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漢堡的最後一夜,編舞家諾伊梅爾淚灑舞台

2024-07-20國風

約翰·諾伊梅爾謝幕。 本文圖片由漢堡芭蕾舞團提供,攝影Kiran West

在阿麗娜·科約卡魯和艾德溫·列瓦佐夫把捧花獻給約翰·諾伊梅爾(John Neumeier)後,舞台上三十多位主要演員紛紛將手中的花束堆在了諾伊梅爾腳下,無數的彩帶從天而降……

這動人的一幕發生在7月14日的漢堡國家歌劇院內。經過了五個半小時「漫長」的演出,一場「尼金斯基慶典」(Nijinsky Gala)為第四十九屆「漢堡芭蕾藝術節」拉上了帷幕。與此同時,諾伊梅爾也度過了他作為漢堡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兼首席編舞的最後一晚。當晚,在介紹最後一支舞【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片段時,諾伊梅爾一度哽咽,淚灑舞台。

演出結束後,掌聲與歡呼持續了近半個小時,更有觀眾暗暗拭淚,所有人都不想與這位大師道別。對任何一個現場觀眾來說,這都將是畢生難忘的夜晚,當然也包括了我。

「神人」諾伊梅爾

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港之一。1678年,這座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歌劇院。此後,漢堡國家歌劇院幾經沈浮,它曾因管理不善而關停,也曾在二戰期間被炸毀。當然,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曾於1891年起在此擔任了六年的音樂總監,這是被鐫刻在劇院外墻上的高光時刻。

如今,普通遊客路過時,可能並不會發現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劇院。但在藝術愛好者心中,漢堡國家歌劇院是一處勝地,尤其對於芭蕾舞迷來說。這是我第一次來漢堡,為了漢堡芭蕾藝術節,為了尼金斯基慶典,更為了向即將退休的約翰·諾伊梅爾致敬。

約翰·諾伊梅爾謝幕。

1973年,漢堡芭蕾舞團成立,美國編舞家諾伊梅爾成為其創團藝術總監兼首席編舞。半個世紀以來,諾伊梅爾和這支舞團書寫了輝煌而厚重的一頁。諾伊梅爾自1960年開始編舞,至今創作了大大小小的舞蹈作品共182部,其中有123部是與漢堡芭蕾舞團共同創作的。

64年,182部舞作,平均每年近3部作品。如此旺盛的創造力,讓諾伊梅爾成為眾人眼中的「神人」。

中國芭蕾舞者林雪現任漢堡芭蕾舞團首席,她於2011年加入舞團,在諾伊梅爾麾下工作已有十三年。這些年來,林雪參演了諾伊梅爾幾乎所有的作品,從群舞到領舞再到主演。據林雪介紹,諾伊梅爾早年創作時會制作「皮影」模型,但她並沒有經歷過那個階段。「近年來,他都是先把音樂大致選好,排練時給幾個動作或者提示,然後讓我們自己去即興創作。」

對音樂的獨到見解,是諾伊梅爾最為人稱道的特質之一。

【茶花女】是諾伊梅爾於1978年為史圖加特芭蕾舞團所作,如今已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世界頂尖舞團包括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和美國芭蕾舞劇院等都排演過這部作品。諾伊梅爾的【茶花女】沒有使用威爾第的歌劇音樂,而是選擇了蕭邦的鋼琴曲。其中著名的「白色雙人舞」,他使用了蕭邦【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細膩憂郁鋼琴曲,恰似瑪格麗特的脆弱、阿芒的純凈,以及他們真摯的愛情。

【大地之歌】

不僅如此,諾伊梅爾還有諸多交響芭蕾作品,其中以馬勒居多。單是今年的尼金斯基慶典中,就演出了【大地之歌】、【少年魔法號角】和【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三個片段。而在編排上,諾伊梅爾更是將【大地之歌】片段作為整台慶典的第二幕單獨呈現,而【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片段則為慶典壓軸上演。

【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

「在編舞上,諾伊梅爾也一直在創新,他一直在尋找新的律動。」林雪說。

古典芭蕾講究開、繃、直、立,而諾伊梅爾卻解放了舞者們的上身,註重身體隨四肢而舞動。而這種身體的律動,更是為了去講述故事、表達人物,或者展現音樂。今年初,舞團復排了諾伊梅爾創作於1995年的作品【奧德賽】。「他真的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人!你都不知道他是怎麽想出那些舞蹈動作的,我甚至覺得其中有中國民族舞的感覺。」

音樂和舞蹈之外,諾伊梅爾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還有戲劇。在漢堡芭蕾舞團,有一個職位叫做「戲劇構作」,最早設立於1975年,他們協助諾伊梅爾完成故事的解構與重組。以【茶花女】為例,法國文學中的另一個經典形象曼儂以戲中戲的方式登台,成為瑪格麗特矛盾而統一的映像,也預示了瑪格麗特悲劇的結局。諾伊梅爾對曼儂的「參照」,成為被人津津樂道的「神來之筆」。

獨到的音樂品位、創新的舞蹈語匯,以及不同的戲劇表達,合力構建了「諾伊梅爾的芭蕾世界」。

「鐵人」諾伊梅爾

在創作上,約翰·諾伊梅爾仿佛「神人」。而在日常工作中,他則是個「鐵人」。

「其實去年諾伊梅爾就說要退休,但我從來不認為他真的會離開。」林雪說,「我真的不知道,一個85歲的老人怎麽會擁有如此充足的精力?」

自1975年起,漢堡芭蕾舞團在每個演出季末舉辦漢堡芭蕾藝術節,一般為期兩周,最後以一場尼金斯基慶典盛大落幕。今年的漢堡芭蕾藝術節從6月30日持續至7月14日,除了三場諾伊梅爾新作【尾聲】和兩場伯明罕芭蕾舞團的客座演出外,他們還演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奧德賽】【茶花女】【欲望號街車】【玻璃動物園】等作品,常常是一天一部不同的舞作。

林雪以7月11日舉例,當晚舞團要演出根據田納西·威廉斯同名小說改編的【欲望號街車】,而上午他們排練的卻是次日上演的【玻璃動物園】。演出完【欲望號街車】後,舞者們便要迅速抽離,第二天早上來參加13日演出的為巴哈【b小調彌撒】而作的【賜予我平安】。

「我今年只參加了五場演出,算是很輕松了。」林雪笑言,「去年五十周年,藝術節持續了長達四周,而我幾乎參加了每一場演出,特別是連續三天的【胡桃夾子】【天鵝湖】和【睡美人】,三部大戲下來我真的渾身疼。」

在這樣連軸轉的日程裏,諾伊梅爾也從未停下腳步。他會參加每一次排練,每天九點他便坐在了排練場中。而每一場演出時他也都坐在觀眾席第一排,幾乎從不缺席。

說諾伊梅爾是「鐵人」,不僅因為他有異常強大的身體素質,還因為他有時顯得不太有「人情味」。林雪形容自己對諾伊梅爾的感情「特別復雜,又愛又恨」,並笑稱「我有多愛他,就有多恨他」。在諾伊梅爾眼中,舞團和作品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漢堡芭蕾藝術節如此繁忙的日程,都是諾伊梅爾定下的,「他就覺得,一切皆有可能。」

不僅如此,諾伊梅爾也很少讓舞者們外出客座。一是因為舞團本身的日程已經非常緊張了,二是因為他希望舞者們能專註在自己的作品上。當然,不得不承認,諾伊梅爾的「鐵腕政策」,讓自己、舞者和漢堡芭蕾舞團之間相互成就。在當今的芭蕾世界,沒有第二支舞團擁有如此多的新作品,也沒有其他舞團的舞者能參與如此多舞作的創排,更沒有哪位編舞家擁有諾伊梅爾這樣旺盛的創造力。

或許,每一個「神人」本質上都是一個「鐵人」。

「老人」諾伊梅爾

無論「神人」還是「鐵人」,約翰·諾伊梅爾終究是一位85歲的老人。

在【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片段中,諾伊梅爾緩步走上舞台,在群舞中徘徊,觀察著這些舞者,就好像在回望自己的藝術生涯。這部作品,首演於1975年。

【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

直到此刻,我才突然註意到諾伊梅爾的滿頭白發,還有微微佝僂的脊背。畢竟在那之前,他於每一個作品前都會登台做一段介紹,沒有手卡提詞但思路清晰,表情神態還時常有種純真的少年氣。

也是從這一刻起,跟隨這位老人而去的,是一個「諾伊梅爾時代」。

諾伊梅爾留下了豐厚的「遺產」,182部舞蹈作品、獨樹一幟的漢堡芭蕾舞團,以及漢堡的芭蕾傳統。所謂漢堡的芭蕾傳統,還包括1978年開設的漢堡芭蕾舞學校、1989年建立的漢堡芭蕾中心,以及2011年成立的國家青年芭蕾舞團。

如今,漢堡芭蕾舞團80%的舞者都是芭蕾舞學校的畢業生。包括林雪在內,舞團現任13位首席中,共有8人曾在這所學校學習。在今年的尼金斯基慶典中,漢堡芭蕾舞學校和國家青年芭蕾舞團分別演出了【漂泊遠方】和【在藍色花園中】的片段,他們的舞蹈實力不容小覷。

【在藍色花園中】劇照。

【漂泊遠方】劇照。

此外,諾伊梅爾在2006年成立了約翰·諾伊梅爾基金會,旨在保存其舞蹈和芭蕾相關收藏並在未來向公眾開放,同時保護並傳播他創作的舞蹈作品和相關資料。

「老人」諾伊梅爾離任之後,「新的」漢堡芭蕾舞團迎面而來。

在新演出季的節目冊封面上,首次出現了一個簡潔的標誌——Hamburg Ballett。而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這個標誌一直分兩行將Hamburg Ballett和John Neumeier並置,同時還有象征諾伊梅爾「偶像」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的一藍一金兩個圓環。諾伊梅爾和漢堡芭蕾舞團的聯結,從形式上被迅速切割。

但從內容上看,漢堡芭蕾舞團新季將上演十三台劇目,諾伊梅爾獨占其九,包括他的經典作品【胡桃夾子】【尼金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舞團還將復排首演於2003年的【魂斷威尼斯】。諾伊梅爾和他的作品即將成為漢堡芭蕾舞團的「新傳統」。

當然,新任藝術總監德米斯·沃爾皮也將帶來他為漢堡芭蕾舞團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根據赫爾曼·黑塞小說【德米安】創作的舞作。這位出生於1985年的新任藝術總監,將他在漢堡芭蕾舞團的第一個演出季定義為「序章」,一個聯結「諾伊梅爾傳統」和未來的過程。

就像舞團新季節目冊扉頁上參照的那個莎士比亞名句:「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其實,對於諾伊梅爾而言亦是如此。八十五歲,未來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