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在春天,赴一場蕭山文化藝術之旅

2024-04-14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阮奇炯 實習生 蔣樾 攝影 王方正

江南的春日,溫潤舒適,正適合踏青。

第十屆亞洲人文藝術展已在杭州蕭山啟幕,來自七個國家及地區的二十多名藝術家跨越山海,共聚一堂。4月12日,來自法國、泰國、日本、烏拉圭的藝術家們組成代表團,深度體驗蕭山文化旅遊路線。

跟隨他們的腳步,讓我們以文化藝術之名,與蕭山進行一場深情的對話。

探索古老而神秘的跨湖橋文化

蕭山,八千年前先民生活過的故土,有一湖碧水,有悠悠文明。在今時湘湖的柔波之下,隱藏著往昔時代的秘密。請來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

在「勇立潮頭」跨湖橋文化主題展,開啟對遠古村落的無盡想象。跨湖橋遺址出土的陶器光平漂亮,得益於彼時先民的智慧,發明了中國最早的慢輪修整技術;目前中國最早的「草藥罐」和疑似的針灸用具,開啟了回溯原始醫藥的視角……歲月在文物上留下的痕跡,如此清晰地展現在眼前。隔著玻璃,它們訴說著跨湖橋的前世今生。

歷史之橋,文化之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藏在湖面之下。走進跨湖橋遺址原址保護展示廳,穿過長長的導覽走廊,王冬齡題寫的「八千年蕭山」五個大字躍然眼前,給人以穿越迷霧、豁然開朗之感,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展廳最明亮之處,燈光匯聚,恒溫恒濕的玻璃房內,靜靜地陳列著實證跨湖橋遺址8000年歷史的獨木舟。由整棵木材加工而成的舟體,拼補修繕、漆膠補洞的痕跡,展現出跨湖橋先民高超的制作修繕技術。

1990年、2001年、2002年,跨湖橋遺址經歷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及動植物遺存等珍貴文物,跨湖橋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從中,我們看見滄海桑田的時間力量。

在河上聆聽藝術與非遺的回響

在蕭山與富陽、諸暨交界處,曾有一處有趣的地名「和尚店」,相傳因廣福寺的和尚到此地開店而得名。歷史的車輪一路向前,又從「河上癲」演化為現在人們熟知的「河上店」。如今,河上鎮已經成為藝術家紮根的創作地、蕭山非遺文化的聚集地。

藝術能賦予一座舊廠房怎樣的生命?來到丄美術館,或許你就有了答案,在這裏,展覽空間、劇場、攝影基地合而為一。自由寬松的氛圍讓人松弛下來,探索欲和好奇心促使你很快認識「丄」字,並在這個三面環山的遺世之境裏放慢節奏,被自然和藝術環抱。若在這個季節來訪,正巧能偶遇「聚合·丄」鄉村駐留藝術家群展,欣賞作品的時候,身邊與你搭話的可能就是作者本人——他們的工作室與美術館相隔不過百步。青綠山水間,豐沛的靈感源源不斷地湧出,帶來藝術的共鳴。

驅車幾十分鐘,從幽靜的丄美術館到充滿煙火氣的徐同泰廣場,白墻黑瓦間,便踏入了非遺傳統技藝的繁華盛景。在紅石館,非遺傳承人朱堯平手中的刻刀靈活變換著角度,一塊河上鎮偉民村特有的西山紅石,正孕育著「龍鳳呈祥」的形狀。從1972年村裏創辦石藝雕刻廠至今,「西山紅石雕」技藝被一代代手藝人開發、傳承。

不遠處,徐同泰醬園舊址,一排排晾曬缸中飄出陣陣醬香,堆高的醬壇成為打卡拍照的標誌性背景墻。從1877年的醬油作坊起步,徐同泰將古法手工釀造技藝延續至今,從一顆豆到一滴醬油需要一年,入口便知,正是不計成本的堅持,才造就了百年品牌令人驚艷的口感和香味。

在河上非遺工坊,湘湖泥塑、背馬紙羅傘、朱氏針灸等非遺技藝被一一呈現。占據C位的是制作精美的河上板龍,非遺傳承人傅乃成、傅紅波介紹,板龍以竹篾為骨架,裱上彩紙,綴滿吉祥物和亮片,幾個人要花費整整一個月才能制作完成。每年正月初五至十七,板龍開光、出燈、鬧元宵、化燈。板龍舞時,幾十人合力,將「龍珠」「龍頭」「龍身」「龍尾」演繹得活靈活現,更有跑馬燈、領高照等,熱鬧喜慶的龍燈勝會,從南宋始,如今已成為蕭山延續時間最長的民俗活動。

在蕭山,文化、藝術、非遺韻味悠長。文化旅遊路線體驗,攻略請收好——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