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不敢用力走路,說說暴風雪與向日葵

2024-07-05國風

最近在讀【

藝術的力量

】,特別針對透納和梵·高的兩幅畫感慨了幾句。一個曾經高中時代「學美術」的哥們兒留言:

這是改方向了咋地?

方向肯定不會改,也用不到改,正所謂殊途同歸。

不論是讀一部小說,還是品味一首經典古詩,不論是看一件出土文物,還是欣賞一幅西方的畫作……最終的目標,無非是讓自己有所感觸,讓自己自我覺察的蒼白一點一點緩慢減退,讓自己慢慢有了一點充實和快樂的感覺。

這一切,生不帶來,死要帶走。一個人,落幕之後能帶走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呢?

說到標題,是因為所在的江南連續大雨暴雨之後太陽乍現,戶外立刻進入無所顧忌的高溫狀態,熱得人透不過氣來。外出走路根本不敢跟平時一樣用力,索性記錄一下。

接下來,分享對兩幅畫的「想到就說」。

1.

透納

領會西方繪畫大師的一幅畫,遠比領會中國古代一位大詩人的一首詩更難。不論如何使用典故和技巧,一首詩最終僅限於文字的構建,而一幅畫不是。一幅畫不僅囊括文字,它還包含光影、構圖、色彩、風格、技法……諸多元素。

透納

在他這副【

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穿越艾爾卑斯山

】中,題目中有他格外的文字說明,以詩歌的方式:

……向前,總是向前,帶著希望看向太陽,看低地上的一切孱弱

而這衰退的年景,它用殘忍的激情

用風暴,染汙了義大利,漂白的藩籬

不論畫作本身,還是這些文字,經由復制和轉譯,勢必都失去了太多「本色的東西」。這一點沒有太好的解決方式,對一個語言不通的欣賞者來說。

不過,

如果站在這幅畫原件面前,至少可以以自己的眼睛去好好端詳這幅畫,去用自己的心好好感受和回應這幅畫。這是印刷品無法做到的事情。

希望有生之年還有這樣的機會。

2.

梵·高

昨天朋友圈裏提到了透納的一幅畫,今天感慨幾句梵·高這幅【

向日葵

】。我不清楚梵·高一生到底畫過多少幅「向日葵」,這幅「被砍掉的向日葵」恐怕是唯一的一幅吧?(作為梵·高作品的「打醬油級別」欣賞者,確實需要行家指點)

說實話,我小時候見過這幅畫中的場景,就是被砍下來的向日葵「盤子」,放在地上,等待統一拿到院子裏收集上邊的「種子」(葵花籽)。甚至,印象裏有與梵·高這幅【向日葵】畫作上顏色一樣的顏色。

我暫且把這種顏色稱為「太陽黃」,這格外貼合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名字。順帶問一句,是誰最初給這種植物命名為「向日葵」?簡直就是天才。

「閱讀」一幅畫(尤其處於17-19世紀之間的西方畫作),就像閱讀一首中國的經典古詩一樣,千萬別被各種「後人評說與解構言論」所幹擾和左右,就專心致誌看自己的,別管看得懂還是看不懂,看就是了,感受就是了。

要相信,自己所見所想才是因此而來的「真情實感」。在這一點上,不存在幼稚與輕狂。相反,拾人牙慧人雲亦雲才是上不得台面的事。

梵·高,算得上真正特立獨行的人。他的人生幾乎讓人匪夷所思。如今的人也並不能從一本或幾本傳記中清晰準確的了解他。借由他留存下來的畫作,也同樣不能完全了解他。

也許,從他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從他只言片語中,更能領會和感悟他的內心。這一切當做課題的話,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梳理。

「被砍掉的向日葵」,它的天性還會借助種子延續下去,太陽不滅,向日葵種子不滅。

至於梵·高在創作這幅畫時他到底在想些什麽,他到底想表達什麽?除了他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洞悉這一切。再高明的經紀人,再高明的鑒賞和評論家,也都無能為力。

向日葵的種子紮根大地,向日葵的花朵朝向太陽,這樣的過程,讓人類自慚形穢。

梵·高本人,可能對這種「自慚形穢」感受更深,所以他有與生俱來的癲癇癥,所以他最後用槍結束了自己「我筆畫我心」的一生。

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