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黃山尋詩:詩詞歌賦裁作骨,水墨丹青描為魂 | 國寶大家說·第二季

2024-03-29國風



視訊載入中...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詩仙李白僅用寥寥數語

就勾勒出黃山

千峰競秀、萬壑崢嶸

氣勢非凡、無限風光的壯闊景象

古往今來

還有許多文人墨客

在黃山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

古稱黟山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境內

地處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北部

山境南北長約40千米

東西寬約30千米

總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

奇松、怪石、雲海

溫泉、冬雪

「五絕」

歷史遺存、書畫

文學、傳說、名人

「五勝」

著稱於世

「天下第一奇山」

「天開圖畫」「松海雲川」 之稱

登臨黃山

在石崖雲海間遠眺

孤峰絕頂,雲煙競秀

懸崖峭壁,瀑布爭流

洞裏桃花,仙家芝草

龍潭白晝,海湧潮頭

……

如此秀麗雄奇的自然景色

使得無數詩人為之贊嘆陶醉

「博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

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

「人間多少佳山水,獨許黃山勝太華。」

……

黃山

歷來是藝術家們的鐘情之地

從盛唐到晚清

再從晚清到近現代

描寫黃山的詩詞數量之多、品質之高

幾乎無山可比

這些文人遊覽黃山的故事和作品

為黃山的絕美風光

更增添了文化色彩

相較於詩歌的寫意描繪

黃山畫則是用水墨

直接描摹了黃山之精華

在山川巍峨之間

中國唯一以山嶽命名的畫派

——黃山畫派 在此誕生

黃山畫派

誕生於明末清初

畫家們紮根黃山、獨辟蹊徑

潛心體味山峰真景

以水墨描繪了神妙絕倫的風景名勝

被稱為 黃山畫派三巨子

「石濤、梅清、漸江」

不受古法束縛

雖同屬一流派

卻都有鮮明的個性和藝術風格

造就了中國山水畫史上

獨樹一幟的風格

現代著名中國畫畫家

書法家賀天健曾說

「石濤得黃山之靈

梅清得黃山之影

漸江得黃山之質。」

在潑墨山水的畫卷上

黃山的松、石、雲、泉

每一片山石

都能形成一個畫派

在水墨畫中徜徉

坐看雲起 巋然不動

在聚散筆鋒中感受

開放包容 廣迎四海

黃山之美包羅永珍

也蘊含著我們堅韌不拔

頂風傲雪的民族精神

黃山之美不僅雄壯巍峨

也頗具靈動綽約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

越來越多的攝影師來到黃山

用鏡頭丈量著黃山的每一寸脊梁

1914年5月

黃炎培先生和攝影師呂頤壽

來到黃山景區進行攝影創作

期間拍攝了大量風光攝影作品

並於同年11月出版了

【中國文化名勝第一種:黃山】

讓世人第一次透過影像

全面地欣賞了黃山之神奇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姚育青

來到黃山已經三十多年了

在他的鏡頭裏

每一場日出日落

每一次雲卷雲舒

每一場細雨飄雪

都具有獨特的詩情畫意

一次定格就是一幅畫

一張照片就是一首詩

如今

在姚育青的帶領下

各地攝影師來到黃山

拍攝黃山奇景 記錄黃山的瑰麗

黃山這座天然「攝影棚」

以其神奇豐富的自然景觀

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激發了攝影人無盡的拍攝靈感

在中華歷史數千年的歷史洪流中

無論是詩人、畫家還是攝影師

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

用不同的方式

守護著這幅絕美的黃山畫卷

如果說藝術家是黃山之美的記錄者

那麽穿行在懸崖峭壁之間的

環衛工人們

則是黃山之美的保護者

他們以帚為筆

以腳步丈量 以飛檐走壁

換來了黃山的潔凈如洗

讓更多人看到唯美的詩畫黃山

最真實、最天然的一面

李培生

是黃山風景區的放繩工

二十多年來

他穿行在黃山各個角落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

他是「最熟悉」黃山的人

火鉗、自制釣竿、掃帚

是他守護黃山的「畫筆」

撿拾垃圾 維護安全

就是他為黃山譜寫的詩篇

用李培生的話來說

「我們就是‘24小時’待命」

他和同事的日常工作

需要在幾乎垂直的崖壁上放繩

這是對心理和生理的雙重考驗

外圍放繩工作既辛苦又危險

但是在李培生看來

如果他們的辛勤和努力

能夠維護好黃山的生態環境

讓更多人能夠欣賞美景

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穿梭古今時光

詩人在黃山

寫下流傳千古的詩句

畫家在黃山

描摹出絕美的畫卷

攝影師在黃山

記錄下歲月的變遷

環衛工人在黃山

用腳步勾勒不凡的人生篇章

【國寶大家說】第二季

世界雙遺產系列紀錄片第4集

黃山尋詩

2月15日(星期四)18:00全網上線

黃山

這座「天下第一奇山」

正以其巋然不動

廣迎四海的包容

在漫長歲月裏

見證著人類的每一次跨越

正如茅台的企業基因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堅定步履 勇往直前

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康莊大路上

將點滴平凡的涓涓細流

匯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以不變的初心和信仰

踐行著我們傳承不息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