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五代【浮雕散樂圖】領銜,看凝固在曲陽石雕中的歷史瞬間

2024-07-27國風

澎湃新聞獲悉,「惠世天工——河北曲陽石雕藝術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遴選了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曲陽石雕遺珍48件(套),同時展出91件當代曲陽匠人與時俱進、獨具巧思的優秀石雕作品,力圖全面展示曲陽石雕不同歷史時期的氣象風貌。

其中,重點展品包括五代時期的【彩繪浮雕散樂圖、彩繪浮雕奉侍圖】,表現了十五人樂隊吹奏表演的生動場面。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省文物局、保定市人民政府、河北博物院、曲陽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

五代【彩繪浮雕散樂圖】

展覽現場

天下之脊太行山自北向南綿延奔湧,行至今日河北大茂山處轉而西折。「曲陽」,因居於此山曲之南而得名。在河北曲陽,有一句俗語「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說起打雕刻,人人有一手。」曲陽石雕,最早起源於漢代,盛傳至今。1995年,國務院正式命名曲陽為「中國雕刻之鄉」。

現場展品

曲陽石雕所用當地富產之白石,溫潤如玉,純凈細膩,既易受刀,又耐風化,屬雕刻之良材,被世間稱為漢白玉。自西漢以降,曲陽匠人因時而創作,應運而發展,在佛教造像、宮殿陵寢,乃至新中國大型紀念工程等諸多領域,服務於所處時代的需求而又引領時代藝術、技術之發展,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活力延續兩千余年而長盛不衰。本次展覽分為「熠熠千年」和「古韻今風」兩個單元,遴選了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曲陽石雕遺珍48件(套),同時展出91件當代曲陽匠人與時俱進、獨具巧思的優秀石雕作品。

曲陽石雕是過去的,也是當代的,更是未來的。此時此刻,它連線了古代物質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見證著當代工藝大師們正繼續著刀與石的奇跡。歷史的瞬間也被凝固在這些精美的石雕之中。

彩繪浮雕散樂圖、彩繪浮雕奉侍圖,五代
均長136厘米,高82厘米,厚23厘米
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彩繪浮雕散樂圖、彩繪浮雕奉侍圖】是本次展覽的重點展品之一,出自於五代工匠之手,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

王處直為唐末、五代時期人,官拜義武軍節度使,為河北地區的重要藩鎮將領。王處直的墓葬形制、裝飾保存了晚唐墓葬傳統,壁畫、石雕人像唐代特征濃郁,墓室內滿繪各種內容的精美壁畫,甬道、前後室用18塊漢白玉石浮雕出了武士、生肖、散樂、奉侍等幾組雕刻裝飾墻壁,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彩繪浮雕散樂圖】局部

【彩繪浮雕散樂圖】局部

【彩繪浮雕散樂圖】采用彩繪浮雕形式,表現了樂隊吹奏表演的熱鬧場面,圖中共有十五位人物,右方領隊的女子身穿男裝,頭戴襆頭,為樂隊的指揮,其身邊的兩位舞者正在表演舞蹈。十二名樂伎頭梳高髻、簪珠花,身穿窄袖襦衫、抹胸,肩挎披帛,長裙曳地,分別手持笙、箜篌、方響、箏、琵琶、篳篥(bì lì)、橫笛、拍板、座鼓等樂器。前列居中彈奏琵琶的女子發髻梳法較繁雜,似為全隊的核心人物。樂伎人物面容飽滿,神情專註,姿勢各異,富有韻律感,真實再現了唐末五代時期樂舞活動的場面,也反映了古代曲陽工匠高超的雕刻工藝。

【彩繪浮雕奉侍圖】局部

【彩繪浮雕奉侍圖】局部

【彩繪浮雕奉侍圖】描繪了一支由十四人組成的隊伍,畫中的侍女們長裙墜地,動感飄逸,分為三隊排列,有的舉著障扇,有的手持執壺、托盞、拂塵等各式生活用具,生動地表現了五代時期貴族的日常生活。

彩繪武士浮雕,五代
高113.5厘米,寬58厘米,厚11.7厘米
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彩繪武士像為一對,是王處直墓甬道兩側的武士雕像,均是在長方形的漢白玉上高浮雕而成,整體風格一致。兩武士頭戴兜鍪,頓項外翻,肩上各立龍、鳳,口中含一寶珠。身著明光鎧,下身腿裙較長,直至雲頭靴面。雙手拄一柄環首長劍,分別立於麋鹿、神牛之上。武士造型英武,刻工精湛,色彩鮮艷,甚至護項、山字形披膊、護臂、束甲絆、抱肚等細節都有所展示。

此對石刻目前均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件武士雕像(肩立鳳鳥,腳踩臥牛)於2000年出現在佳士得美國紐約拍賣會,經中國政府多方交涉,最終將其歸還中國。另一件武士雕像(肩立青龍,腳踩麋鹿)由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先生捐獻給中國。

脅侍菩薩立像,唐
殘高158厘米,加座高188厘米,底座直徑38厘米
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展覽展出的脅侍菩薩立像身形修長,頸佩三層項圈,帔帛至左胸挽結,下身著長裙,衣褶層疊,裙上掛滿精美華麗的纓絡,跣足立於仰蓮台上,豐滿圓潤,體態婀娜。其脖頸上的蠶節紋,上身華麗的項圈、纓絡和帛帶,富麗而貼體的長裙,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瀟灑飄逸的感覺。

佛立像,東魏
殘高149厘米,寬67厘米,厚31厘米
定州博物館藏

該造像為單尊佛立像,頸紋兩道,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內著僧祇支,胸部束帶,帶端下垂。外著上衣搭肘式佛衣。下擺卷曲有三重,邊緣呈回曲狀。肩部和雙腿間衣紋采用雙勾陰線技法。佛像背部以單陰線刻衣紋。頸部下方和腰部各有一長方形孔,應是用來插掛頭光或背屏之用。該尊佛像體型高大,身軀健壯,雕刻考究精美,為東魏造像中的傑作。

供養菩薩立像 北齊—隋 定州博物館藏
高30.7厘米,座徑5厘米 定州市內出土

供養菩薩立像 局部

供養菩薩立像呈現的曲線美開啟了隋唐造像「一波三折」身體造型的先河,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是中國佛教造像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比丘尼員度門徒等造龍樹屏成鋪雙彌勒佛坐像
北齊河清元年(公元562年)
通高77厘米,基座長61.5厘米,寬38.5厘米
石家莊市槁城區北賈同村建忠寺遺址出土
正定博物館藏

雙彌勒並坐於須彌座上,半結跏趺坐式。上身內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後有舟形大背光,背光上繪出圓形項光和火焰紋,佛兩側侍立兩弟子;兩脅侍菩薩立於菩提樹外側的蓮台上,兩側蟠龍纏繞。正中由兩升龍、兩童子擎托一小寶塔。圍繞七佛有六體飄逸而下的飛天。須彌座下有站立的兩童子,手托佛足。

發願文:「河清元年八月廿日,建忠寺比丘尼員度門徒等上為國主檀越、邊方一切、七世西(息)忘(亡)、師僧父母、過去見在、緣際道俗有形之背(類)敬造白玉彌勒趺坐像一身,通光夫三尺七寸,願使有緣之徒,生生世世值佛聞法,常住快樂。施地造建忠寺主賈乾德。」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展期三個月,持續至2024年10月。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