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跟著航線看成都丨盧浮宮裏的中國講解員,見證成都牽手世界頂級博物館

2024-08-13國風

跟著航線,從成都出發,觀世界、說開放!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審議透過【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決定】,提出加快推進「五大樞紐能力」建設,不斷提升國際門戶樞紐和對外交往中心能階。

隨著7月29日淩晨一架空客A350客機從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飛往義大利公尺蘭,成都的國際及地區定期直飛客運航線已恢復拓展至50條,數量位居全國第4、中西部第1。

一條航線,萬千氣象。跟著航線,我們能看到成都與世界城市的攜手共進,能看到中西文化的和諧交流,能看到「成都造」的全球旅程……

今日起,成都釋出、紅星新聞將推出【跟著航線看成都】專題報道,以航線為視角,看高水平開放的「樞紐成都」,觀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在法國巴黎,自東向西緩緩流淌的塞納河形成一個天然弧形,兩岸樓房鱗次櫛比。有的建築已歷經百年風雨,有的則是現代技術的傑作。

當地人眼中,塞納河是巴黎的分割線——左岸是精神,坐落著先賢祠,沈睡著伏爾泰與盧梭;右岸是物質,坐落著盧浮宮,陳列著歷史與繁華。

塞納河北岸,擁有800余年歷史的盧浮宮,被譽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這裏收藏了眾多珍貴藝術品,除了「山姆特拉斯的勝利女神」和「斷臂維納斯」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更是最受人矚目的作品。

成都與盧浮宮也頗有淵源。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成都博物館計劃與盧浮宮博物館共同探索國際友好博物館關系的合作路徑,並初步計劃在2026年—2027年推動盧浮宮經典展覽落地成都博物館。

巴黎當地時間8月2日,紅星新聞記者走進盧浮宮,在盧浮宮講解員周君玲的帶領下,探索這座舉世矚目的博物館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無數點滴細節。

共同探索國際友好博物館合作路徑

周君玲曾在西安美院附中、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系學習,在西安外語學院進修法語。2000年,她來到法國,在法國盧浮宮學院學習博物館學,巴黎第十、第八大學繼續深造藝術史碩士博士。2005年,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她開始從事博物館講解員工作,獲得了法國國家級博物館講解證,並在盧浮宮持續工作了10余年。

十余年中,她接待了來自各個國家的參訪團,除了普通遊客、各地美院的教師學生,她還為來自中國的客人等講解過法國以盧浮宮為首的各類博物館。現在,她任職於盧浮宮展陳部。可以說,她是最熟悉盧浮宮的人之一。

也正是這份工作,讓她與成都結下了不解之緣。

▲周君玲

去年,成都代表團來到法國巴黎就文化交流與合作進行參觀拜訪。也是在那時,她認識了成都博物館館長任舸,和成都團一行參觀了盧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和布隆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直到現在,她與成都博物館也一直保持著聯系。

周君玲向記者介紹時提到,盧浮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紛紛尋求合作。「每日的合作請求、會面安排絡繹不絕,充分展現了其在藝術界的卓越地位。」

在前期的不懈努力下,去年,成都叩開了盧浮宮的大門。作為參會者之一,周君玲全程參與了此次存取。

有意思的是,成都團參訪當天恰好遇上盧浮宮公休日,整座盧浮宮裏只有來自成都的這幾位客人。在盧浮宮停留的2個小時裏,雙方就共同探索國際友好博物館關系的合作路徑進行了初步接洽。

時間雖不長,但在周君玲眼中,此次盧浮宮之行,對於成都的博物館來說是一個創舉,也為成都文博界和盧浮宮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進一步的交流合作也在路上。今年5月14日,「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成都博物館與法國盧浮宮舉辦了一場線上會議。會議中,盧浮宮博物館參會代表對當下中國觀眾對博物館的熱情留下深刻印象,對成都博物館一場大展便可吸引數十萬乃至百萬人次的觀眾流量也表示驚嘆。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成都博物館計劃與盧浮宮博物館共同探索國際友好博物館關系的合作路徑,並初步計劃在2026年-2027年推動盧浮宮經典展覽落地成都博物館。未來,兩館還將構建以人才互訪互學、文物保護、文創研發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以期最終建立長期牢固的國際友好博物館關系。

也就是說,未來兩到三年裏,成都市民在家門口就有可能看到來自盧浮宮的珍貴展品。

中國面孔增多

「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作為一個博物館講解員,一場講解中,周君玲與人接觸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半小時。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讓普通人也能看懂藝術,是她在過去15年中一直努力的一件事情。

「對藝術感興趣,但不一定真正系統學過美術史知識的觀眾來說,我可能要用幾分鐘告訴你,藝術不難,它就在你的生活中。我會梳理一個藝術的框架,一個審美的基礎點,這樣下次你見到一幅作品的時候,至少知道它屬於什麽類別。」她眼中,博物館講解員的職責所在,不是要教觀眾去喜歡什麽樣的作品,而是告訴對方它為什麽存在,為什麽進入博物館,背後是怎樣的藝術家,藝術家怎麽看待社會,又是如何被社會看待。

她也註意到,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探索世界文化,盧浮宮成為了他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中國遊客對國際文化交流和藝術欣賞的濃厚興趣,不僅體現了中國遊客對全球文化的廣泛認知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國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她認為,對於盧浮宮來說,中國遊客的增多是一個積極的訊號:這不僅為博物館帶來了更多的參觀者和收入來源,也促進了中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事實上,除了盧浮宮,法國還有很多博物館。法國國家級的博物館共有30多座,它們的藏品也不輸盧浮宮。」最近,就有一個巴黎市現代美術館的策展人和她聊天,對方對於將展品引入國內進行展覽非常感興趣。她建議,中國的博物館可以和巴黎市市級系統的博物館多交流、多溝通,未來可以做一些大型展覽。

「讓文化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2018年,因為工作關系,周君玲曾回過一次中國。工作之余,她專門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來到成都,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探尋這座城市的文化密碼。

這次回國之旅的所見所聞,也讓她開始深層次思考,中國和法國之間的博物館交流,有哪些經驗可以互鑒。

「法國博物館的興起與其城市規劃和社群文化的緊密結合密不可分。」她以巴黎的瑪黑區為例,這裏不僅聚集了大量的博物館和藝術機構,還遍布著咖啡館、書店和畫廊,營造了一種濃郁的藝術氛圍。這種布局使得人們在參觀博物館之余,能夠輕松地在附近找到休憩的場所,享受一杯咖啡,與友人交流藝術心得,從而將藝術欣賞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她看來,這一模式啟示我們,在推動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註重文化設施的布局與社群文化的互動,讓文化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除了城市規劃,她提到,法國博物館的成功還在於它們成功地將藝術展覽和臨時展覽常態化,使之成為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法國,參觀博物館、觀看藝術展覽不再是一種特殊的活動,而是像去咖啡館一樣自然和日常。」這種觀念的轉變,得益於博物館不斷推出的高品質展覽和豐富的文化活動,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文化事業的持續投入和支持。這啟示我們,在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應註重提升文化產品的品質和多樣性,同時加強文化宣傳和教育,引導公眾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習慣。

她還觀察到一個奇妙的現象——法國博物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觀眾群體以退休人員為主,他們擁有充裕的閑暇時間,對藝術展覽充滿熱情。這一現象反映了法國社會對文化的尊重和重視,以及退休人員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然而,隨著國內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升,未來老年群體有望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力量。他們中的許多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對藝術有深厚的興趣,退休後將有更多時間投入到文化活動中。」因此,培育這部份群體的藝術素養也很有必要。

此外,在青少年美術教育方面,法國博物館透過設立工作室、開展藝術課程等方式,為青少年提供了接觸和學習藝術的機會,培養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愛。「我們可以借鑒這些做法,加強學校與博物館之間的合作,將藝術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背後故事

「一座城市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沈在骨子裏的文化底蘊」

去年下半年,周君玲的身份從講解員換到了盧浮宮展陳部工作。在盧浮宮10多年的光陰中,她也積累了自己對藝術、對人生的獨特見解。

在她看來,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就像看電視劇一樣,有人喜歡看服道化,有人關註演員功底。它超越了地域、文化和語言的限制,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無論是古典藝術還是現代藝術,東方藝術或是西方藝術,它們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展現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創造力。

「這種藝術的魅力延續至今。在法國博物館的浪漫主義大廳或是宣揚愛情的場館面前,我常看到很多年輕人在這裏表達愛情,比如相擁相吻,你不覺得違和,反而覺得在這些作品面前就要幹這件事情。」

當你越深入一個城市,會越發了解這座城裏的一代代故事,這些故事裏的人成就了今天的巴黎。在成都,也有歷代先賢停留的足跡,他們組成的群體印象和記憶隨著城市飛速發展、風貌變遷,形成了這裏獨特的地域文化。「一座城市的迷人之處是由內而外的,而這些由內而外的東西,就是沈澱在骨子裏的文化底蘊。」

成都商報記者 彭祥萍 攝影記者 唐文淇 發自法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