄出個唱和呼應的樣兒,舞蹈性更強嘍。

指揮給高聲部做預示時起拍稍微快點兒,拍點清楚還短促有力,好預示出那輕快的音樂模樣。作品從五十六小節開始的頭一個連線段落,那可是作品頭一次情緒轉變的地兒,把引子和 A 段的情緒風格從原來的憂郁悲傷給變成熱烈歡快啦,雖說沒啥旋律來襯著和過渡,但有特色的歌詞搭配著 3/4 拍那歡快跳動的節奏,也足夠改變音樂形象了。

所以指揮在這一段開始前就得示意出來,把那歡快跳動的音樂樣子展現出來,起拍時雙手快點彈起直線,別太使勁地落下,給個清楚的拍點,眼神和表情也得更堅定點兒,指揮整個身子也能稍微跟音樂形象對上,有點舞蹈的感覺,這樣能讓整個合唱團更融入到音樂情緒裏。

接到作品第 70 小節的 B 段落那兒,整個音樂的情緒跟著連線部一轉換,就變成歡快的啦,88 的速度和較強的力度跟 A 段比起來那差別可明顯了,把羌族男女歡歌笑語那場面給描繪出來了。指揮給 B 段做預示的時候就得盡可能把這些音樂形象傳達給合唱團,在連線部的基礎上順著鋼琴音樂的節奏來提示合唱團該唱的速度和力度,表情和體態也像連線部那樣更有舞蹈的感覺。到了 114 小節就進了 D 段,速度回到 58 了,節拍也變成八三拍,這又是一次小的情緒轉變,總體上沒上一段那麽激動了,整體稍微柔和了點兒,表現的情景明顯更溫馨啦,頭兩小節的鋼琴預示了整段音樂的情緒,所以給鋼琴的預示就特別重要。

在預示的時候得把線條感給弄出來,跟之前的顆粒感比一比,弄出圓舞曲那種感覺。在帶動聲部進來時,雙手那三拍子的線條感得明確了,把三拍子的律動給帶出來,面部表情也得變得松快些,把整體的律動和情緒都推動起來。

到了 138 小節 D 段,速度跟節拍跟上一段一樣,可整體音樂情緒有不同。又回到先前那歡悅節奏了,八三拍節奏的顆粒性更突出點,ff 力度也比上一段更強,而且每個音符都標著跳音符號,這就得讓指揮把跳音預示明顯弄出來,起拍和落拍得是直線的、短促的,還得有力,拍點得明確,還得有彈點去帶動整個音符節奏。

170 小節的最後一段屬於 A 段變化重復的那部份,所以整體表達的情感跟 A 段基本一樣,沒啥大變化,不過整體情緒要顯得更深刻一點。

在這首作品的引子 A 段還有結尾的 A`段落存在一個特性,作曲家對作品的每一小節或者每兩小節都弄了漸強或者漸弱的操作,有的像單括弧,有的像棗核,這麽多連續的強弱變化既檢驗合唱團演唱的本事,也檢驗指揮的技能。特別是在預示上挺有要求的,作品裏漸弱的地方指揮能透過雙手距離從大變小給合唱團提示,也能雙手從高到低做出漸弱提示。棗核型先漸強再漸弱的演唱也是一樣的道理,不過在連續棗核的時候,指揮預示時一定得把握好律動變化去適當改變雙手狀態,沒必要非得單一動作預示,結合著好看與旋律變化,把帶和跟結合起來,更好地把這種演唱方式提示給合唱團。

【起拍與收拍的運用】

提示音樂開始的那個指揮動作叫起拍,這裏頭包含預示、預備、起唱這三塊。起拍有三個要點,那就是速度、力度還有情緒。起拍還分成整拍位起拍、後半拍起以及硬起拍、軟起拍。在整個合唱作品裏,按照作品表現的內容,有的全是整拍位起拍,沒後半拍起拍的地兒,也有好多得讓指揮來弄硬起拍和軟起拍的地方,所以下面呢我就對這首作品的整拍位起拍還有軟硬起拍仔細分析分析。要說整拍位起拍呢,就是起拍點在基本單位拍的那個點上,它的起拍規律就是拿起聲點前一個基本單位拍的那個點和線當預備拍。作品裏都是整拍位起拍,主要就是分析分析作品段落裏整拍位起拍當中的硬起拍和軟起拍,得根據作品的情緒變化、力度布局來給軟起拍和硬起拍做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