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除了能吃苦,亞洲面孔如何占據紐約愛樂樂團一半席位

2024-08-19國風

隨著新冠大流行的結束,古典音樂演出市場回暖,亞洲頂尖音樂家成為樂迷的寵兒。王羽佳與柏林愛樂樂團前不久的上海駐演,門票被瘋搶一空,下半年她還將與安東尼奧·帕帕諾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再度來國內。郎朗繼續著全國各地的巡演日程,並釋出新專輯。最近,澳洲華裔小提琴家陳銳來滬,與英國皇家愛樂樂團聯袂獻演,也受到觀眾的熱情追捧。

國際主流大賽中,亞洲選手屢屢勝出,連指揮家這一領域都在湧現大量人才。亞洲是古典音樂的後發地區,當代亞洲音樂家特別是其中年輕有活力的當紅者們,何以受到演出市場的認可,並成為世界樂壇上的重要力量?他們如何認識自我?有怎樣的願景?

新書【古典音樂界的亞洲人】的作者日裔美籍學者吉原真裏從小學習古典音樂演奏,她從自己的亞裔身份出發,采訪了70多位亞洲(裔)音樂家,梳理古典音樂在亞洲傳播的歷史,傾聽音樂家如何理解來自西方的音樂作品,考察他們在白人主導的古典音樂世界所扮演的角色,種族、性別、階級等因素如何影響職業成就。日本的竹澤恭子、高橋利夫,中國台灣的林昭亮,美籍韓裔的大衛·金,日籍華裔的安東尼·崔·麗芬等音樂家在書中分享了感受。

8月9~11日,上海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上海大劇院聯合制作的歌劇【蝴蝶夫人】由許忠指揮,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以紀念普契尼逝世100周年和【蝴蝶夫人】首演120周年。這部歌劇見證了亞洲人在西方世界參與藝術創作的裏程碑事件。

歌唱家三浦環1884年出生於東京,在她20歲的時候,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在義大利公尺蘭斯卡拉歌劇院上演。1913年,環因嫁給醫生三浦政太郎而隨夫姓三浦,兩人婚後到德國學習。1915年,三浦環出演【蝴蝶夫人】女主角「蝴蝶夫人」巧巧桑,在倫敦引起轟動。她還在全球展開了大範圍的巡演,1932年回國後成為日本國內知名的音樂教育家。

在普契尼的歌劇情節中,巧巧桑是一個15歲、小巧柔弱的日本女孩,家道中落、父親自殺,她經人介紹與美國海軍軍官平克爾頓結婚,並生下金發碧眼的兒子。雖然丈夫離開長崎後三年未歸,巧巧桑仍十分相信愛情,並篤信自己已是「美國人」,甚至因改變信仰而遭到家族的拋棄。不幸的是,平克爾頓返回日本時,已背叛了她。平克爾頓和新娶的美國妻子帶走了孩子,巧巧桑則自殺殉情。在歌劇中,普契尼以自己的方式多處模仿日本音樂來作曲,情節和唱詞上,也討論了國族、家庭、情感、文化等問題,有鮮明的「世紀末」特質。

吉原真裏指出,雖然巧巧桑這個角色誕生於西方世界對日本女性的東方主義幻想,並被投射到身為主演的三浦環身上,但三浦環實際上是一個很不傳統的日本女人,而是當時媒體報道中典型的「新女性」。

1912年,三浦環在她編輯出版的【世界歌劇】中介紹【蝴蝶夫人】時,批評了作品中的文化和風俗,認為其中有很多歪曲,但對音樂價值持肯定態度。在演出時,她按照創作原意去表演,並滿足非日本觀眾的期望。她對服飾細節提出了調整,說服導演加入了婚禮上交杯喝清酒的動作,以向西方觀眾展示這種有異國情調的日本習俗。她還向一位日本演員的妻子學習傳統舞蹈動作,融入歌劇表演中。

三浦環在歐洲和美國多次出演了其他東方主義風格的歌劇,角色多為藝伎,她認為接受演出機會才是讓西方人最快了解東方人的途徑。她還在獨唱音樂會中演唱莫札特、舒伯特等人的古典曲目和日本傳統歌曲,以【蝴蝶夫人】中最知名的詠嘆調【美好的一天】作為結尾。盡管私生活方面的叛逆曾長期招致輿論的抨擊,但三浦環仍被認可為向世界輸出日本文化的載體。

吉原真裏在書中提出,雖然音樂家必定屬於他們所生活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但他們的人生和作品也被觀眾的需求、期待和反應影響。在深層次上,音樂家往往以挑戰外部環境的姿態來實踐音樂,三浦環的人生體現了亞洲(裔)音樂家以自己的方式擁抱音樂,打動觀眾,探求深遠意義。

後來人

在上海音樂廳,陳銳像剛完成健身訓練一樣,滿面紅光地放下琴,坐在記者們身旁。近來他的人氣空前高漲,在社群網路上,很多人追蹤著他最新的動態。

陳銳1989年生於中國台灣,4個月大就隨父母移民澳洲,小時候以業余愛好的方式學琴,13歲開始走專業道路。2004年,他被柯蒂斯音樂學院錄取,2008年獲得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頭獎,2009年獲得伊莉莎白女王大賽冠軍。

在2018年的專訪中,陳銳曾對第一財經表示「玩古典音樂的人也可以很有趣」。在社交媒體時代,他的短視訊創意收效顯著,除了幾百萬的粉絲量,據他當時坦言,一些樂團和音樂廳也會因為覺得他有趣而邀請他演出。他還到委內瑞拉體驗了「音樂救助體系」,這個旨在用音樂救助兒童的公益系統,培養出了指揮家杜達梅爾,陳銳認為參與這項公益教育服務對自己理解音樂非常有幫助。

現在陳銳把很多精力用在做音樂教育、遊戲和設計事業上,他稱自己已經降低了每年的音樂會數量,不再像以前那樣以平均3天一場的頻次去演出,而是經常休息,或去做音樂之外的幾項事業,換換腦子找找靈感。

陳銳贊同當今眾多亞洲音樂家能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足夠努力。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他認為就是試圖融入不同文化的欲望。同樣是學習和演奏古典音樂,跟西方人比,亞洲人從小就會感覺到自己是不一樣的。他認為,如果能改變這一點,就會比以往更成功。雖然難度不小,但已經有很多人做到,比如紐約愛樂樂團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亞洲面孔。

他說,就像奧林匹克精神一樣,亞洲的年輕音樂家會為了變得偉大而不怕吃苦,而美國人通常一提要吃苦就會不開心。亞洲人面對這種能夠改變的機會會很敏銳,有一種努力去達到目標的覺悟。對自身的能力和目的,在別人評價自己的時候會作出怎樣的反應,都很清楚,有覺悟要去跟自己賽跑。

從陳銳的經歷和思考中可以看出,他對亞洲人在古典音樂領域的成功原因有著明確的認知。像100年前三浦環所經歷過的那樣,作為後來者和文化背景不同的音樂家,學習和融入是極為重要的機會。透過足夠的努力取得融入的機會之後,亞洲人在各種不同的文化碰撞中學到新東西,也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豐富的情感轉化。

【古典音樂界的亞洲人】一書采訪的眾多音樂家中,1960年出生於中國台灣的小提琴家林昭亮也談到了類似的觀點。15歲從澳洲來到紐約入讀茱莉亞音樂學院時,他曾「想方設法變成美國人」,三四年沒有講過一句中文,當時的很多東亞學生都想要被同化,南韓學生也是一樣。但最終,透過關註歷史、學好中文,林昭亮的身份認同也開始轉變,重新認識到做華人是一件很好的事。

林昭亮認為,盡管自己對中國音樂的了解還很有限,但在演奏華人作曲家作品的時候,仍會比外國人更深刻一點。20世紀90年代初,在準備演奏譚盾的小提琴協奏曲【京劇外傳】時,他意識到華人文化中的西方古典音樂創作和演繹不必像把京劇轉成小提琴那樣,而是要展示出一種印象,用心靈上的亞洲哲學韻味去表演。

【古典音樂世界的亞洲人】

[美]吉原真裏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拜德雅x藝文誌 202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