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從「60後」到「10後」,中國美術館呈現「繪畫新樣態」

2024-04-08國風

「共貫與多元:當代繪畫藝術新樣態」展覽近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出35位藝術家的35件(組)作品。為何以「新樣態」作為展覽主題的關鍵詞之一?

美術史學者、策展人易英表示,這個「新」是由於這一代藝術家成長的視覺環境的影像化導致的。我們身處的景觀世界中,虛擬的影像代替了真實的世界,最基本的藝術參照物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和符號。

澎湃新聞從現場看到,從當代藝術作品主要的展陳場所「白盒子」移到中國美術館,大尺幅的當代繪畫往往三、四幅就成為一個空間。幾個展廳中以縱橫交錯的展台、臨時墻體將方正的展廳隔出曲折、可供人行走其中的空間,錯落有趣,曲徑通幽,是中國美術館的新景觀。

現場

現場

展覽邀請了35位藝術家,他們是活躍於當代藝術現場的部份新生創作力量,從 60後、70後跨越到90後,他們的藝術成長代際跨過了上世紀90年代、新世紀的00年代和10年代。

他們的創作實踐圍繞繪畫這一樸素且原始的媒介展開,將新的藝術語言和現實的中國經驗相結合,他們的藝術實踐既融合了不同傳統、型別、影像來源以及形式方法的要素,又不斷利用媒介本身的情境動力在看似無關的要素之間建立聯系並跨越邊界,以證明在視覺資訊如此飽和的當下,繪畫如何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和突破性的技術仍具有基礎和本質的價值。

展覽的策展人王靜、袁佳維介紹,當深入了解這些仍以繪畫作為表達媒介的新一代藝術家,或許會有這樣的感受:藝術家們普遍不再將繪畫及其歷史當作知識來對待,而是重新審視作為「知識」的影像史與自我意識的伴侶關係。

「我們發現他們繪畫中所表現出的內在精神特質與他們的‘自我意識’的挖掘深度和‘文本閱讀’的感知深度緊密相關,進而凝聚成個體的意識和語言,成為他們心理和思維活動的顯現,借個體體驗的影像化來擴充套件可見世界的維度,再現不可見的情感本源,由造型、體積、色調、構圖、結構、層次、節奏、光影、筆觸、力度、速度、對比等要素所指稱的繪畫性,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更為自由的抒發和運用。」

展覽中的多件展品體現出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和情感的力度。

賈靄力【無題】

張子飄【蜘蛛08】【玫瑰08】

郝量【神麴之一】展覽現場

歐陽春 【我的故事】

為何以「新樣態」作為展覽主題的關鍵詞之一?

展覽的策展人、美術史學者、藝術批評家易英教授表示:「這個‘新’是由於這一代藝術家成長的視覺環境的影像化導致的。我們身處的景觀世界中,虛擬的影像代替了真實的世界,最基本的藝術參照物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和符號。」

孫一鈿【能擁抱就不說話】

張業興【又是九月,美好的季節】

劉曉輝【海邊戴頭巾的三個動作】

陳可【普雷勒爾之屋NO.1】

夏禹【短歌行】

策展人表示,70後藝術家在創作意識中更多的是嚴謹和理性,註重整體性、歷史性、敘事性、文化性、精神性。而80後和90後藝術家則更註重個體敘事、個體經驗,在視覺上呈現出具體化、彌散性、不確定性。

蒲英瑋【世紀】

黃宇興【星漢燦爛】

展覽將持續至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