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難以置信!他身為齊白石學生,暮年卻被學生暴打,最後被嚇死!

2024-08-25國風

1989年12月5日,時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的李可染正與兩位同事交談甚歡。

談話間,不知觸及了何許話題,李可染的面色驟變,蒼白如紙。他猛地一側頭,身體開始劇烈顫抖,連假牙都不慎脫落,隨後整個人無力地倒在了沙發上,不久便失去了生命的氣息。

事後,經診斷,李可染因心臟病突發而離世,享年82歲。

面對死神的悄然降臨,或許在李可染的心中,有著一份難以言喻的釋然。畢竟,歷經風雨飄搖的一生後,他終於得以解脫,邁向了永恒的寧靜。

「1」

李可染誕生於貧寒之家,身為次子,父母寄予厚望,特賜名李永順,祈願無依無靠的他能人生順遂,一帆風順。

如今回望,這名字卻似命運之謔,名為永順者,實則一生波折,難覓坦途。

自幼,李可染便展現出非凡的繪畫才情。餐桌之上,他以筷為筆,隨性揮灑;臥榻之間,亦不忘以席為紙,創作「新畫」。即便孩童時期不慎打碎器物,他亦能化廢為寶,以碎瓷片勾勒人物,令大人們贊嘆不已。

入學後,李可染更是深得美術老師青睞,贊其「孺子可教,素質可染」,遂賜新名——李可染。此名不負眾望,1929年,他成功考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學院深造,並受教於林風眠大師。

然而,求學之路並非坦途。生活自理,食宿皆需自行解決,李可染未能如其他同學般入住近校的大寺院,而是與友人張眺等共租於偏遠尼姑庵的簡陋小屋。夜風呼嘯,小樓搖搖欲墜,走道無欄,眾人戲稱「危樓」,然其低廉租金,每人僅需一元,實為無奈之選。

物質雖貧,精神卻異常富足,甚至在此間悄然綻放愛情之花。李可染不僅畫技超群,二胡亦拉得一手好曲,因此吸引了財政部報社編輯蘇少卿的註意,更重要的是,他成為了蘇少卿女兒蘇娥的傾慕物件。蘇娥身姿曼妙,才情出眾,中西繪畫皆有所成,又擅京劇,與李可染誌趣相投。

面對心儀之人,李可染雖家境貧寒,卻自信滿滿,勇敢表達心意。初見蘇娥,他便直言心中喜悅,得知蘇娥亦有意於他,蘇少卿初時雖不悅,但在林風眠的調解下,終是默許了這段姻緣。

1931年,二人喜結連理,成就了一段佳話。婚後,他們居於徐州簡陋平房,生活條件雖不及蘇家,但蘇娥甘之如飴,與夫共渡難關。閑暇時,李可染拉二胡,蘇娥唱京劇,二人琴瑟和鳴,羨煞旁人。

然而,幸福時光總是短暫,美好易逝,令人唏噓不已。

「2」

抗戰烽火起,李可染毅然西行,奔赴武漢、重慶等地,積極投身於救亡圖存的洪流之中。彼時,蘇娥正懷有第三胎,行動不便,無奈之下,李可染只得將她送至父母身邊照料,未曾想,這一別竟成永訣。

三胎呱呱墜地,卻未能給這個家庭帶來喜悅,蘇娥突患猩紅熱,病情急轉直下,最終撒手人寰,連初生的嬰兒都未能抱一抱。而遠在重慶的李可染,正沈浸在戰爭結束後與妻兒團聚的美夢中,對這一切渾然不知。

次年,噩耗傳來,李可染如遭雷擊,悲痛欲絕,淚水難以自禁,更因此落下了失眠的頑疾,余生再未得一夜安眠。這失眠,不僅僅是失去愛妻之痛,更是後續一連串不幸的累積,如同暗夜中的火種,逐漸燎原。

蘇娥的離世,對李可染而言,無異於內心世界的另一場戰爭,無聲卻慘烈。他強忍悲痛,維持著表面的平靜,繼續生活與工作。在頻繁的轟炸聲中,他一度放棄躲避,任由命運擺布,內心的恐懼與無助卻如潮水般洶湧。

1941年,李可染選擇離開喧囂,隱居農戶家中,尋求心靈的片刻寧靜。直至國立藝專校長陳之佛的盛情邀請,他才重新出山,擔任中國畫講師,開啟了新的篇章。

隨著國立藝專講師的身份,李可染的名聲日隆。在重慶的首場個人畫展上,他意外地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買家——徐悲鴻先生。徐先生對李可染的作品青睞有加,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畫作交換,這份認可與提攜,讓李可染深感溫暖與鼓舞。

「我的作品尚顯稚嫩,怎敢與徐先生這樣的前輩大師相提並論。」李可染謙遜地推辭,卻難掩心中的激動與感激。徐悲鴻的出現,不僅為李可染的藝術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更讓他深刻體會到了藝術界前輩之間的溫情與傳承。

從此,李可染的生活逐漸回暖,與徐悲鴻的相遇,成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也為他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3」

1946年,隨著戰火的漸漸平息,李可染的案頭悄然出現了兩份聘書,如同春風送暖,一份來自他魂牽夢繞的母校——杭州國立藝專,那是林風眠先生誠摯的邀請;另一份,則跨越千山萬水,自北平國立藝專翩然而至,攜帶著徐悲鴻先生深邃的目光與期望。

在無數個不眠之夜中,李可染反復權衡,內心的天平最終傾向了北平。這並非偶然,而是徐悲鴻先生巧妙布下的一枚棋子,他以一個畫家的敏銳與智慧,許下了一個令李可染無法抗拒的承諾——引薦他拜入齊白石與黃賓虹兩位國畫巨匠的門下。這二人,正是李可染心中仰望已久的高峰,是他藝術之路上夢寐以求的燈塔。

於是,在徐悲鴻的精心安排下,李可染踏上了前往北平的路途,正式成為齊白石與黃賓虹的弟子。在兩位大師面前,他謙卑如塵,十年如一日地鋪紙磨墨,用汗水與虔誠鋪就了一條通往藝術巔峰的道路。在他的筆下,國畫之韻愈發深邃,技藝之樹愈發枝繁葉茂。

1949年,新中國如旭日東升,照耀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北平國立藝專也隨之迎來了新生,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李可染,這位在藝術海洋中遨遊多年的探索者,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這所藝術殿堂的首批教授,肩負起培育新生代藝術力量的重任。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變數。1957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席卷而來,李可染的名字也被卷入其中,他的畫作被冠以「小資小調」之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更為嚴峻的是,他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國畫創作,轉而教授水彩畫。這一變故,對於任何一位藝術家而言,無疑是沈重的打擊。

但李可染,這位歷經風雨洗禮的畫家,卻以一種超乎常人的淡然與堅韌,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他沒有選擇激烈的反抗,而是以一種近乎逆來順受的態度,默默承受著一切。在他的心中,或許正孕育著另一場藝術的變革與重生。

面對命運的刁難,李可染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與適應力。無論命運丟給他何種考驗,他都一一接下,毫無怨言。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他毅然決然地改變了自己的畫風,那些曾經令他引以為傲的筆觸與色彩,似乎一夜之間便被塵封於過往。他積極地撰寫論文,字裏行間透露出與過去那個「不堪的自己」徹底告別的決心,展現出一位藝術家在逆境中尋求突破與重生的勇氣。

然而,命運的殘酷並未因此停歇。回想起讀書時那位最親密無間的朋友張眺,早已在世事無常中慘然離世,李可染的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悲涼。似乎,在這個世界上,他已經沒有了退路,只能孤身一人面對這無盡的風暴。

他嘗試著以文字為媒介,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清白,但在這個紛擾復雜的時代,這些努力似乎都顯得那麽蒼白無力。風暴依舊無情地席卷而來,李可染終究未能幸免。

第三次大型打擊如同晴天霹靂,幾乎讓李可染崩潰。他被抄家,被剝奪了創作的權利,甚至被關進了那個象征著屈辱與絕望的牛棚。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本應享受天倫之樂,卻還要承受如此非人的待遇。因為值班分時配饅頭的微小紛爭,他竟被看守的學生辱罵、拳打腳踢,這一幕幕,讓人心寒不已。

但即便是在這樣的絕境之中,李可染也未曾放棄過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他的心中,始終燃燒著一團不滅的火焰,那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藝術真諦的執著。或許,正是這份堅韌與執著,讓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夠堅守自我,等待著重生的那一天。

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歲月裏,李可染先生以他獨有的方式,展現出了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即便身處「牛棚」,被剝奪了自由與尊嚴,他依然竭盡所能地幫助著身邊的人。美術系學生萬青力的回憶,為我們勾勒出了這樣一位慈祥而堅韌的長者形象。

年過六旬的李可染先生,身材高大,卻動作遲緩,持重寡言。在最初的十幾天裏,他幾乎未曾開口,只是偶爾向萬青力投以寬厚慈祥的微笑,這微笑如同冬日裏的一縷陽光,溫暖而珍貴。

在那個禁止言語、充滿壓抑的環境中,他們每天重復著枯燥乏味的勞動與自我批判。寫認罪交代,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但李可染先生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練字,來對抗這份痛苦。他寫字極慢,每一筆都仿佛承載著千斤重量,但正是這份堅持與執著,讓他在逆境中找到了心靈的寄托。

當萬青力因無法忍受而偷偷在紙上畫棋自娛時,李可染先生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察覺到了危險。他不動聲色地用左胳膊壓住了棋盤,為萬青力化解了一場可能的災難。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他的機智與勇敢,更體現了他對年輕後輩的關愛與保護。

然而,被平反後的李可染先生,卻似乎並未能完全走出那段陰影。他常常做噩夢,夢中總是重復著爬山又摔落的場景,這象征著他內心深處對於過去那段經歷的恐懼與不安。陽光下的他,雖然獲得了新生,但陰影依然如影隨形,讓他變得謹言慎行,不再像過去那樣自信與開朗。

但正是這樣的李可染先生,更加讓人敬佩與感慨。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遭遇何種困境與磨難,只要保持內心的善良與堅韌,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之路。

1989年的那一天,李可染先生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帶著一生的風雨與坎坷,也帶著那些深深刻印在他心頭的驚嚇與噩夢。隨著他的離去,那些沈重的記憶仿佛也隨之消散,一切終於歸於了平靜。

在那個沒有痛苦、沒有恐懼的世界裏,李可染先生終於迎來了他渴望已久的「新生」。他不再受限於身體的束縛,不再需要面對那些無端的指責與迫害,他可以自由地揮灑他的畫筆,用色彩和線條來表達他內心最真摯的情感。

在另一個世界裏,李可染先生的藝術才華將得到無限的釋放與昇華。他的畫作將不再只是供人觀賞的藝術品,而是成為連線兩個世界、傳遞美好與希望的橋梁。他的每一筆、每一劃都將化作璀璨的光芒,照亮那些仍在黑暗中掙紮的人們的心靈。

對於李可染先生來說,這或許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他終於可以放下所有的包袱與負擔,以最純粹的姿態去追尋藝術的真諦。他的離去雖然讓我們感到無盡的惋惜與悲痛,但我們也應為他感到欣慰與祝福。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與安寧,在另一個世界裏繼續著他未竟的藝術之旅。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