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AMAZING!中外藝術家「發現上海」首日記錄

2024-08-10國風
【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計畫受邀藝術家上海采風首日記錄。 主辦方提供(00:55)

「It's Amazing!」這是首次來華的美國創作型KOL藝術家尼克·阿裏耶(Nicole Aliye Kosnett)在上海采風首日掛在嘴邊的感嘆。

近日,【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計畫受邀藝術家正在上海采風,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的曾有上海生活的經歷,有的現在居住在上海,也有第一次來上海的。盡管他們中絕大多數對上海並不陌生,但當深入其中,將發現這座城市更多動人之處。

藝術家們在上海城隍廟采風。左至右依次為:中國香港設計師莫詩韻、法國新生代設計師伊內斯·德貝爾(Inès DEBELLE)、中國香港設計師梁家耀、美國藝術家尼克·阿裏耶(Nicole Aliye Kosnett)、上海藝術家柴吉昌。 樊曄親 圖

據悉,【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簡稱「SHANGHAI IN MY MIND」)始於2023年,由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主辦、聯合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策劃推出,重點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計畫參與國設計師和創意人士,以征集和邀約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征集插畫、繪畫、平面設計、數位藝術等上海城市主題設計作品,並透過展覽、分享等多種形式推動上海與全球城市開展藝術對話、互動合作。

酷暑之中,部份邀約藝術家來到上海、在駐地采風首日遊覽了新天地、上海中心、城隍廟等城市觀光地標,以藝術家的視角體驗,他們將感受到城市怎樣的獨特韻味?

尼克·阿裏耶在蘇州河畔拍攝。 樊曄親 圖

新天地:磚瓦背後的歲月故事

上海新天地是最早的石庫門改造計畫,其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賦予其商業和休閑文化功能。

在新天地,藝術家們參觀了一棟「弄堂公館」式的四層小洋樓,這棟建築是始建於1925年,是新天地保留得最完整的一幢建築,其外表融合了典型的歐洲建築風格,內部則是按照中國民居的客廳、廂房分隔安排。

藝術家們在新天地壹號參觀。 樊曄親 圖

走入其中,仿佛時光倒流,有如置身於百年前。舊時的樓梯回廊、石庫門花窗、歐式壁爐、粉彩瓷器等引起了藝術家們的興趣,他們不僅以相機記錄素材,幾位女性藝術家更是互相留影。從這一棟建築開始,尼克就不斷發出「Amazing~」的贊嘆。

尼克·阿裏耶和莫詩韻在壁爐前合影。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棟建築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住了30多戶人家,以平均一家4人計,這裏共居住了近150人。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就是20世紀末,上海「七十二家房客」的歷史。而隨著這一片區的開發,建築內部修繕回其原本的格局,重現了近百年前最初的風貌,新舊交替之中,也是上海百年城市史的縮影。

新天地壹號舊面貌。 資料圖

漫步於新天地街區的青磚步道,工作人員對照建築講述「石庫門」名稱的由來,並介紹了開發過程中從檔案館尋得當年由法國建築師簽名的圖紙、保留原有的磚和原有的瓦作為建材,強調歷史感、整舊如舊。

作為「東道主」,上海藝術家柴吉昌不分時享自己所經歷的上海發展,他口中「弄堂」等一些簡單的「上海話」單詞,也引發其他藝術家「南腔北調」的模仿。

工作人員介紹石庫門建築風格。

中國香港藝術家組合「Jay&Maggie」(梁家耀、莫詩韻),經常行走在世界各地,對上海並不陌生。此番在新天地,梁家耀關註到地上不同紋樣的排水孔、巴洛克風格卷渦狀山花的門楣等細節。作為空間設計師,「Jay&Maggie」組合以「剛柔並濟」的設計風格在香港及國際設計界享有較高聲譽,獲得中國設計傑出青年(under40)等獎項。新天地的街區尺度、建築內外的差異融合,是他們的關註點。

中國香港藝術家組合「Jay&Maggie」(梁家耀、莫詩韻)在新天地壹號門前合影。樊曄親 圖

來自法國的新生代設計師伊內斯·德貝爾(Inès DEBELLE)對新天地一帶甚至非常熟悉,她在2020年前隨父親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在上海,她最喜歡的就是在梧桐街區散步。

伊內斯·德貝爾的畢業作品【LOST IN SHANGHAI】。伊內斯 提供

2022年,她獲巴黎藝術學院碩士學位,其畢業作品【LOST IN SHANGHAI】就是一份上海生活的記錄。「我認為上海是最有趣的城市之一,它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建築和生活方式。這是一種混合,舊時法式生活方式,影響了上海很多地方。」多年後,再回上海,伊內斯說,「我做平面設計,我想要表現這座城市,因為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像這裏一樣,這麽強烈,這麽充滿活力,這麽有趣。我覺得在藝術中視覺表現這種無限的方面非常有意思。」

藝術家們漫步於梧桐樹影中。

上海中心:登高俯瞰城市風貌,感受時代呼吸

上海中心位於陸家嘴,高632公尺,現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高樓,其中位於118至119層的「上海之巔觀光廳」,名副其實,讓人享受身處「上海之巔」的體驗。

上海中心「上海之巔觀光廳」。 樊曄親 圖

在到達觀光廳之前,巨大螢幕上以1分鐘的影像呈現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城市高度的變化,此後,20.5公尺/秒的高速電梯將藝術家們帶到了118層。從高速電梯走出,豁然開朗——整座城市就在腳下,近處鱗次櫛比的高樓、中景是城市不同時期的建築,遠處是城市的天際線。加之,盛夏時光帶來的高能見度,去往崇明的長江大橋清晰可見,極目遠眺是大海的汪洋……面對此般美景,不僅尼克,幾乎所有人都嘖嘖稱奇。

伊內斯回憶小時候曾登高過東方明珠,而上海中心提供了一個俯視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摩天大樓的視角,仿佛身處雲端,讓她感到神奇。

在「上海之巔觀光廳」俯視上海。

125層和126層的阻尼器以及對應的「燭龍之眼」多媒體聲光,也讓人嘆為觀止。「這是大樓的核心部份,保持了大樓的穩定。我覺得很美妙,它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無人問津的空間,我認為做得非常特別。」尼克說,「我對技術、投影對映和設計都印象深刻。非常精彩,節奏完美。」

上海中心阻尼器對應的「燭龍之眼」多媒體聲光表演。 樊曄親 圖

尼克是獨立創作型KOL藝術家,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藝術圈中嶄露頭角,她積極陽光的創作主題和鮮明的色彩風格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註和喜愛。而她本人也像她的作品一樣活力滿滿。

談及自己的藝術經歷,尼克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說,自己並非科班出身,而是自學繪畫。她稱自己的作品為「多巴胺藝術」,明亮豐富,她希望觀者看到自己的作品時,也能感受到快樂、獲得啟發。「2019年,我從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中辭職,在經歷了一些倦怠後,在一小塊粉紅色的畫布上畫了一些東西。」尼克說,「在開始畫一幅畫之前,我通常沒有計劃。而是完全直觀地、把我想要的放到畫布上,然後,它(畫布)開始向我展示它想要成為的樣子。」

在尼克看來,生活總有一些讓人疲憊的時刻,但感受藝術能開啟思想。而藝術創作也是一場冒險,創作者所要做的是發現和練習,投入時間,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人人都能感受生活。也期待上海給予的不斷驚喜,呈現在她的筆端。

尼克在烈日下記錄。

城隍廟:在歷史文脈中品味上海

在「上海之巔觀光廳」上,能看到中心城區一片黛瓦建築構成了不同的城市色彩,這片建築就是城隍廟豫園旅遊區,明清時期的建築、園林、商業、美食等多種元素,展現上海傳統的韻味。

城隍廟童涵春堂。 樊曄親 圖

在有著240多年歷史的童涵春堂,藝術家們被各式香囊吸引。玉兔、荷花、布老虎、熊貓、粽子等各種造型,輔以不同氣味,讓大家愛不釋手,尼克甚至拿起香囊,深吸一口氣,感受沁入心扉的舒爽。

尼克拿起香囊深深吸氣

從文獻記載來看,中國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到了漢魏時期,「香囊」的名稱正式出現在文獻中,有關佩掛香囊的記載也屢見不鮮。例如繁欽的【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就明確指明當時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藏於袖中佩戴的,透過衣袖再把微微香氣從袖筒散發出來。香囊承載著大量的文化資訊,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與社會習俗。

梁家耀在九曲橋畔。

以柔性設計著稱的莫詩韻對此頗感興趣,出門時,看到她捧著一大袋香囊,計劃作為伴手禮。在老建築中的一個戲台空間,莫詩韻的拍檔梁家耀煞有介事地撫起琴,雖然沒有專業學過古箏,但音樂的感知是相通的。梁家耀一路上也經常請路人以一句話概括上海,並以手機拍攝作為創作素材。「Jay&Maggie」視角下的上海同樣讓人期待。

梁家耀看到小狗也不忘招呼記錄。

在城隍廟遊覽自然還要走過九曲橋、湖心亭等標誌性景觀,雖然酷熱難耐,但藝術家們熱情不減,在烈日下的九曲橋依舊在拍照取景,發現上海。在城隍廟,藝術家們還品嘗了小籠包、八寶辣醬等上海美食,這又讓第一次來的尼克直呼驚喜。

藝術家們在永珍天地天後宮外。 樊曄親 圖

上海采風首日,藝術家們還走訪了蘇州河畔和永珍天地。感受上海的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未來幾日,他們還將去往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徐匯濱江、長白228街坊社群、M50、朱家角等地,澎湃新聞將帶來持續報道。

註:本文圖片除姓名標示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