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不朽的詩篇,從杜甫詩歌中,看唐王朝在安史之亂時的極限征兵動員

2024-07-04國風

不朽的詩篇,從杜甫詩歌中看唐王朝在安史之亂時的極限征兵動員。歷史註定要被銘記,不僅因為它塑造了現在,更因為它蘊藏著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生體驗。杜甫的詩就如一面透明的鏡子,展現了盛唐在安史之亂期間國力瀕臨崩潰的慘淡景象。透過他的筆墨,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年代,目睹亂世之下朝廷為了平叛不得不動員成年男子、新婚男人、老人和孩子參戰的壯烈場面。

唐朝開元盛世,那可真是個了不起的年代。杜甫詩人就活躍在這個時期,見證了國家從強盛到衰弱的劇烈變遷,所以他的詩作品中無不流露出一種刻骨銘心的憂國憂民情懷。尤其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橫行無忌,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朝廷幾乎陷入了全面的軍事失利和人力物力的渴缺困境。

別看杜甫當時只是個普通的文官,可他的眼光往往比一般人敏銳得多。從他的詩句中,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當時唐朝政府為了征兵平叛而展開的那些極端行為。比如說他寫道"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啊?""存者偷生,死者長已矣。"中男就是指那些未達成年的小夥子,而"存者偷生,死者長已矣"這句更是寫實了一種令人觸目驚心的景象:家中已經有人為國捐軀的老人家,竟然還要被征召參戰!

這可真夠那啥的,天理難容啊!不過唐廷也是萬般無奈,畢竟叛軍武力太猛了,光靠那點剩余兵力根本奈何不了。鄴城這一仗打得稀裏嘩啦,全軍覆沒,唐朝萬余精銳之師盡數輸掉,戰馬僅存三千匹,各種輜重武器更是所剩無幾。可謂是元氣大傷,好不容易在洛陽苦苦湊集的人馬物資就這樣子打了水漂。這下可把皇帝嚇壞了,他怎麽能坐視叛軍漸漸蠶食了整個中原大地呢?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湊足人手重新反撲,哪怕是臨時征召那些未成年和老年的非現役人群也在所不惜。

按理說,朝廷是有一整套完整的征兵制度的,規定了各種家庭條件下誰該服役誰不該服役。可是在安史之亂這種極端環境下,統統也扔到九霄雲外去了。杜甫的詩作裏就透露出了這種制度性征兵的全面瓦解。大意是說,連獨子家庭、孤寡老人家裏的男丁都得被征召,根本無視之前那些明文規定。簡直是人仰馬翻的瘋狂做法!

氣氛有多緊張?連杜甫這位詩人本身也差點兒被卷入這場狂風驟雨般的大軍征集中。好在他曾經做過低階文官,最後勉強幸免於難。不過受此刺激,這位詩仙頓時激情泉湧,一口氣便吟詠出了那篇名篇【石壕吏】:"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描寫了朝廷連城池的防禦工事都挖不深,馬夫牧工的負擔也很輕了,只為集中人力征集壯丁,以復仇雪恨。想當年麽,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內心該有多憂國啊!

好在唐代人口基數大,當年全國總人口在七八千萬上下,僅中原地區就有五六千萬。即便因為戰亂流離失所的數量驚人,朝廷賬面上也還有將近八百萬的男丁可以征調。要知道,按照唐代不實行計劃生育的生育習俗,每個家庭都是紅旗不倒彩燈不熄的,所以青壯年人口占比相當高。再加上臨時調低征兵年齡線,平叛大軍的人力有了一定基礎。

唐朝把征兵工作主要集中在當時尚在控制之下的關內、隴右、山南等幾個重點區域,號召青春年華的小夥子們踴躍參軍。同時河北、河南等地方由於長期淪為前線,百姓流離失所,所以並未大規模征召。而南方作為唐朝的經濟命脈,則主要承擔了大量的財賦調撥,給前線輸送糧草軍需品。唐王朝的平叛大業,總算是依靠著這種南北呼應、遼闊腹地的作戰格局,才得以在大起大落中漸見起色。

所謂民族興衰,盛世不常。唐朝也不例外。從杜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時期唐王朝曾一度瀕臨解體的危險境地。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朝廷不得不拉上所有一切可以征召的男丁參加這場平叛運動,從年輕人到中老年人無一幸免,就連那些家中已有陣亡者的老人家也被卷入這場浩劫之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狀隨處可見,正如杜甫所歌詠的"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幸虧唐初期人口基數雄厚,朝廷最終還是透過這種極端方式湊足了平叛所需的人馬,否則恐怕就真的要家門洞開了。安史之亂給唐王朝上了一課,從此朝野上下反思武備城防、儲蓄國力的重要性,才有了後世"富國強兵"的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