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龐輝|從經典到創新:「抱石皴」的突破之路

2024-09-05國風

從經典到創新:「抱石皴」的突破之路

□ 龐輝

傅抱石(1904—1965)的繪畫成就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不僅精湛地展示了個人技藝,更是透過對傳統中國畫的深刻理解和創新發展,確立了裏程碑式的藝術成就。作為中國現代水墨畫的傑出代表,傅抱石獨創的「抱石皴」技法是他藝術創新的最顯著特征,這種技法不只是展現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更是代表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在現代背景下的重大轉變,其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可。

「抱石皴」技法透過重復描摹山石紋理的斑駁與起伏,在「理與情」雙方面表達了寒秋季節中山水之美與孤寂的情感。「抱石皴」藝術價值在於傅抱石個人化與創新性的表達方式,以及對傳統山水畫技法的傳承和發展。他的作品融合了傳統精髓和現代審美,展示了對自然景觀的敬畏和人生觀情感的傳遞。

作者龐輝在美國矽谷亞洲藝術中心作傅抱石「抱石皴」創作特色專題講座

「抱石皴」技法的淵源

傅抱石最初是一個美術史家,石濤是他的精神領袖。他幼時在鄰居裱畫店裏接觸到清代大畫家石濤的作品,一生都深受其繪畫理論的影響,據推測改名「抱石」也是為了向石濤致敬。傅抱石曾作十句四言詩表達對石濤的感情:「一生訂交,兩代情深,三生有幸,四體不安,五內如焚,六欲皆空,七情難泯,八拜之交,九死不悔,十分向往。」傅抱石稱贊石濤是「中國畫史上永遠放著璀璨光輝的畫家,在他所留下來的豐富遺跡中,無論是尋丈巨制還是尺頁小品,都鮮明地給人以難忘的印象」。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對石濤的生平、繪畫藝術進行全面研究,編撰【石濤上人年譜】,發表了【石濤叢考】【石濤再考】【石濤生卒考】【石濤畫論之研究】【大滌子題畫詩跋校補】【讀石濤〈淮陽潔秋圖〉】等大量研究性著作和欣賞性文章,陸續畫了許多石濤的人生片段,如【訪石圖】【石公種松圖】【過石濤上人故居】【大滌草堂圖】【石濤上人像】【對牛彈琴圖】【送苦瓜和尚南返】等十余幅,這些畫作都是傅抱石精心研究石濤成果的生動再現。

【巴山夜雨】1943年

留學日本後,傅抱石看到、聽到、接觸到前所未聞的西方文化與西方美術內容,三年多的學習,讓他對東西方藝術的區別有了清晰的辨識。他認為西方繪畫是色彩和面的結合,中國繪畫是線條和點的交響樂。除了精靈師金原省吾先生學習研究美術史論外,他還向川崎小虎、小林巢居學日本畫,向中川紀元學油畫。在當時的日本,以橫山大觀、菱田春草等「日本美術院」畫家為代表,放棄傳統線描技法,以表現大自然親和的光線和色彩的微妙氛圍為特色,並結合西方的觀念和技法,使用特殊的「空刷毛」工具,采用沒線彩畫、沒線描法等非傳統技法,形成了被稱為「朦朧體」的畫風,這對傅抱石的創作思想觸動很大。橫山大觀還親自去傅抱石在日本舉辦的作品展開幕式捧場,並購買了他的作品,這對處於經濟困難時期的傅抱石是極大的鼓舞。橫山大觀是「朦朧體」畫家的傑出代表,他的出現無疑給傅抱石的藝術創作增添了信心,對傅抱石重慶金剛坡八年散鋒筆法的實踐與探索有著「前奏」「引子」「啟發」的作用,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關於「抱石皴」的成因,傅抱石的【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有相關記載:「以金剛坡為中心周圍數十裏我常跑的地方,確是好景說不盡。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隨處都是畫人的粉本。煙籠霧鎖,蒼茫雄奇,這境界是沈湎於東南的人胸中所沒有所不敢有的……並且,附帶地使我為適應畫面的某種需要而不得不修改變更一貫的習慣和技法,如畫樹、染山、皴石之類。個人的成敗是一問題,但我的經驗使我深深相信這是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由此看來,「抱石皴」得益於重慶郊區金剛坡。

【瀟瀟暮雨】1945年

1939年春至1946年秋,傅抱石一家居住於重慶金剛坡茅廬。這裏山勢雄奇,雲霧繚繞,茂郁野莽又不失秀潤。茅廬左依金剛坡,背靠幾株松柏,竹林環繞其間,似一幅雄奇的圖畫。傅抱石在此生活雖然艱苦,卻勤於對中國畫的研究和創作,他熟練地運用傳統皴法表現金剛坡山石的質感和紋理,又創新發展了石濤的理念,借鑒、整合東西方文化資源,融會貫通、自創一派,用石濤「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打草稿」作為精神指導,創造出渾茫大氣的「抱石皴」。

「抱石皴」的創新之處

「鬥筆散鋒、搜盡奇峰,肆意縱橫、運氣而行,氣在意先、意在筆先,大膽落筆、小心收拾!」傅抱石繪畫絕招「抱石皴」以此32字最為精準概括。

【雲台山】1941年

「鬥筆散鋒、搜盡奇峰」:「抱石皴」,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它把水、墨、設色三者密切結合,變化多姿,工寫並用,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氣呵成。「抱石皴」由「散鋒毛筆」和「散鋒筆法」深化而來,其核心在於「散鋒筆法」。傅抱石改造了毛筆,剪去筆中芯部份,使筆毫散開,創造出獨特的筆形——「散鋒開花筆」。這種筆法使筆觸自由散開,一鋒可分為數鋒,透過力度和角度的變化,以及筆鋒的按壓和扭轉,形成獨特的山水紋理,兼具蒼勁與細膩,表達了山巖的險峻與嶙峋。在使用「散鋒筆」時,傅抱石敢於打破傳統的皴、擦、點、染等技法,透過獨特的筆勢如斜勢揮動、橫向勒出、撚動筆桿等多樣化的手法,繪制出山水畫中的復雜紋理和動感,展示了極具生命力的自然景觀。這種大膽而創新的用筆方式,不僅突破了傳統技法的局限,也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力,突破成法藩籬。傅抱石在創作理念上,永遠秉持石濤「搜盡奇峰打草圖」的方法,讓工具服從於理念,透過對自然景觀的廣泛觀察和草圖的反復推敲來萌生創作的靈感。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的獨特見解,這種對創作理念的堅持使他的藝術作品充滿了個性和深度。

「肆意縱橫、運氣而行」:散鋒筆法的獨特不僅在於傅氏的特殊筆法,更在於他作畫時的精神狀態。作畫時首要的是畫家胸中的激情,在激情的燃燒下,畫家才能畫出真正感人的畫來。傅抱石散鋒縱恣而為,橫掃雲山,動意十足。畫面能動,才有感人的力量!傅抱石的散鋒筆法一反時風,以淩厲飛掃之運筆,產生了強烈動勢。更有意義的是,傅抱石畫的同樣是水墨的山水,也是聽泉、賞瀑、探幽、弄琴,但他的散鋒運筆使畫面飛動,「仿佛山動、水動、雲動、樹動、筆動、心動」。一切都處於永恒不息的運動之中,猶如龍蛇飛舞,可疾可徐,可寬可窄,飛絲走白,跡似斷而意實連,瀟灑自如,在情感傳達上更多地偏重於豪爽奔放、激越熱烈之情。

【萬竿煙雨】1944年

「氣在意先、意在筆先」:傅抱石作畫靠「精神」來把握畫筆,這「精神」就是如醉如癡的狀態、不能自已的創作心流、戰士沖鋒陷陣的英雄氣概。與其說是風雨雲水之動吸引了傅抱石,引出了散鋒的形式,倒不如說,是傅抱石難羈之激情,使飛動的散鋒尋覓到風雨雲水作依托,是激情與風雨共鳴,是天與人以藝術為中介的融洽與合一。有「詩心」的藝術家傅抱石,肆意地活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其命唯新」的核心思想,讓傅抱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地揮灑出無限江山。妙筆生花的散鋒筆法是「抱石皴」的形式美,畫家「本我」的內心與山水人物高度融合的內蘊美,熔煉出帶有特定基因的「抱石皴」。這也就是許多後輩學「抱石皴」僅得皮毛而得不到其真傳的緣故。

「大膽落筆、小心收拾」:「粗之如大塊潑墨之山水,小之如寸馬豆人,均有其獨特現代之風致」。傅抱石是古典精神的仰慕者,但他縱身於現代的洪流之中毫無畏怯,他的散鋒筆法受現代寫實之風的影響,出於表現光線、體面之需而產生;同時,雖形態大異於傳統筆法,在「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的傳統筆墨表現精神上卻一脈相承,在精神內蘊上又突破了古典規範而具現代的轉化和創造意義。傅抱石散鋒中所體現的力量、氣勢、崇高之精神,使其形式創造突破了溫柔敦厚的儒家美學規範,突破了超然、靜寂的禪道意味,突破了古典繪畫的審美情趣,呈現出盎然的現代生機,成為20世紀中國畫現代形態建設的一個傑出範例。

【漫遊太華】1960年

在中國美術史上,傅抱石給中國畫審美觀念和技法系統帶來重大系統性變革,這也讓他名垂青史。他透過自己大膽而深刻的藝術探索,在中國傳統繪畫對自然的觀察與表現方式上拓開了全新天地:

一是他放棄了用傳統文人畫那種觀察自然的過於單調、抽象、程式和距離太大的方式,而以對自然深入體驗的親近態度為之,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達到「天人合一」。

二是他放棄了文人筆墨那種早已固定的套路,打破了線造型的千古模式,而以散鋒筆法直接造型,從線的思維轉換成面的思維,這是最本質的指導思想和精髓。

三是他大膽地用散鋒筆法取代中鋒線條,又自由地「采用比較接近自然的水墨渲染的方法」,以增加畫面的陽光與空氣感,使之與其獨特的散鋒筆法有機地融合,帶來了技法形式系統的具現代意義的重大突破。

四是他放棄了文人筆墨的外形和形態,卻又堅持了傳統筆墨的精神,即透過點線,使用筆的節奏、速度、力度、韻律諸因素對主觀情感加以表現。

五是他堅持的是筆墨的表現性,揚棄了傳統筆墨精神內蘊中那些中和、平淡、雅逸、荒寒等古典儒釋道意味,而代之以崇高、熱烈、激越、狂放、歡快、瀟灑等十足的現代感。六是他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圖式語言系統,創立了對傳統圖式的大膽修正和再創造。

【西陵峽】1963年

「抱石皴」與筆法的奧秘

傅抱石早期的「巴蜀山水」深刻地傳達出他過人的才情,這一時期「三峽」題材作品體現出其特有的精神氣質和個性風格。

【滿身蒼翠驚高風】1962年

2018年日本東京拍賣,有一幅傅抱石的【杜甫詩意圖】,款識「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傅抱石十分喜歡以巫峽入畫,得心應手,氣勢雄渾,小幅咫尺千裏,表現出舟楫在峽谷中急流而下、瞬息千裏之勢,妙在一個「急」字,生動再現了杜甫聞家鄉收復、急欲返回的迫切心情。畫面采取近實遠虛的表現手法,右側山勢環繞,而左側又加以中景,使層次錯落有致;近景用濃墨加石青石綠皴染,表現山石的險峻,由近及遠則墨色漸變,山腰雲霧繚繞,用筆豪放,虛實相映,既率意又精細,洋溢著濃烈的詩情。江中隱約見灘之險,白帆點點遠去,沒入天際。在墨色交融的光影裏,群山與江流巧妙地構成山水的虛與實、明與暗、動與靜的對比,雄渾多姿。這幅作品所表現的「抱石皴」已經成熟,傅抱石熟練地運用「拖泥帶水皴」營造出近、中、遠景,「江水波濤幹皴」和輕染等皴法交替使用,以散鋒淡墨恣意縱橫,自近而遠,百舸爭流,突出了群山與江流的生機,一切都在動,「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杜甫詩意圖】 1955年

2018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在一組為鄧拓而作的組畫中,以傅抱石【溪山聽瀑】最為精彩。畫面中,上半部和左下角是兩組瀑布,中間突兀的一塊巨石既連線了兩組瀑布,又隱含了兩組瀑布上下水流間的關系,而巨石上的兩個點景高士不僅反襯了瀑布的宏大氣勢,而且作為「畫眼」營造了濃濃的詩意,完全契合「中有高人相坐起」「復見二君來江東」之句,陶醉於斯,所謂「如聞其聲」,也從他們的手勢和神態上反映出來。傅抱石用淡墨散鋒「掃」出流泉瀑布湍急奔湧的水勢,以重墨點畫水中裸露的巨石,皴擦縱橫,筆墨輕松,看似不經意,實則內蘊章法,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傅抱石將「雨」「泉」充分結合起來,「皴水法」「破筆點」「掃雨法」盡情施展,形成一個奇妙清曠的水世界。畫面不見遠山或山體全貌,只作截取之局部,遠瀑顯其形,朦朦朧朧,然層次清晰,近流映其光,銀波粼粼。特別是近景用濃墨破筆點畫茂樹,拉開了前後層次,鬥筆渲染,使通幅水墨鮮活爛漫。兩個高士都著素衣,衣紋須眉纖細入微,或佇立觀瀑,或指點交談,大有呼之欲出之妙,與山石形成一種對比的趣味。

【溪山聽瀑】 1962年

「抱石皴」與情感的表達

【滿江紅】是傅抱石精品創作的題材之一,創作背景是以宋代抗金將領嶽飛的詞作入畫。此詞抒寫作者對中原淪陷的悲憤,對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壯誌未酬的心願,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這原本是傅抱石為抗戰而作的題材之一,1962年這幅是舊題新作。抱石先生畫嶽飛正在「憑欄處」,身披鎧甲戰袍,頭戴兜鍪,手握寶劍,「擡望眼,仰天長嘯」,一代英豪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

【滿江紅】1962年

這幅鏡心,尺寸雖小,卻義蓋雲天。人物用赭、石綠、花青以線勾勒輪廓,衣袍、頭盔、臂甲與胸甲等形成冷暖對比,江面大膽用朱砂皴染,紅色背景渲染粼粼波濤,突出了前景中拔劍在手的嶽飛,而彩墨、水墨與水在皮紙上滲化、摻和,又變化出潤澤朦朧的皮紙肌理。「憑欄」之下,露出了片片招展的紅旗,與畫面上方的「滿江紅」遙相呼應,充滿強烈的民族精神,使這件借古喻今之作打上了鮮明的時代銘印。

傅抱石表現雨景更是一絕,素有「傅氏風雨下鐘山,一半山川帶雨痕」的美稱。【鐘山勝景】乃傅抱石雨景筆墨絕唱。他透過紫金山峰和長江江面雨景,不斷地運用水墨實作筆韻,再使出其獨創的專門描繪雨景的噴礬水法和「破筆灑礬法」「掃雨法」「皴水法」「點染法」等技法,完美地融於同一畫面。山勢和江山雨意的變化,更好地渲染出「疾風暴雨」的效果。他首先用破筆散鋒沾上礬水,將整個畫面傾盡斜灑礬水打底,在左下側近處以濃墨繪出峰巒,遠處大面積空白則以鬥筆側鋒掃出煙雨迷蒙的江面,江上點出巨輪和許多往來船隊、江畔片片繁榮,急風挾雨,使雨、霧、風、江、峰形成朦朦朧朧的水系世界,濕潤而飄逸,好一派錦繡江南景象——雨絲蒼茫迷蒙,飄灑逸宕,氤氳和融。

【鐘山勝景】1965年

傅抱石的藝術成就是從與命運的抗爭中鍛造出來的。在金剛坡的艱苦歲月中,他以苦難為財富和動力,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他的「抱石皴」技法不僅重新整理了石濤的藝術表現,而且在意境、情感、經典性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開創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新篇章。今天,傅抱石的作品成為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現代繪畫中的重要部份,他的「抱石皴」已成為永恒的藝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