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一把小扇子,究竟蘊藏了多少玄機,哪些寓意?

2024-03-12國風

扇子,最早出現於殷代,稱為「翣」,為儀仗用羽扇。裝飾用的翣,為皇家專利,兩名宮女手持羽扇,站立兩旁,彰顯帝王威嚴。

扇子的材質,有麈尾,羽扇,絲織品所做的紈、絹、羅扇,篾絲所做的編織扇。漢代【西京雜記】也記載了絹等絲織品制成紈扇,更有能工巧匠丁緩獨創的「七輪扇」,堪稱夏日納涼神器。關於竹子做扇,最早見於東漢班固的【竹扇賦】。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托禦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

竹扇始於漢代,經久不衰,源遠流長。西漢以後,扇子被廣泛用來拂涼。書聖王羲之,有一個賣竹扇的典故。當年,王羲之在會稽時,見一老婦賣六角竹扇,無人購買,因生惻隱之心,便在老婦賣的竹扇上題寫了五個字。老婦不認識王羲之,起初還有點生氣,不料王羲之卻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不出所料,老婦的竹扇被搶購一空。後來,老婦再找王羲之寫字,王笑而躲開。

除了六角形的竹扇,還有圓形的竹扇。王羲之的好友許詢,在一首詠竹扇詩中寫道: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可見當時竹扇的制造工藝之精巧,竹篾薄如蟬翼,而圓形也很符合古代人們的審美,寓意團圓、圓滿。

關於羽扇,多有記載。【拾遺記】寫道,塗休國獻青鳳、丹鵲二鳥給周昭王,盛夏時節,周昭王令人將其制成四把名扇,名曰「遊飄」「條翮」「兮光」「仄影」。羽扇輕搖,輕風四散,泠然自涼。陸機在【羽扇賦】中寫道,昔楚襄王會於章台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麈尾而笑。

麈為領隊的大鹿,楚襄王手持麈尾或麈尾扇子,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宋玉等人的白鶴羽扇與楚襄王的麈尾,顯示了主人的尊卑。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繼出現了「麈尾扇」「羽扇」和「比翼扇」。而白居易筆下的白羽團扇,惟妙惟肖,引秋生手裏,藏月入懷中,可謂生動貼切。

白羽扇 白居易〔唐代〕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制功。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
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裏,藏月入懷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

秋天的扇子,往往被束之高閣。因此,詩詞裏的扇子,還有一種寓意,悲秋、哀怨、棄之不用。唐代詩人杜牧在【秋夕】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首宮怨詩,形象地寫出宮女的淒涼,原本夏日納涼的輕羅小扇,卻被用來撲打螢火蟲,夜色涼如水,君情薄似冰。暗示了宮女被遺棄後的寂寞、悲苦。

秋扇,在詩詞裏成為棄婦的代言。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寫道: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皎潔如霜雪的紈扇,寄托著班婕妤的愛恨悲歡。愛了漢成帝一生一世的才女,仍擺脫不了被辜負的命運。因此,唐寅才會在【秋風紈扇圖】裏為班婕妤惋惜: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唐寅所畫水墨人物班婕妤,為其代表作,他的題畫詩,更是真誠感人。

唐代詩人王建,在【調笑令】中寫道: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王建借團扇寫宮女的哀怨,紅顏未老恩先斷,喜新厭舊的君王,哪裏會在意被冷落之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扇子的形態,更為多樣化,攜帶也更為輕便,內涵也更為豐富。文人在扇子上寫詩、寫字、畫畫,成為一種時尚,一種風雅。據說,被曹操殺害的楊修,就曾親自為其畫扇。晉代【語林】寫道,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覘武侯,乃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眾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嘆曰:諸葛君可謂名士矣。白羽扇,成為諸葛亮的符號,而芭蕉扇,則是鐵扇公主的符號。

【桃花扇】裏,大名士侯方域贈給李香君的一柄宮扇,寓意「永為定情之物」。世事變遷,李香君血染扇面,由楊龍友點染,畫成了一柄銘記時代與個人愛恨情仇的桃花扇。侯李重逢後,面對國破家亡的現狀,二人撕碎象征愛情的桃花扇,雙雙入道出家。往事南朝一夢多,興亡轉瞬鬧秋蟲。多情最是侯公子,清受桃花扇底風。

北宋時期,出現了折扇,方便攜帶。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寫道: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還有一種說法,早在公元479-502年的南齊,就有摺扇的記載。【南齊書·劉祥傳】寫道: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資治通鑒】裏註雲:腰扇,即摺疊扇。

公元988年,根據【宋史】記載,日本僧人進獻二枚蝙蝠扇,折扇的一種。後來,經過明永樂帝大力推廣,折扇成為一種時尚。關於折扇,蘇轍曾寫一首詩【楊主簿日本扇】。

楊主簿日本扇 蘇轍〔宋代〕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太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唐宋時期,團扇最為興盛,其種類和數量也是歷史上最多的。團扇從最初的納涼,逐漸演變為書畫藝術的載體。到了宋代,從皇室到民間,團扇的書法大興,文人將思想融入扇面繪畫創作,讓團扇更為精美。圓形的團扇,有「天」和「圓融大美」之意。而在中國的傳統民俗裏,圓寓意「團圓」,因此,團扇是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沈澱下來的藝術瑰寶。

宋代政和間,徽宗每禦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可見當時團扇扇面繪畫日臻成熟,團扇藝術更為流行。只有在北宋,文人的思想才真正融入繪畫創作,宋代的文人大夫延續了這一思路,把扇子看作一種獨特的藝術。

折扇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更為盛行。折扇的功能,逐漸發生轉變,從最初的納涼,變為社交必備,成為身份地位的新標簽。一年四季手持折扇,已經成為儒雅的象征。折扇的樣式也更為多元化,從「不過竹骨,繭紙薄面而已」,到後來的象牙扇、沈香扇、檀香扇,扇面也有了新的灑金技術。而宮廷使用的折扇,扇釘和眼線都以純金制作而成。

明清時期,折扇成為文人墨客的首選。而折扇也因為書法、繪畫的加成,身價倍增。出自名家的折扇,更是千金難求,輾轉丐求名手書畫,以相誇耀,儼然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時尚。

我們總結一下,最初的扇子,「翣」為"儀仗扇",是禮儀的道具,而非用來納涼。秦漢以後,扇子主要在宮中使用,又稱"宮扇"。隋唐時期,盛行紈扇和羽扇,還有少量的紙扇。從北宋開始,折扇開始出現。明清時期,折扇盛行,題字作畫讓折扇功能發生轉變。

寶劍鋒從磨礪出,寶扇暗香代代傳。扇,諧音善。幾千年來,扇子的形態發生了變化,但其內涵從未改變,猶如美酒,歷久彌香,更如梅花,歷霜雪更動人。

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而輕巧雅致的扇子,承載了幾千年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情懷,作為連結友誼的紐帶,禮輕情重 扇為上品。唐朝贈送鄰國的禮品,扇子深受歡迎,如今的扇子,更是成為國禮,贈送給各國來賓。

南宋時期,杭扇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到了現代,扇因為寓意豐富,諧音「善」,「散子」,寓意「善良」、「善行」,被廣泛用於婚禮,增添浪漫的同時,寓意家庭和睦美滿、兒孫滿堂。在浙東一帶,女兒出嫁後第一年,娘家人會給女兒送去禮品和扇子,扇子承載著家人的親情,安撫出嫁女兒的思家之情,也祝福女兒長長久久,婚姻幸福美滿。

明朝以前,扇子多為男子之間互贈的禮物,同窗分別贈扇,以示友誼長存。明清盛行起來的折扇,成為文人的必備,讀書人愛折扇,富家公子為了彰顯自己風流倜儻的氣質,更是少不了一把做工精良,取材上乘的折扇,扇面的書畫作品,更是精益求精。後來,扇子逐漸成為信物的一種,見證有情人的堅貞愛情,以示不離不棄,真愛永存。

團扇,因其陰柔婉約的外形,自古便是女子的專利。團扇以其古典韻味、美好寓意,廣受好評,搭配漢服更是錦上添花。

「比翼扇」是改良後的麈尾扇,精巧華麗,兩扇合成一圓形,上面繪有精美的花鳥、山水等圖案,而兩片扇面相合,寓意夫妻恩愛、情比金堅。

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逐輕風次第開。羅隱的扇上畫牡丹,形象得寫出唐代扇面作畫的情景。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完顏琨的一首蝶戀花,生動地寫出聚骨扇的特色。

一扇新涼一葉蕉,戲分嫩綠帶雲搖。定從懷素庵中折,曾向王維畫裏描。蕉扇搖風,穿越千年的扇文化,在風中搖曳一縷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