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巳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宰相,輔佐了李煜的祖父和父親,因為年事已高,沒來得及輔佐李煜,但做過他的文學啟蒙,所以二人文風相近。
但馮延巳不像李煜早期那樣熱衷描寫宮廷情愛,他更喜歡懷念過去,字裏行間藏著對大唐的思慕,同時他也特別珍惜當下,希望此刻的繁榮能夠長長久久。
他在【長命女·春日宴】中寫道: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盡管有這般美好的祝願,馮延巳卻知道繁華終會落幕,像大唐一樣「奔流到海不復回」。於是,他的詞中總是有著淡淡的愁緒,不是那麽濃烈,恰如一杯清酒,令人回味悠長。
【1】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裏無尋處。
——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雲何處去】
這似乎是一個女子對情人的期盼,實則是馮延巳對往昔不再來的遺憾。春天倏忽間就要結束了,要去哪裏尋找心靈的歸屬呢?
「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想和燕子熟識,因為白居易贊美過它們:「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劉禹錫關註過它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可是燕子們似乎並不認識馮延巳,唐朝詩人眼中的燕子和他遇到的不是同一只!這驚醒了馮延巳,一絲愁緒四散開來,像那柳絮悠悠蕩蕩,原來,大唐的繁華連夢裏也尋不著了。
【2】
晴雪小園春未到,池邊梅自早。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風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卻老。相逢莫厭醉金杯,別離多,歡會少。
——馮延巳【醉花間·晴雪小園春未到】
賈島說:「倚杖望晴雪,溪雲幾萬重。」馮延巳也喜愛雪景,特別是此時,梅展疏影、池映深雪、鵲築新巢、月掩寒草,馮延巳不由得贊美了一番。
然而,他很快陷入沈思。南唐的首都在金陵,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時留下了無限感慨:「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吳國和東晉都以金陵為都城,南唐也是。未來似乎有一種註定,那就是南唐宮廷裏的花草和貴族們的衣冠,也終將會埋入幽徑,沒入丘山。
就連唐朝也在他幼小的時候覆滅,這讓馮延巳連連感嘆。既然終究要離別,不如把酒斟滿,得意之時當盡歡吧。
【3】
六曲闌幹偎碧樹,普都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一縷輕愁彌漫著。馮延巳是當朝宰相,南唐又是五代十國裏比較富庶的國度,位置優越,物產豐富,恰好邊境暫時安全,他理應活得開心灑脫。
但是,他懂得居安思危。他寫詞的時候必然會想到唐朝,想到那些璀璨如星的詩人們。他感慨時光的流逝,也悲憫自然界的變遷。
杜牧在清明節註意到行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白居易則關註大官們:「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馮延巳誰都沒關註,他沈浸在繁華的夢裏,怕好夢幻一醒,繁華就不見了。
【4】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馮延巳【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
他依然愁著,愁梅花雕落、笙歌易散;愁時光匆匆、聚散無常;愁南雁北飛、四季更叠。馮延巳應該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怕衰老、更怕分別。
「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這不是一個女子的心上人不見了,她掩面啜泣,這一定是馮延巳自己心靈的寫照,那個憑欄人說不定就是少年的他。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和李白筆下的瀟灑少年一模一樣,是鮮衣怒馬的他、豐神俊逸的他,可是終究歲月催人老,年華不復在。
【5】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
即使忙於政事忘記發愁,春天一到,馮延巳仍舊惆悵起來。因為春天有百花綻放,馮延巳望著絢爛多姿的花,和鏡中憔悴衰老的自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為什麽每年都徒添一絲新愁呢,也許,每年都比上一年老一點點吧。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王維也惆悵年華的老去,兒時的髫發很快染成了銀絲。孟浩然亦惆悵不已:「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大家都心有不甘著。馮延巳帶著滿袖清風離開了橋邊,一輪新月映在寧靜的樹林,滿是蕭瑟。
後來,清朝的王國維借用馮延巳的「不辭鏡裏朱顏瘦」,寫成「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的絕美惆悵,馮延巳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