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ARThing關註|從上海到紐約,時代轉變引發畫廊模式變革

2024-06-29國風

藝術空間的搬遷和城市更新的互動,在上海西岸表現得尤為顯著。這個曾經雲集眾多藝術機構,被視為藝術生態新樣板的地方,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

隨著城市規劃的功能性加速更新,原有的「西岸文化藝術示範區」在高新科技產業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發展需求前已不再是宣傳點,高密度的藝術空間布局不復持續的可能,一大批藝術空間選擇以最後的展覽和文化計畫與這裏告別。

西岸數位谷實景

上海西岸產業布局圖,圖自:westbund.com

上海西岸官方網站公布的產業布局圖揭示了以藝術傳媒、人工智慧、金融科技、體育文娛、健康醫療等為主導的「西岸傳媒港」「西岸數位谷」「西岸金融城」「西岸熱力秀場」「西岸生命藍灣」「西岸數智中心」六大產業集群,旨在打造一個多維度融合的產業生態系。"一港一谷一城"「一場一灣一心」的結構設計策略,將這些產業集群透過數位經濟、生命健康、文化創意和現代金融的相互支持,形成產業鏈條。這一規劃的實施,旨在加速上海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同時凸顯其卓越的水岸特色。

這一現象不是特例,北京798,還是倫敦東區、紐約soho等大型藝術區都有過類似的發展歷程,都是首先用極優惠的條件將藝術家和機構吸引到新建區塊,然後改為對城市有更大利益的商業用途。至此,距西岸作為藝術地標崛起正好十年。

而這次不同的是,經過這次大規模拆撤之後,有的藝術空間搬家到別處,而有的空間則選擇按下暫停鍵。

香格納畫廊告別展【蘇暢:讓時間穿過】展覽現場,2024,圖自:香格納畫廊

2024年6月15日,隨著喬空間頂篷被拆除,陽光直射在張恩利老師當年現場創作的空間繪畫上,這件存在了8年的作品,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如此情景下被呈現。圖自:喬空間,攝影:楊福東

2024 年 6 月 15 日為池社在上海西岸的最後時間,藝術家張培力以這一時間為材料呈現其最新作品——「最後期限」。作品將於 6 月 12 日啟動拖拽模式,6 月 15 日下午四點啟動碰撞模式,至六點結束後拆除,展覽僅短暫地持續四天。

AIKE畫廊,「本來無一」展覽現場,2024,圖自:AIKE畫廊

由於西岸藝術示範區規劃調整,AIKE畫廊提前於2024年6月7日結束展覽。

「王寧德:大洪水」展覽現場,2024,圖自:東畫廊

水的浸沒和流動表明了這個世界不是空的,空間可以被無限地占據,而在終了之時,在所有的一切都逝去之後,世界並非毫無意義。在此意義上,它構成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自足的世界,成為宇宙間作為一個整體的演化場的隱喻。

香格納畫廊重新選擇同城的M50空間作為主空間,由知名藏家喬誌兵創辦的喬空間、薛冰創辦的池社並不那麽迫切地需要一個接續的實體空間;

而作為藝術咨詢公司的附屬空間,施金樂創立的P.art Group&P.art Lab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外,在西岸短短兩年的駐留期間,這裏以「金木水火土」為主題舉辦了多場展覽。以「土」為主題的最後告別展中,他們邀請建築師梁琛在建築頂部開啟了一個洞,讓沙子慢慢落下灌滿展廳。以此象征性地表達著變遷與重生。創始人施金樂對搬遷秉持著樂觀開放的態度:這次拆遷也是一個機會,也許預示著新空間和新故事的可能性。如今,P.art Group&P.art Lab仍以專業藝術咨詢的身份參與著其他藝術計畫的合作。

但一些以展覽為主的中小型畫廊,離開西岸後是很難找到合適的替代方案,同類的藝術群落是否還有可能重聚,亦是未知。

藝術生態的流失仿佛是城市現代化開發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我們很難去定義這是藝術生態的衰退,還是僅僅就是一種自然的城市更新過程。這種變遷不僅是地理上的轉移,更是一種文化生態的重塑。

西岸文化藝術示範區的變遷,也是全球一線城市藝術生態發展的一個縮影。如果說畫廊業的誕生源於西方百年前貴族私有空間的展示傳統,這一次次隨時代而至的轉型,則是環球同此涼熱。

近年來,歐美畫廊的關閉不算罕見。近日,紐約老牌藝術機構Mitchell-Innes & Nash畫廊也釋出了一封公開信,宣布關閉其位於切爾西區的畫廊空間,同時由展示型的畫廊模式轉向基於計畫的咨詢模式。

這家畫廊由曾任蘇富比高管的Mitchell-Innes & Nash夫婦創立於1996年,以其在藝術界的卓越地位和影響力而聞名。畫廊從上東區起步,2005年遷至切爾西區,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展示視窗。其旗下藝術家包括Jean Arp、Alberto Burri等,不僅在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各級市場上備受追捧。

如果說被迫撤離西岸藝術區的機構更多是城市更新的代價,Mitchell-Innes & Nash畫廊模式的轉型更是一個基於經濟因素的選擇。本次官宣轉型標誌著藝術市場運作方式的一次深刻變革,這不僅是對當前藝術市場數位化和全球趨勢的適應,也是對藝術機構營運模式的一次大膽創新。仿佛再進一步的明確:畫廊的核心資產從來不是實體的空間。

尤其是在疫情之後,數位化技術和交易方式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於線上展覽和虛擬體驗的接受度提高,都預示著藝術市場將開啟對靈活性和創新的急切需求。而對手握眾多藝術資產的畫廊主而言,從頭梳理自我角色的定位和業務模式,也許能將客群所需的專業能力和對一級二級市場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

藝術與城市的關系值得被重新審視,深入思考如何在此變化中尋找新的生長點,也許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進一步適應城市的發展,迎接更多的挑戰和機遇。

Mitchell-Innes & Nash畫廊轉型聲明(附:中文版)

尊敬的藝術界同仁及朋友們,

‍今天,我們正式向大家宣布,在經過近三十年的藝術家代理和展覽合作的歷史之後,Mitchell-Innes & Nash即將迎來新的篇章——從傳統的畫廊模式轉型為一個以計畫為核心的咨詢機構。未來,我們將采用全新的工作模式,與精選的一級市場藝術家及其資產進行深入合作,為個人藏家和基金會提供專業的藝術咨詢服務,並在一級市場與二級藝術市場上進行藝術代理服務。

自1996年成立以來,Mitchell-Innes & Nash 有幸地代表眾多傑出的藝術家,並在上東區和西切爾西區的展覽空間舉辦了逾200場展覽,將藝術家們的作品推廣至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之中,並積極支持了諸多美術館藝術展。我們由衷感謝那些信任我們、合作我們的藝術家們,正是他們激發了我們對藝術的無限熱情。我們期待著在下一個階段,以不同的方式繼續為藝術家們提供支持。

同時,我們也要向我們的畫廊團隊表達誠摯的感謝,是他們的共同努力讓無數展覽和藝術博覽會得以成功舉辦。我們還要感謝那些來自全球的,與我們一樣對藝術家充滿熱情的藏家和策展人。很高興在這個藝術空間裏迎接過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這令這段歷程更加意義非凡。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這個夏天為藝術家和員工提供過渡時期的支持,並在未來幾個月內分享我們在曼哈頓的新計劃和新地點。

此致

夏安

誠摯的

Lucy和David

Lucy Mitchell-Innes和David Nash夫婦。

圖自:Mitchell-Innes & Nash

綜合編譯:teamARThing

除註明外,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