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龍江萬裏戍樓空,何人復我大江東?外東北民族的變遷與抗爭

2024-03-22國風

"龍江萬裏戍樓空,斑點離離塞草紅。六十四屯遺跡在,何人復我大江東?"這首【龍江吟】是清朝詩人 邊瑾 在黑龍江畔發出的慨嘆。外東北,這一片曾孕育多元東北亞民族的土地,見證了渤海、遼、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更叠,記錄了這些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編織的歷史長卷。他們不僅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還在中華歷史的開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創造了悠久而壯闊的篇章。本文我將回溯外東北民族的歷史變遷,和大家一起感受他們鬥爭與抗爭的不屈精神。

古代遷移

在歷史上,這片土地先後為夫余、室韋、黑水靺鞨、女真等部族與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政權的統治,生活著多個東北亞土著民族,包括但不限於滿族、赫哲族、鄂溫克族、達斡爾、鄂倫春、蒙古族等,這些民族通常以狩獵和漁獵為生,他們的生活密切依賴於自然環境。

滿族:滿族是外東北最著名的民族之一,在古代時期被稱為女真族。女真人最初居住在今天中國東北的黑龍江、吉林一帶,是一支典型的森林和漁獵民族。他們的社會結構以部落為單位,生活依賴於打獵和漁撈,同時也進行一定的農耕和畜牧。滿族先後兩次入住中原,本文不做詳細闡述。

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流域,以及庫頁島(清末被俄國全部驅趕回大陸),以漁獵為生,以魚為主要食物來源。赫哲族人工制作的魚皮制品聞名於世,他們將捕獲的魚皮加工成衣物和日用品,凸顯了其特殊的生活智慧。赫哲族的宗教信仰結合了薩滿教和自然崇拜,薩滿在民族中扮演著治病、祈福和傳遞神的意旨等重要角色。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蒙古也有少量分布,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於馴鹿。馴鹿不僅是鄂溫克人的重要交通工具,還是提供食物、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來源。鄂溫克族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都圍繞馴鹿展開。同樣的,薩滿教在鄂溫克族的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薩滿是社群中的精神領袖和醫療治療者。鄂溫克族是外東北地區最重要的土著民族,鄂溫克是該民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為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在清初被統稱為索倫部,在後文中我也會講述索倫在清朝時期的征戰和西遷,以及這三族對俄國入侵的抗爭。

鄂溫克族

赫哲族

鄂溫克族分布

清朝時期

隨著清朝的興起和統一戰爭的擴張,特別是經過女真族的統一和演變為滿族後,外東北地區成為了清朝的勢力範圍,這一時期,民族遷移開始受到政策和戰爭的影響。

帝國的刀峰——索倫

所謂索倫部,包括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族。索倫是滿語,意為「獵手」、「先鋒」。索倫部落的經濟、文化、生產、生活方式都比較落後,但由於他們常年在寒冷的森林裏捕魚、狩獵,因此他們的箭術和忍耐力都很強。清朝在入關之前,一直在有意地對滿洲八旗進行增補。索倫部落和滿洲人一樣,性格淳樸,驍勇善戰,是清朝統治者最喜歡的兵種,所以清朝除了吸收蒙古人組建八旗蒙古,吸收遼東漢人為八旗漢軍外,同時還把索倫兵也編入了八旗,索倫也由此成為帝國的刀鋒,刀鋒所向,摧枯拉朽。

索倫是清廷的殺手鐧和大軍前鋒,其參與了清朝大大小小的許多場戰爭,比如百年清準戰爭、中俄雅各薩之戰、清緬戰爭、遠征廓爾喀(尼泊爾之戰)、平定大小金川叛亂、白蓮叛亂等等,經常是跨越數千甚至萬裏,到萬裏之遙作戰。如清準戰爭中的額爾德尼召之戰,在和通泊之戰大敗的背景下,兩千名索倫兵作為大軍前鋒,化作尖刀,打破戰場僵局,大破準噶爾汗國騎兵;在遠征廓爾喀之戰中,乾隆帝集結大軍待命,堅持要等遠道而來的一千索倫精兵到齊才下令開戰,索倫兵歷經數月跋涉抵達戰場,未及休整便奮勇投戰,初戰便大獲全勝。他們後續更是跨越喜馬拉雅山,直逼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屢次擊敗尼泊爾軍隊。

索倫騎兵簡畫

海蘭察,索倫部,乾隆中後期名將,官至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 ,爵封一等超勇公。在乾隆朝平定準噶爾之戰中應征入伍,後參與清緬之戰,指揮第二次金川之戰、平定台灣、平定廓爾喀等戰,武功卓絕。

海蘭察

外東北早期抗俄

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隨著俄國沙皇政府開啟了向東擴張的征程,俄國哥薩克人及探險家逐漸向西伯利亞地區進發,開始了對該地區的探索和征服。這一過程並不平靜,俄國的擴張遭到了東北亞各民族的抵抗和鬥爭。

當俄國的擴張觸及到今天中國東北地區,這裏的民族如鄂溫克族、赫哲族等也與俄國人發生了接觸和沖突,他們努力保衛自己的狩獵地和生活方式,抵制俄國人的進一步入侵。1652年(順治九年)俄國人東入黑龍江,「駐防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紮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鬥。1657年沙俄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各薩城與尼布楚城。之後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沖突。1685年康熙帝於平定三藩之亂後派將軍彭春於5月22日從璦琿起兵5,000人,5月25日攻入雅各薩,雅各薩督軍托爾布津在受降儀式上發誓不再返回雅各薩,在清軍撤軍後背棄誓言卷土重來,1686年清軍再攻雅各薩並圍城10個月,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尼布楚條約】正式簽字,中俄雙方達成和議,俄軍撤出雅各薩,拆毀雅各薩城。

雅各薩之戰

屯戍新疆

清廷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後,為鞏固剛剛收復的新疆,在伊犁設「伊犁將軍」,並在天山北部地區設定駐防八旗,先後設立察哈爾營、索倫營、厄魯特營、錫伯營、惠遠城滿營、惠寧城滿營、烏魯木齊滿營、貝瑞坤滿營、古城滿營、吐魯番滿營,建立起完備的防務體系。

1764年,清廷從盛京各處,調遣年富力強的錫伯士兵1000名,防禦、驍騎校20名,連同眷屬3275名,歷經一年多的長途跋涉,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抵達伊犁綏定一帶,此為錫伯西遷由來。

乾隆二十八年年初在籌劃伊犁駐兵事宜時,清統治者必然會想到英勇善戰的索倫兵丁,所以「令黑龍江將軍、察哈爾都統等,從索倫、察哈爾丁內選其情願攜眷遷往伊犁者,索倫一千名,察哈爾一千名,均作為披甲,照先前移駐察哈爾、厄魯特之例,將內地應得錢糧及出差應得鹽菜銀均支給,連同涼州、莊浪三千二百名滿洲、蒙古兵,共計兵丁五千二百名,俱攜眷移駐伊犁」。這就是常駐伊犁的索倫營由來。

錫伯族西遷圖

西遷石刻圖

靖遠寺

錫伯族佟麗婭

新疆戍邊的民族,在維護地區穩定、打擊反叛勢力、抵抗俄國侵略以及平定阿古柏叛亂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自清朝在新疆建節以來,經歷過諸如嘉慶年間「張格爾之亂」、道光年「七和卓之亂」、鹹豐年「倭裏罕之亂」,索倫營都是首當其沖,不避血刃,並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左宗棠平定陜甘回亂、平定阿古柏之亂過程中,在抗擊俄國對西北領土的侵略中,新疆戍邊各族付出了巨大犧牲,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新疆版圖。這段歷史要是展開來講的話,又是一段波瀾壯闊的史詩。

清末割讓俄國

在清朝末期,中俄簽訂了【璦琿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導致外東北近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被割讓給俄國。盡管這些條約允許了大清國民在割讓地區的居住和部份地區的管轄(如江東六十四屯),俄國的侵略行為和殘暴政策卻對當地居民構成了嚴重威脅,沙俄在領土擴充套件過程中,執行的是移文滅種的鐵血政策,居住其中的中國民眾對沙俄來講如鯁在喉,這為1900年庚子國難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沙俄對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侵占,引發了當地各族人民的堅決反抗。以黑龍江江左江右為代表,當地居民組織起民團,抵抗外敵,據悉,參與團練的達3900余人。1868年,在青島(位於海參崴東南的小島)爆發的淘金工人起義成為對抗俄侵的標誌性事件,起義軍在烏蘇裏江地區轉戰,一度壯大至三千多人。但由於缺乏清政府的有效支持和軍民的協調,這一愛國努力未能改變大局。

列寧的控訴

隨著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的開建,對勞動力的需求激增,吸引了眾多中國勞工前往遠東謀生和定居。1897年進行的俄國人口普查中,記錄的華人數量大約為5.7萬人,但這一數位並未準確反映頻繁流動的打工人口,實際的華人數量遠超這一統計,估計有20萬之多。

1900年,沙俄借義和團運動之機發動了針對外東北華人社群的種族清洗,其中海蘭泡大屠殺(俄軍殺害當地中國居民6000余人)和江東六十四屯大屠殺(俄軍殺害中國居民7000千余人)尤為血腥,造成無數華人居民的死亡。此外,海參崴、庫頁島、伯力等地的華人社群也遭遇了類似的暴行。這場災難導致外東北的華人社群幾乎被完全摧毀,估計至少20萬同胞罹難。接著,俄軍繼續深入東北內陸,短短三個月內占領了東三省的主要城市和戰略要地,殺害了超過6萬名清軍士兵,並對平民犯下了無數暴行。

1934年至1938年,蘇聯在史達林的命令下發動了大清洗,這場政治迫害不僅波及了蘇聯自身民眾,外東北的中國人群也未能幸免。據估計,當時外東北的華人人數約在30萬左右,蘇聯大清洗後,這一數位再次驟減,華人社群再次遭受嚴重破壞。

江東六十四屯

六十四屯大屠殺

海蘭泡大屠殺

當代態勢

中俄都是逢十舉行人口普查,所以這個數據可信度比較高。根據2010年俄羅斯人口普查數據,外東北共計有4789886人,城市居民3655515人,農村居民1134371人,城市化率76.32%。城市男女比例約為88.46,農村男女比例約為101.27,總男女比例約為91.36。

根據2010年中國六普的公開數據,黑龍江省共計有38313991人(別數了,比俄羅斯多一位),城市居民21323715人。農村居民16990276人,城市化率55.66%。城市男女比例約為101.89,農村男女比例約為104.07,總男女比例約為102.85。

值得一提的是,外東北和黑龍江的人口都在衰減,從2010年到2016年,黑龍江損失了約1%的人口,外東北損失了約2.4%的人口,由此看來,我們還是可以氣定神閑的。

而外東北的民族構成呢?目前,外東北的主體居民為俄羅斯人,以及其他遷來的東歐民族,可以說,俄國已經徹底改變了外東北的民族構成。2010年,人口靠前的民族分別是:

俄羅斯 4204845 烏克蘭 110399 北韓 53940

韃靼 27641 白羅斯 18607 烏茲別克 14981

亞美尼亞 14366 亞塞拜然 12161 那乃(赫哲) 11660

中華 7587 莫爾德瓦 4124 鄂溫克 5984 德意誌 5668

外東北人口分布(俄羅斯占絕大多數)

俄羅斯在遠東的戰略中對中國抱有需要與防備的矛盾心理,這種情緒體現了國際關系中常見的現實政治動態。

一方面是戰略合作的需求:俄羅斯在遠東地區面臨巨大的經濟開發和安全挑戰。中國作為俄羅斯的近鄰和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具有重要的市場潛力和資本資源,對俄羅斯開發遠東地區至關重要。因此,俄羅斯需要中國的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

一方面是地緣政治的警惕:與合作需求同時存在的是對中國崛起的戰略防備。俄羅斯擔憂中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增強可能對其自身的地緣政治利益構成挑戰。由於歷史上領土爭議及文化差異,俄羅斯對於在其東部邊疆地區維持足夠的影響力和控制權保持警覺。

結語

"龍江萬裏戍樓空,斑點離離塞草紅。六十四屯遺跡在,何人復我大江東?"這首龍江吟不只是對歷史傷痕的訴說,它也傳遞著不屈與希望。現如今龍江的戍樓雖空,但它們的故事仍在人們的記憶中流傳。從每一段民族遷徙的足跡,到每一次文化交融的火花,這些是我們共同的歷史遺產。當我們回望歷史,我們不僅看到了失落與割裂,更看到了堅韌與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而這股力量也將激勵我們繼續前行,將為正義和真理洗雪,昭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