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我從一線來

2024-03-11國風

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長

王 璞

我是一名來自高校的教師、科研工作者,主要從事高功率超快雷射技術、中紅外光纖雷射技術以及特種光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沈甸甸的。如何提高履職能力?在我看來,這與從事科研工作有相似之處,都需要深入研究、找準問題,並努力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

我身邊有不少博士後科研人員,這些年輕人具有蓬勃的創新活力和巨大的科研潛力。如何健全完善博士後流動機制,充分發揮他們在科技創新團隊中的作用?我與博士後進行交流座談,了解他們參與科研計畫、薪資待遇、進出站手續等情況,還與來自其他高校的全國政協委員共同探討。

「希望參與更多重要科研計畫,提升研究水平與創新能力」「建議建立交流平台,促進博士後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我在筆記本上,記錄下博士後們的心聲。今年,我撰寫了關於促進高校科技創新隊伍年輕化、完善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提案,建議加大對博士後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博士後工作成果評價體系,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同時,建議最佳化博士後進出站手續、規範流動程式,鼓勵博士後在不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流動,促進經驗交流。

這些年來,我一直十分關註青年科技人才。我送出的關於健全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引育並舉培養高校青年教師人才隊伍、加強科研助理隊伍建設等提案,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關註和回應。博士後、青年教師、科研助理等大多年紀較輕,處於事業起步階段,但也是高校科研創新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未來科研創新的主力軍。我希望多為他們發聲,助力更多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年輕科技人才取得更大發展。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本報記者吳丹、吳月整理)

傳承國家文化記憶

林 藍

過去一年,我在教學、創作、管理中,與各年齡段的藝術從業者及學子們交流,了解到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我還專門帶隊進行了20多次調研,深入了解廣東21個地級市美術館發展情況,拜訪了許多老藝術家。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如何為老中青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個好的創作環境、平台和機制,如何將老藝術家的作品留下來、傳播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在東、南、西、北、中等區域布點成立八大美院。至今,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藝術家們,已經步入90歲、80歲、70歲左右的高齡,他們當中產生了不少文藝大家、美術大家。

在我看來,他們不光是中國文化發展行程的見證者,其自身的藝術歷程更是中國文化發展行程的重要組成部份,如何研究好、挖掘整理好、保護歸檔好,同時傳播利用好他們的鮮活故事和文脈精神,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這次,我帶來了【關於建設「國家藝術大家檔案」數位化平台的建議】,希望能夠以口述影像實錄的方式,盡早盡快搶救式地留存藝術大家們的影像資料,全面保存和展示文藝戰線的時代風貌、藝術家風采,為藝術發展、人才培養、精品創作等提供重要的啟迪示範。

過去,我們的藝術家檔案主要以文本、圖冊等形式存在,但在當下,可以進行數位化轉型,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提高研究效率,傳承國家文化記憶。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本報記者羅艾樺、姜曉丹整理)

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

董宏濤

我是一名一線產業工人,多年來紮根鐵路事業,參與檢修了超過12萬組動車組,帶領班組成員處理疑難故障和典型隱患問題300余項。保安全、保暢通,是我們鐵路人永恒的使命。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後,我也始終將關註點放在「傳統產業工人的轉型升級」上,把來自廠房車間工人的心聲帶到人民大會堂。

在工作實踐和幫帶培養技能人才的過程中,我發現一線產業工人普遍存在實踐經驗豐富但基礎理論知識薄弱的問題。去年全國兩會,我送出了【關於建立產業工人終身培訓學習制度的建議】並收到了全國總工會的答復。

完成傳統產業工人的轉型升級,不僅要建立產業工人學習培養制度,還要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調動廣大產業工人立足本職、學技練功的積極性。履職這一年,我以鐵路行業作為出發點,調研了3000多名一線鐵路人,走訪了5所職業院校,了解產業工人的急難愁盼。

調研中,我發現,雖然目前中國有很多地方開展了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工作,還有多個行業開展了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等工作,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企業眾多、情況各異,有些企業落實「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積極性不高,還需要采取進一步措施推動政策的落實落地。

今年全國兩會,我帶來了一份關於透過建立督導機制讓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加速落地的建議。

我來自一線,我為一線發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知識型、技術型的新時代產業工人,希望加速推進「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落實落地,讓技術工人更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