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臨海要覽】項士元-1916年-(十五)-詩家

2024-06-14國風

愚人自譯版∶

31.詩家

臨海詩家,以項斯為祖,張為【唐詩主客圖】所說的∶清奇雅正,升堂項斯也。不久,任蕃、羅虬也因為詩文出名。

到兩宋時期,詩詞作家逐漸興盛起來,二王兄弟、楊蟠(約1017--1106)、陳克(1081—1137)、左譽(兼工啟聲)、李庚、林師箴、林表民父子、張汝諧,在文壇都有名聲,而楊蟠文辭優美,為蘇軾、歐陽修所稱道。李庚和林師箴、林表民父子,輯集台州詩文,對故鄉功勞很大。

元代時期,陳孚(1240-1303)、黃庚、楊壽、項炯(1278—1338)、於演、泰不華(1304--1352)、楊敬德、高耕、陳基(1314--1370)和他兄長陳聚,非常有聲譽,都被推為詩文傑出代表。而可立二陳,並列【玉山名勝集】。

黃庚曾經在越中詩祉中首屈一指,並且善於力戰而捐軀,大義卓然,天性放逸,挺拔超然脫俗,一段時間極其盛行。

楊敬德深沈穩重,清明曠達,五言律詩特別推薦,獨步天下,陳孚(1240-1303)天才過人,不加以任何修飾,是元詩中一位大家,不單單在台州名列榜首。

明代初期,陶凱(1304--1376),擬訂大明樂章,在朝廷裏,文雅大方,從容不迫酬唱,開一代風雅的先例,同時朱右(1314--1376),葉泰,張穀,雖然擅長文章,詩文也遣詞華麗,用典充裕,有韻味。永宣盛世(1403—1435)到景泰、天啟年間(1450--1627),吟唱其詩歌的人不少。陳懋齋和他子侄陳選(1429--1486),都會試第一。

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李夢陽(1473--1530),強調復古,臨海詩家,逐漸趨向七子,只有蔡霞山、蔡鶴田父子,確守規矩。不因為當時風氣而轉移。

正統、嘉靖年間(1436--1566)以來,人文鼎盛。幾乎家家都不斷歌誦,詩文流傳很廣,大概陳子直以清新舒暢勝出。蔡宗堯以雅致而有古典風味勝出。王士性(1547--1598)以雄偉挺拔勝出,陳公綸以廣博勝出。陳函輝(1590--1646)以高雅脫俗,俊逸跌宕勝出,陳臣謙以平穩有力勝出。此外,項氏、金氏、秦氏、王氏、侯氏、馮氏、戴氏、何氏各家,也不乏其人。而張鈇(1504--1566),劉恩至以兵書起家,均能信口成誦,尤為詩壇的佳話。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1638--1722),馬謙、馮喆品、董嗣純以變征的聲音,描寫憂念時事的心願,詩格人品,難道有輕率魯莽嗎?接下來像葉臣遇、馬鎮、洪鐘、陳璜、何纮度、馮甦(1628--1692)、洪若臯、潘震雷、陳大捷、何誌清、張人綱、張天佐、張秉、甄窮達即使不同。(張天佐以下六人均為郭守所咬,謫戍遼陽)所作詩文都可以流傳。

雍正、乾隆年間(1722--1796),沈光邦、侯嘉繙、葉豐、周廷弼、張廷俊、秦錫淳、洪秤、馮雪,並稱善於詩文。沈光邦的詩精湛,侯嘉繙的詩豪蕩,葉豐的詩纖麗,周廷弼的詩廣博,張廷俊的詩復古放蕩,秦錫淳的詩精練,洪秤的詩精美簡潔,馮雪的詩優異特出,而才能都不如侯嘉繙。

嘉慶年間(1796--1821),黃潤川含蘊深沈,雄偉奇特,朱征園悲壯穩健,宋確山綺麗風流,蔣禮孤傲,意味深長,都稱得上是大家。此外,洪坤煊、洪震煊(1770--1815)、洪頤煊(1765--1833)、彭頊、彭*可誦讀的詩文也很多。像鄭家蘭、葉舟、鄭玠、盧克三,雖然有優美的詩句,其規模和風骨總難免纖弱。

自此以來,汪度、陳春暉、金安、王又維、尹聖任、李宣陽、李旭陽、金掞之、董煒、朱秉中、洪瞻陛、蔡池、傅濂、周昶、沈元朗、葉英元、王洪瞻,台州以詩聞名於清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

陳一鶴、張綺、翟飛、盧敏政、畢芮、李肇桂、陳載沅、倪翰仙、黃瑞、馬彥森、江培、王克恭、項炳珩、葛詠裳、沈維哲、朱軿,以詩聞名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

然而汪度、馬彥森、葛詠裳、沈維哲根基在經史,尹聖任、陳春暉、項炳珩、朱軿全部透徹地了解子籍,陳載沅、黃瑞精於金石,董煒、王克恭深諳事物及其名稱,翟江負有韜略,都不僅僅以詩聞名。

總之,清奇雅正,淵源則一,所以不同的,不過是才力的淺深大小不同罷了。學者們一定要自勉。

原文簡體字版∶

詩家

臨邑詩家,項斯為祖,張為【唐詩主客圖】所謂∶清奇雅正,升堂項斯也。既而,任蕃、羅虬亦以詩名。迨及兩宋,作者寖盛,二王昆弟、楊氏蟠、陳氏克、左氏譽(兼工啟聲)、李氏庚、林師箴表民父子、張氏汝諧,俱有聲騷壇,而蟠葩藻流麗,為蘇子瞻、歐陽永叔所稱。李氏及林氏父子,裒集台詩,尤有功桑梓。元之世、陳剛中孚、黃月屋庚、楊景曦壽、項可立炯、於佩遠演、達兼善普化、楊仲禮敬德、高天逸耕、陳敬初基及其兄敬德聚,聲譽藉藉,皆推詩傑。而可立二陳,並列玉山勝集。月屋嘗冠越中詩祉,兼善力戰捐軀,大義卓然,天逸奇挺拔俗,一時風靡,仲禮沈厚清曠,五律尤推獨步,剛中則天才過人,不事雕琢,蓋元詩中一大家,不獨名冠鄉郡也。明初陶中立凱,制大明樂章,殿庭之間,雍容酬倡,開一代風雅之先,同時朱白雲右,葉夷仲泰,張廷璧穀,雖長於文,詩亦典瞻有致。永宣迄景天,吟者不鮮。陳懋齋及其侄恭湣,尤稱魁選。成宏間,空同李氏,盛創復古,邑內詩家,漸趨七子,惟蔡霞山鶴田父子,確守矩獲。不轉移於風氣,正嘉以還,人文鼎盛。幾乎戶誦家弦,大概陳龍山子直以清快勝。蔡中父宗堯以古雅勝。王太初士性以雄拔勝,陳古台公綸以淹博勝。陳忠節函輝以高逸勝,陳六吉臣謙以穩健勝。此外項氏、金氏、秦氏、王氏、侯氏、馮氏、戴氏、何氏諸家,亦不乏人。而張鐵崖鈇,劉承甫恩至,起家韜鈐,均能信口成誦,尤為吟壇之佳語焉。清順康間,馬明巖謙、馮醒園喆品、董三一嗣純以變征之音,寫憂時之意,詩格人品,貿乎尚已,下此若葉修蔔臣遇。馬地候鎮、洪鼎臣鐘、陳琪園璜、何石湖纮度、馮蒿庵甦、洪虞隣若臯、潘玉虎震雷、陳霞西大捷、何若漣誌清、張晤蕉人綱、張玉壺天佐、張延博秉、甄窮達雖異。(玉虎以下六人均為郭守所噬?謫戍遼陽)所作皆可傳。雍正、乾隆之際,沈光邦、侯嘉繙、葉豐、周廷弼、張廷俊、秦錫淳、洪秤、馮陳賡雪,並號能詩。沈之詩精湛,候之詩豪蕩,葉之詩纖麗,周之詩淹博,張之詩舊逸,秦之詩精練,洪之詩修潔,馮之詩秀挺,而才皆不及候。嘉慶時,黃潤川沈郁雄奇,朱征?園悲壯穩健,宋確山綺麗風流,蔣禮山孤高雋,堪推大家。外此三洪(坤煊、震煊、頤煊)、二彭(頊*)可誦亦多。若鄭家蘭、葉舟、鄭玠、盧克三,雖有秀句,其規模風骨總未免纖弱矣。自此以降,汪度、陳春暉、金安、王又維、尹聖任、李宣陽、李旭陽、金掞之、董煒、朱秉中、洪瞻陛、蔡池、傅濂、周昶、沈元朗、葉英元、王洪瞻,台以詩名於道鹹。陳一鶴、張綺、翟飛、盧敏政、畢芮、李肇桂、陳載沅、倪翰仙、黃瑞、馬彥森、江培、王克恭、項炳珩、葛詠裳、沈維哲、朱軿,以詩名於同光。然汪、馬、葛、沈根柢經史,尹、陳、項、朱貫通子籍,陳、黃精金石,董、王克諳名物,翟江負韜略,皆非僅以詩稱也。總之,清奇雅正,淵源則一,所以不同者,不過才力之有淺深大小耳。學者勉之。

原文繁體字版∶

詩家

臨邑詩家,項斯爲祖,張爲唐詩主客圖所謂淸奇雅正升堂項斯也。旣而,任蕃、羅虬亦以詩名。迨及兩宋,作者寖盛,二王昆弟、楊氏蟠、陳氏克、左氏譽(兼工?啟?聲?)、李氏庚、林師箴表民父子、張氏汝諧,俱有聲騷壇,而蟠葩藻流麗,爲蘇子瞻、歐陽永叔所稱。李氏及林氏父子,裒集台詩,尤有功桑梓。元之世、陳剛中孚、黃月屋庚、楊景曦壽、項可立炯、於佩遠演、達兼善普化、楊仲禮敬德、高天逸耕、陳敬初基及其兄敬德聚,聲譽藉藉,皆推詩傑。而可立二陳,並列玉山勝集。月屋嘗冠越中詩祉,兼善力戰捐軀,大義卓然,天逸奇挺拔俗,一時風靡,仲禮沈厚清曠,五律尤推獨步,剛中則天才過人,不事雕琢,蓋元詩中一大家,不獨名冠鄉郡也。明初陶中立凱,製大明樂章,殿庭之間,雍容酬倡,開一代風雅之先,同時朱白雲右,葉夷仲泰,張廷璧穀,雖長於文,詩亦典瞻有致。永宣迄景天,吟者不鮮。陳懋齋及其侄恭湣,尤稱魁選。成宏間,空同李氏,盛剏復古,邑內詩家,漸趨七子,惟蔡霞山鶴田父子,確守矩( 上薙下又)。不轉移於風氣,正嘉以還,人文鼎盛。幾乎戶誦家絃,大概陳龍山子直以清快勝。蔡中父宗堯以古雅勝。王太初士性以雄拔,勝陳古臺公綸以淹博勝。陳忠節函煇以高逸勝,陳六吉臣謙以穩健勝。此外項氏、金氏、秦氏、王氏、侯氏、馮氏、戴氏、何氏諸家,亦不乏人。而張鐵崖鈇劉承甫恩至,起家韜鈐,均能信口成誦,尤爲吟壇之佳語焉。淸順康閒,馬明巖謙、馮醒園喆、品董三一嗣、純以變徵之音,寫憂時之意,詩格人品,貿乎尙已,下此若葉修蔔臣遇。馬地候鎭、洪鼎臣鐘、陳琪園璜、何石湖紘度、馮蒿庵甦、洪虞隣若臯、潘玉虎震雷、陳霞西大捷、何若漣誌淸、張晤蕉人綱、張玉壺天佐、張延博秉、甄窮達雖異。(玉虎以下六人均為郭守所噬?謫戍遼陽)所作皆可傳。雍正、乾降之際,沈光邦、候嘉繙、葉豐、周廷弼、張廷俊、秦錫淳、洪秤、馮賡雪,並號能詩。沈之詩精湛,候之詩豪蕩,葉之詩纖麗,周之詩淹博,張之詩舊逸,秦之詩精鍊,洪之詩修潔,馮之詩秀挺,而才皆不及候。嘉慶時,黃潤川沈郁雄奇,朱征?園悲壯穩健,宋確山綺麗風流,蔣禮山孤高雋逸,堪推大家。外此三洪(坤煊、震煊、頤煊)、二彭(頊*)可誦亦多。若鄭家蘭、葉舟、鄭玠、盧克三,雖有秀句,其規模風骨總未免纖弱矣。自此以降,汪度、陳春暉、金安、王又維、尹聖任、李宣陽、李旭陽、金掞之、董煒、朱秉中、洪瞻陛、蔡池、傳濂、周昶、沈元朗、葉英元、王洪瞻,台以詩名於道鹹。陳一鶴、張綺、翟飛、慮敏政、畢芮、李肇桂、陳載沅、倪翰仙、黃瑞、馬彥森、江培、王克恭、項炳珩、葛詠裳、沈維哲、朱軿,以詩名於同光。然汪、馬、葛、沈根柢經史,尹、陳、項、朱貫通子籍,陳、黃精金石,董、王克諳名物,翟江負韜略,皆非僅以詩稱也。總之,淸奇雅正,淵源則一,所以不同者,不過才力之有淺深大小耳。學者勉之。

原文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