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教史:北宋道教的高漲

2024-04-07國風

北宋王朝的建立,中國又歸於統一。北宋的統治者繼承了唐代儒、道、佛並用和對道教的崇奉、扶持政策,真宗和徽宗兩帝統治期間是前後兩個高潮。

宋太祖趙匡胤在未做皇帝之前,便與道士有所交往。在奪取後周政權時,就曾利用符命為自己制造奪權輿論,特別是利用華山道士陳摶為他爭取群眾。稱帝以後對道教的發展給予極大的關註。不僅召見道士賜贈封號、財物,還召集京師道士對其學業進行考核,將品學不良者斥結束道門,以提高道士的素質;又對張陵以後道教的「寄褐」等陋習進行了整頓。

太宗趙光義不僅繼續實行太祖對道教的政策,對道教的崇重遠遠超過了太祖。首先,在政治上崇尚黃老之治。其次,在崇重道教主要表現在:一、頻繁召見道教徒,對黃白朮、養生術相當感興趣;二、不斷地興建宮觀,對道教宮觀予以經濟上的優待;三、崇奉道教尊神和大搞齋醮祭祀活動,擴大道教尊神的崇奉範圍。此外,太宗還積極 搜集 道書,校正,篩檢後共得3737卷。

經過宋初太祖與太宗的扶持,五代末道教低迷的局面遂得以改觀,逐漸恢復。

宋真宗趙恒之時,為了更好地利用道教為趙氏王朝服務,宋真宗用了較多的精力和財力來扶持道教,宋朝的崇道政策便被推向了第一個高潮。其具體表現為:

一、制造天神降臨、賜語及天書下降以維護趙宋王朝統治之類的神話,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為聖祖,從道教中另創了一個名為「趙玄(元)朗」的神作為聖祖,尊其聖祖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聖母號曰「元天大聖後」。二、興修宮觀,塑造神像,制定節日。三、制訂節日、敬神樂章和造作道書。真宗制定的節日主要有:(1)天慶節:正月三日,即天書下降於左承天門的日子。(2)天貺節:六月六日,即天書下降於泰山的日子。(3)天禎節:四月一日,即天書下降於大內功德閣的日子。(4)先天節:七月一日,即聖祖趙玄朗下降的日子。(5)降聖節:十月二十四日,即聖祖趙元朗降臨延恩殿的日子。同時,還造作了一些道書。

仁宗趙禎繼位之後,將「天書」陪葬真宗,並在崇道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節制。但是,他對開國以來的崇道政策並無任何根本性的改變,朝饗玉清昭應宮、景靈宮的制度被承襲下來;宮觀的興造仍照常進行;道場齋醮之事也甚為頻繁;許多道士仍舊受到寵信。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在崇道方面大體承襲舊制。

徽宗趙佶即位後,又形成了北宋的第二個崇道高潮,徽宗亦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他的崇道舉措,主要提現在:

第一,編造「天神下降」的神話,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將佛教視為外教,道教為「正教」,因此,他自己必須「令天下歸於正道」。這樣,道教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幾乎成為國教。

第二,大興宮觀土木。在國家財用匱乏的情況之下,不惜耗費巨資,大動土木,興建宮觀。

第三、熱衷於為神仙人物加封賜號和制定道教節日。徽宗十分信神,特別是崇通道教神仙,他為了崇奉道教正神,於政和三年,下令淪陷京師淫祠1038區。七年,再次下詔禁巫覡。同時,又不斷地為道教神仙人物加封賜號,對玉皇、地祇、莊子、列子、三茅兄弟、張道陵、陸修靜、陶弘景、翊聖、真武、關羽或加封,或賜字。並對嶽瀆、城隍、山廷、龍神,以及江河神等神靈也大加封賜。徽宗制定的道教節日就有:天應節、貞元節、元成節。

第四、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設立道階、道職。

第五,對道士給予優寵,提高道士地位。徽宗多次詔令天下搜訪曉道法、有道術的道士,從各方面給予優待。

第六,提倡學習道經,設立道學制度和道學博士。每年還進行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分別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隱士、逸士、誌士等名號,按官品的五品到九品撥放。

第七,編修道教歷史,訪求道經,編修中國第一部【道藏】。

正當徽宗崇道達到高潮的時候,金人已兵臨城下,徽宗連同他的兒子欽宗趙恒及全家婦孺被金人「悉虜以去」。

就道教本身來看,北宋時期的道教是符箓科教道法特別興盛,不僅統治者重視和支持,每逢重要事情都要請道士設醮建齋做道場,而且是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百姓也經常需要道士為他們做法事。當時,符箓派中最有影響的名山是龍虎山、茅山和閣皂山,合稱「三山符箓」,分別代表符箓道教的三種不同教法。其中,以龍虎山和茅山的影響為大。

就道派而言,茅山的勢力仍居首位,與統治者的關系亦最為密切。江西龍虎山張天師一系,唐代已見其活動蹤跡,唐玄宗曾詔封張陵。至北宋,與北宋統治者的聯系逐漸加強。閣皂山雖為三山符箓之一,但沒有出現十分傑出的道士,與統治者的關系並不密切,只是活動於民間。

這一時期,還有新的道派出現。一是以林靈素、王文卿二人為代表的神霄派,二是以饒洞天為代表的天心派。二派均為符箓道法別派,前者重五雷符,後者重三光符、黑煞符、天罡大聖符。均有道法書多種傳於今。

在道教理論方面,有許多著名道士諸如陳摶、賈善翔、張伯端、陳景元、張無夢等,他們從各個方面發展了道教理論,有的對道教內丹理論的 發展作出 了貢獻,促進道教內丹學的漸次興起;有的對儒家士大夫及其理學的建立,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和作用。

從道教修煉術方面來看,在唐代發展到極盛的外丹術,自北宋後便開始逐漸衰落。在外丹術衰落之時,內丹術卻悄然興起。內丹是與外丹相對的一種內修方法,源於行氣、導引、胎息等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