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三百年來第一巨眼!董其昌晉唐宋元書畫題跋首次大規模集結

2024-01-22國風

中國藝術史群星璀璨,每朝每代都會湧現出一大批各顯其能的藝術家。但是,這些大家裏面,真正能做到承前啟後,在藝術史的關鍵節點上發揮作用,並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大概幾百年也就出一二位而已。比如宋代的蘇軾和元代的趙孟頫,到了明代,如果非要選出一位,那必然就是董其昌。

曾鯨 項聖謨合作 董其昌肖像圖頁

上海博物館藏

董其昌在中國藝術史上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作為全能型人才,他理論與實踐俱佳,而且都對後世影響巨大。他是書家、是畫家、更是書畫理論家,不止於此,他也是收藏家、鑒賞家,並直接參與書畫交易,身份復雜且多面。他的「南北宗論」,傳播既深且遠。他的繪畫,無論是清初畫壇主流的「四王」,還是非主流的「四僧」,全都推崇備至。他的書法,上至帝王權貴,下至文人墨客,個個心摹手追。

到了二十世紀之交的這幾十年,研究董其昌更成了一門顯學。

1992年,美國納爾遜-史金斯藝術館舉辦了轟動一時的董其昌藝術大展「 董其昌的世紀:1555—1636 」。展覽期間進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西方學者第一次提出將董其昌視為中國首位繪畫史學者。

此次大展的策展人何惠鑒關於董其昌的研究論著——【董其昌的世紀】(The Century of Tung Ch'i- ch'ang,1555-1636),曾獲得首屆「島田獎」——該獎是國際學術界在東亞藝術史研究領域設立的大獎。

此後的2005年,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合辦「 南宗北鬥——董其昌誕生四百五十周年書畫特展 」。

2016年,台北故宮舉辦「 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 」。

2017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與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兩館聯合展出「 董其昌與他的時代:明末清初的連綿趣味 」。

直到2018年,在董其昌的老家上海,終於也舉辦了一次有關董其昌藝術最具深度及廣度的大展「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

展覽以上博館藏為主,同時向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藏品,遴選董其昌及相關作品共計154件(組),可以說,除了台北故宮收藏的董其昌作品外,國內外最重要的董其昌書畫精品都匯聚上海。此次展覽由此也成為近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古代書畫藝術展之一。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現場盛況

董其昌一生勤奮又長壽,流傳至今的作品,光書法真跡的話,據說就有三千件左右,這個數量,別說與他同時代的書家,就是比他晚很多年的,都難以望其項背。於廣大藝術愛好者來說,想要了解董其昌,去看這些作品,或者其中大部份,既有困難,也無必要。那麽,在現存的董其昌巨量墨跡中,選取一種怎樣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反映他多面而又復雜的身份呢?思來想去,恐怕只有題跋是最好的選擇了。

董其昌精於鑒定,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將他與蘇州、無錫、嘉興等地的前輩鑒藏家並列,並稱其:「 名亦最重,人以法眼歸之。 」本書收錄了董其昌所題寫的晉唐宋元各時期名作題跋達到 210多件 ,雖然也未能收全,但是囊括了存世相關題跋的絕大多數,從樣本研究的角度來看,數量可稱足夠。

董其昌晉唐宋元書畫題跋目錄

南宋 趙伯駒【樓閣圖頁】

唐 【靈飛經】(渤海藏真帖拓本)

附:董其昌書致隅陽公索墨跡【靈飛經】

唐 王維【江山雪霽圖】

附:董其昌致馮夢禎信劄三通

北宋 趙令穰【湖莊清夏圖】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南宋 江參【千裏江山圖】

東晉 王珣行書【伯遠帖】

附:東晉 王珣【伯遠帖】(餘清齋法帖拓本)

唐 虞世南【積時帖】(餘清齋法帖拓本)

北宋 郭熙【溪山秋霽圖】

元 倪瓚【漁莊秋霽圖】

唐 (傳)張旭【草書四帖】

附:唐 張旭【古詩四帖】(戲鴻堂帖拓本)

北宋 (傳)李公麟【蜀江圖】

南宋 米友仁【瀟湘奇觀圖】

南宋 馬和之【陳風圖】

元 倪瓚【六君子圖】

元 趙孟頫【過秦論】(戲鴻堂帖拓本)

西晉 陸機【平復帖】

東晉 王羲之【蘭亭序】(傳)虞世南摹本

北宋 米芾【蜀素帖】

東晉 王獻之【中秋帖】(宋摹本)

東晉 王獻之【十二月割帖】(戲鴻堂帖拓本)

北宋 蘇軾【前赤壁賦】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鮮於樞墨跡合冊

唐 徐浩書【朱巨川告身卷】

南宋 宋高宗書七言律詩

南宋 (傳)米友仁【楚山秋霽圖】

東晉 王羲之【行穰帖】(唐摹本)

五代 董源【瀟湘圖卷】

北宋 李公麟【孝經圖卷】

東晉 謝安【八月五日帖】(餘清齋法帖拓本)

宋元明集繪冊

元 趙孟頫【謝幼輿丘壑圖】

北宋 蘇軾【養生論】(晩香堂蘇帖拓本)

元 黃公望【芝蘭室圖並銘】

東晉 王羲之【一門書翰】(唐摹本)

唐 (傳)李昭道【洛陽樓圖軸】

北宋 蘇軾【祭黃幾道文卷】

南宋 趙令穰【金碧山水】

北宋 趙佶【雪江歸棹圖】

五代南唐 (傳)巨然【長江萬裏圖】

南宋 馬和之【豳風圖】

元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軸】

元 趙孟頫【水村圖】卷

南宋 張即之【金剛經】冊

元 王蒙【松窗高士圖】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

東晉 王羲之【瞻近龍保帖】清拓禦刻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唐 王維【雪溪圖】

南宋 李唐【江山小景圖】

南宋 梵隆【十六應真圖】

元 王蒙【穀口春耕圖】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元 陸繼善摹【禊帖】

北宋 (傳)李公麟【維摩演教圖】

南宋 (傳)劉松年【十八學士圖】

北宋 (傳)李公麟【豳風七月圖卷】

南宋 夏圭【山水十二景圖】

元 倪瓚【鶴林圖】

南宋元明 睢陽五老圖題跋冊

北宋 (傳)惠崇【溪山春曉圖卷】

北宋 (傳)蘇軾【畫記】卷

南宋 蕭照【中興瑞應圖】

隋 展子虔【遊春圖】

唐 褚遂良摹王羲之【長風帖】

元 趙孟頫【趙氏一門法書冊】

元 曹知白【山水冊】

五代 董源【夏口待渡圖】

五代 董源【平林霽色圖】

東晉 王獻之【保母帖】( 宋拓本 )

【集王聖教序】(宋拓本)

唐 國詮【善見率】

元 曹善【山海經冊】

唐 梁令瓚【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南宋 (傳)米友仁【雲山墨戲圖】

西晉 索靖【出師頌】(戲鴻堂帖拓本)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戲鴻堂帖拓本)

東晉 王羲之【寒切帖】(唐摹本)

東晉 王羲之【雨後帖】(宋摹本)

東晉 王羲之【東方朔像讚卷】(唐代臨本)

東晉 王羲之【黃庭經】(宋拓本)

東晉 王羲之【官奴帖】(戲鴻堂帖拓本)

東晉 王羲之【樂毅論】(戲鴻堂帖拓本)

東晉 王羲之【胡母帖】(餘清齋法帖拓本)

集王羲之書三藏聖教序拓本(宋拓本)

東晉 王羲之【霜寒帖】唐臨本(餘清齋法帖拓本)

東晉 王獻之【送梨帖】

東晉 王獻之【鴨頭丸帖】(唐摹本)

東晉 王獻之【洛神賦】(戲鴻堂帖拓本)

東晉 王獻之【蘭草帖】(餘清齋法帖拓本)

東晉 楊羲【黃庭經】(戲鴻堂帖拓本)

南朝 謝莊【詩帖】(戲鴻堂帖拓本)

隋 智永【歸田賦】(餘清齋法帖拓本)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本)

隋 智永【千文】(戲鴻堂帖拓本)

唐 (傳)王維【山陰圖卷】

唐 (傳)王維【江幹雪意圖】

唐 孫過庭【千字文】(餘清齋法帖拓本)

唐 李邕【麓山寺碑】( 宋拓本 )

唐 李邕【雲麾將軍李秀碑】(宋拓本)

唐 李邕【縉雲三帖】(戲鴻堂帖拓本)

唐 懷仁【聖教序】(戲鴻堂帖拓本)

唐人臨【黃庭經】

唐 杜牧【張好好詩】(戲鴻堂帖拓本)

唐 懷素【醉僧帖】(戲鴻堂帖拓本)

唐 懷素【高坐帖】(戲鴻堂帖拓本)

唐 張旭【郎官石柱記】(戲鴻堂帖拓本)

唐 柳公權【清靜經】(戲鴻堂帖拓本)

唐 陸柬之【五言蘭亭詩】(戲鴻堂帖拓本)

唐 歐陽詢(傳)摹【蘭亭序】(定武蘭亭五

字未損肥本)( 北宋拓本 )

唐 歐陽詢【千字文】(戲鴻堂帖拓本)

唐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銘】(戲鴻堂帖拓本)

唐 (傳)顔真卿【自書告身帖】

唐 顔真卿【劉中使帖冊】

唐 顔真卿【麻姑仙壇記卷】(拓本)

唐 顔真卿【爭座位帖】(戲鴻堂帖拓本)

唐 顔真卿【自書告身帖】(戲鴻堂帖拓本)

唐 顔真卿【送劉太沖敘】(戲鴻堂帖拓本)

唐 顔真卿【鹿脯帖】(戲鴻堂帖拓本)

宋拓晉唐小楷冊

五代 (傳)荊浩【鍾離訪道圖】

五代 董源【寒林重汀圖】

五代 黃筌【勘書圖】

五代南唐 王齊翰【勘書圖】

五代 巨然【雪圖】

五代 巨然【山川歸渡圖】

五代 巨然【層巖叢樹圖】

五代 巨然【秋山圖】

五代 楊凝式【韭花帖】(戲鴻堂帖拓本)

北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

北宋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北宋 蘇軾【與謝民師書】

北宋 蘇軾【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帖】

北宋 蘇軾【天際烏雲帖】

北宋 蘇軾【安燾批答帖】( 禦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拓本)

北宋 蘇軾【與穎師劄】(禦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拓本)

北宋 蘇軾【乞常州居住表】(晩香堂蘇帖拓本)

北宋 蘇軾【洋嶼詩帖】(晩香堂蘇帖拓本)

北宋 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晩香堂蘇帖拓本)

北宋 蘇軾【前赤壁賦】(戲鴻堂帖拓本)

北宋 蘇軾【南華寺帖】【妙高臺帖】(戲鴻堂帖拓本)

北宋 黃庭堅【行書王史二氏墓誌銘稿卷】

北宋 米芾【樂兄帖】

北宋 米芾【雲起樓圖】

北宋 米芾【向太後挽詞帖】

北宋 米芾【行草書盛制帖】

北宋 米芾【九歌】、李公麟【孝經】(戲鴻堂帖拓本)

北宋 米芾【評紙帖】(餘清齋法帖拓本)

北宋 趙昌【四喜圖軸】

北宋 趙昌【寫生蛺蝶圖卷】

北宋 (傳)李成【瑤峰琪樹圖】

北宋 王詵【瀛山圖卷】

北宋 (傳)李公麟【山莊圖】

北宋 李公麟【明皇擊球圖】

北宋 蔡襄【尺牘卷】

北宋 蔡襄【謝賜禦書詩表】

北宋 蔡襄【動靜交相養賦卷】

南宋 (傳)趙令穰【雪漁圖】

北宋 趙令穰【陶潛賞菊圖卷】

南宋 李唐【風雨歸舟卷】

南宋 李唐【雪江圖】

南宋 【瀟湘臥遊圖】

南宋 米友仁【雲山得意圖】

南宋 米友仁【瀟湘圖】

南宋 米友仁、司馬槐【山水合卷】

南宋 趙伯駒【漢宮圖】

南宋 (傳)馬和之【畫扇】

南宋 李結【西塞漁社圖】

南宋 李迪【草蟲冊頁】

北宋 趙佶(傳)【蠣房文蛤】

五代 厲歸真【牧牛雙童圖頁】

南宋 劉松年【漁舫施罾】

南宋 馬遠【柳岸平橋圖頁】

元 王淵【菊花竹石圖頁】

元 錢選【山居圖】

元 錢選【蘭亭觀鵝圖卷】

元 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

元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

元 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元 趙孟頫【二贊二圖詩卷】

元 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元 趙孟頫【僧明本懷凈土詩卷】

元 趙孟頫【臨黃筌蓮塘圖】

元 管道昇【竹石圖】

書畫二則(其一)

書畫二則(其二)

元 趙雍【江山放艇圖】

元 趙雍【春郊遊騎圖】

元 郭畀【雪竹圖卷】

元 王蒙【丹臺春曉圖】

元 王蒙【具區林屋】

元 王蒙【芝蘭室圖】

元 王蒙【松路仙巖】

元 倪瓚【水竹居圖】

元 (傳)倪瓚【九龍山居圖】

元 倪瓚【松林亭子】

元 倪瓚、王蒙合作山水

元 倪瓚【溪山圖軸】

元 倪瓚【雨後空林圖】

元 吳鎮【清江春曉圖】

元 陸廣【仙山樓觀圖】

元 陸廣【丹臺春賞圖】

元 朱德潤【煙嵐秋澗】

元 張中【吳淞春色圖】

元人集錦卷

元 馬琬山水

【澄清堂帖】(戲鴻堂帖拓本)

下劃檢視更多↓

書中所錄資料,今天仍能看到墨跡的占絕大多數,約有160余件。這些作品原件分散收藏在全球範圍內二十余家公私機構。

董其昌跋 錢選 【山居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跋管道昇【竹石圖】

台北故宮藏

董其昌跋王羲之【寒切帖】‍

天津博物館藏

董其昌 跋保姆帖拓本

弗利爾美術館藏

今天已然看不到墨跡,但是一百年前有墨跡,並留有珂羅版影像資料的,約有數件。

董其昌跋王蒙 【松路仙巖】

今天看不到墨跡,一百年前也沒留下珂羅版資料,但是三百年前根據原作制作過刻帖的,約有40余件。刻帖包括董其昌自刻的【戲鴻堂法帖】、與董其昌有密切交往的書畫商人吳廷所刻的【余清齋法帖】、另有【渤海藏真帖】、【三希堂法帖】、【晚香堂蘇帖·清乾隆五十三年旌德姚學經撰集刊本】等數種。

【戲鴻堂帖】刻董其昌跋北宋 蘇軾【前赤壁賦】

董其昌題跋資訊極其豐富,此前從未經過如此系統而大量的整理出版, 因此【自具法眼——董其昌晉唐宋元書畫題跋集萃】會成為董其昌研究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01

董其昌題跋中的書法

題跋是董其昌書法的直觀反映。董其昌的書法飄逸秀雅,蕭散處有六朝人韻味。而董其昌的題跋書法,雖然不是獨立的作品,但往往佳作頻出。並且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遇強則強,其題跋書法的精彩程度與被題跋作品的水平成正比。

如王羲之【行穰帖】,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勾摹精細,是現存極少的能忠實反映王羲之書法風貌的摹本。董其昌對此帖極為激賞,共有四段跋語,其中較長的有兩段,分別以小字與大字書寫,從開始的謹嚴有度,到後來逐漸放飛自我,達到了心手兩暢的境界,墨色變化上也是由濃至淡,由濕至枯,瀟灑閑逸。

董其昌跋【行穰帖】

02

董其昌題跋中的書畫理論

在這些題跋中,時常可見其書畫理論思想。董其昌影響最為深遠的理論就是山水畫史上的「南北宗論」。

董其昌按照自己的邏輯,將唐代以來的山水畫分成「南」、「北」兩大脈絡,並列出各自代表人物。光有理論,沒有驗證也不行,在董其昌看來,前人書畫名跡是自己理論的重要實證,因此他以這些作品為載體,將自己的見解在這些名品上的題跋上表現出來。由於他影響大,加上門生故吏眾多,這個理論得以迅速傳播。

在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後,董其昌題到:「米元暉畫,自負出王右丞之上,觀其晚年墨戲,真淘洗宋時院體,而以造化為師,蓋吾家北苑之嫡冢也。」

董其昌跋【雲山得意圖】

台北故宮藏

在董源的【龍宿郊民圖】題跋中,他為元代四大家「溯其原委,一以北苑(董源)為師」。

董其昌跋【龍宿郊民圖】

台北故宮藏

在巨然【層巖叢樹圖】中,董其昌又說:「僧巨然真蹟神品。觀此圖。始知吳仲圭師承有出藍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

董其昌跋【層巖叢樹圖】

台北故宮藏

關於「南北宗」的提法,在與董其昌同時代的莫是龍著作中也有出現,不過真正有條件透過歷代名跡來不斷強調並且驗證理論的,只有董其昌一個人。

在一些細節中,我們還能窺見有趣的資訊。比如對董源,董其昌尤為偏好,稱之為「吾家北苑」,在其作品題跋中往往長篇大論,或不吝溢美之詞。

董其昌跋王蒙【谷口春耕圖】局部

台北故宮藏

但在同被他列為南宗派別的範寬的名作【溪山行旅圖】上,董其昌卻並未有太多議論,僅僅很平淡地題上「 北宋範中立谿山行旅圖。董其昌觀 」。即便在後來的【石渠寶笈】中,對這幅名作的記錄也很簡單,寥寥數十字,前一半明確表示這幅畫在當時只被視為次等之作,後一半還著重強調了畫上有董其昌的題跋。可見哪怕到了清中期,董的題跋依然很受重視。

董其昌跋【溪山行旅圖】

台北故宮藏

今天,【溪山行旅圖】已經被認為是宋人山水第一神品,無數美術史大家都對它津津樂道,前述待遇似與現在的地位不相匹配,但也反映了審美隨著時代的變遷。

03

董其昌題跋中的鑒定

【石渠寶笈】對【溪山行旅圖】的描述中,專門拈出董其昌在詩堂上的題字,由於更早的【宣和畫譜】中並沒有著錄此作,因此這幅畫的名字和作者都沿用的是董其昌留下的資訊,足見彼時董其昌在收藏鑒定領域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董其昌是收藏鑒賞大家,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重量級作品中,很多都留下了他的墨跡。絹紙脆弱,保存不易,可以想見,當年他經手的作品肯定更多。而類似【溪山行旅圖】那種一錘定音並被後世沿用的鑒定還有不少。

董其昌跋【溪山行旅圖】

台北故宮藏

宋人【寫生蛺蝶圖】,在前人著述中沒有任何關於作者的資訊,而董其昌將之定為北宋趙昌所畫,此後便沿襲下來。

董其昌跋【寫生蛺蝶圖】

故宮博物院藏

另還有張旭的【古詩四帖】,在他之前一直被定為謝靈運所書,董其昌在題跋裏一語中的,否定此說,並在此基礎上考定為張旭所書。

董其昌跋【古詩四帖】

遼寧省博物館藏

04

董其昌題跋中的收藏理念

在【蜀素帖】第一段題跋中,董其昌視之如至寶「驪龍珠」,但第二段題跋卻顯示,【蜀素帖】被轉手到艾寧陳瓛家。當初,吳廷轉讓此卷時,董其昌還借友人之口説「吳太學書畫船為之減色」,現在輪到他自己把「驪龍珠」讓出去。從這裏或授權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理念,那就是物為我用,保持藏品的更新與流動。

董其昌跋【蜀素帖】

台北故宮藏

董其昌一生推崇米芾,在收藏上也多少受其影響。對於書畫收藏,米芾曾言:「書畫不可論價,士人難以貨取,所以通書畫博易,自是雅致。今人收一物,與性命俱,大可笑。人生適目之事,看久即厭,時易新玩,兩適其欲,乃是達者。」董其昌正是以實際行動踐行此説,他的很多重量級藏品,都有被轉讓出去的記錄。

董其昌書致隅陽公索要墨跡【靈飛經】、【蓮華經】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05

董其昌題跋中的書畫交易

董其昌經手書畫尤為豐富,在其題跋中,透漏出一些作品的來源及去向,反映了當時的鑒藏及交易活動。檢索在董其昌題跋中出現的一些人名,發現諸如吳用卿、王越石、吳孝甫、吳翼明、程季白、汪宗孝、汪景淳等人,都是出身徽州的書畫收藏家或書畫交易商人。

如前述【蜀素帖】就是董其昌用了數件名跡從徽州書畫商人吳廷手中交換而來的。

董其昌跋【蜀素帖】局部

台北故宮藏

在南宋李唐【江山小景圖】的董其昌題跋中,我們還能知道【江山小景圖】原為韓世能舊藏,韓世能官至禮部侍郎,是董其昌的座師。董其昌曾在韓家見過這幅畫,對它一見傾心。

南宋 李唐 【江山小景圖】

台北故宮藏

而韓世能去世後,其子韓逢禧因事將【江山小景圖】質押給「好事家」,不能贖回,因此將此事告知董其昌,董其昌於是把【行穰帖】給了韓逢禧,換得【江山小景圖】。我們知道,【行穰帖】後來就在吳廷之手,那個董其昌沒點名的「好事家」或許就是吳廷。

董其昌跋【江山小景圖】

台北故宮藏

06

董其昌題跋中的交遊

董其昌出身貧寒,在其漫長的人生之中周旋於官商各色人等之間,最後能取得不俗的成就,還構建起自己的「書畫收藏帝國」,與他的人情練達有很大的關系。他留下的題跋中不僅有透露出其私人交遊,如和一生摯友陳繼儒的書畫往來。

董其昌為陳繼儒跋馬琬山水

辛辛那堤美術館藏

還顯示了其政治交遊。董其昌曾將傳為米芾的【雲起樓】圖和傳為虞世南的【蘭亭序】摹本分別贈送給吳正誌和茅止生。這二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出身官宦世家。尤其是吳正誌家族,與當時的頂層申時行和葉向高關系密切。而董其昌與申時行家有姻親關系,這中間是否有借用吳正誌的關系,值得深入研究。

董其昌跋【雲起樓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總體看來,董其昌留下的這些題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思想、生活以及交遊都在其中有所體現,因此研究題跋具有重要意義。透過本書收集的二百多件董其昌對前賢名跡的題跋,可以還原一個更加立體而多面的董其昌。讀者有心,或許還能有更多深入而新穎的發現。董其昌的擁護者和反對者很多,但是無論喜歡與否,都沒辦法繞開他,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自具法眼——董其昌晉唐宋元書畫題跋集萃】

為了兼具藝術性與文獻性,【自具法眼——董其昌晉唐宋元書畫題跋集萃】采取十六開大小印制。盡量還原題跋本身的面貌。

書中關於題跋的基本資訊,涉及到尺寸的,基本上都是被題跋作品的畫心尺寸,少數標作裝裱尺寸的為整卷尺寸。題跋中有書寫時間資訊的,都轉換成西元紀年,方便讀者比對。題跋內容也一一釋文標點。

書中收錄作者關於董其昌題跋的梳理論文【董其昌題跋裏的書畫理論與書畫交易】一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董其昌這批題跋的意義。

對於一些精彩的題跋,本書在表現全貌的基礎上,也會以放大的形式另頁刊出。由於收錄題跋數量龐大,再加上一些局部特寫,使得全書體量近四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