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外藝術家共繪多彩長卷

2024-08-15國風

在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的「數位驛站」單元展廳,一群孩子興致勃勃地聚集在影像裝置作品【替代】前。螢幕上,無數小模組匯聚成的大模組不斷躍動,引發觀眾好奇:它究竟會閃動變化成什麽呢?等待數十秒後,畫面漸漸勾勒出一頭犀牛的輪廓,隨後一頭栩栩如生的白犀牛猛然躍出、甩尾疾馳。四周頓時響起孩子們的歡呼聲:「犀牛!」

7月28日至10月15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承辦的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在新疆美術館舉行。展覽集中展出來自中國、義大利、德國、哈薩克等14個國家和地區藝術家的263組(件)藝術作品,為觀眾奉上精彩紛呈的藝術大餐。據了解,雙年展自開展以來,已吸引觀眾近5萬人次。

本屆雙年展以「腹地脈動」為主題,由「數位驛站」「生態密碼」「絲路智融」「合力共振」4個主展單元和「共生之境——新疆百年美術的發生發展與當下藝術觀察」平行單元組成。展覽作品包括繪畫、雕塑、互動裝置、影像、沈浸式藝術、研究文獻等,涵蓋生態藝術、觀念藝術、抽象藝術、科技藝術等前沿藝術流派和新科技生產力媒介,並加入了數位VR(虛擬現實)及新媒體互動作品,用多維度的藝術探索,展現了新疆的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源如何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向世界傳遞其在文化交匯處的無限可能性。

在「數位驛站」單元展廳,英國藝術家金斯伯格創作的影像裝置作品【替代】,讓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基於DeepMind的AI實驗室的研究,透過數位技術「復活」,在虛擬世界中漫遊。為了「復活」蘇丹,金斯伯格與其他科學家合作,在蘇丹死亡前,精準捕獲其運動軌跡、熱成像等珍貴數據,使其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它可以替代已經滅絕的生命嗎?藝術家以這種方式,引導我們對當下的全球環境和各物種的生存進行思考和追問。」「數位驛站」單元策展人邢丹向觀眾介紹。

眾多國際藝術家帶來的新媒體藝術與裝置作品,成為本屆展會的一大亮點。8組形態各異的圓形燈箱,色彩斑斕、引人入勝,讓人不禁聯想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蔚藍星球。這是英國藝術家達羅·蒙塔格帶來的作品【這個地球】,作品中土壤的原始魅力躍然眼前,揭示了生命之源及其孕育的多元文化。斯洛維尼亞藝術家斯特拉·彼得裏奇透過細膩的觸感裝置,展現了植物從萌芽破土、綠意盎然至枝繁葉茂的全過程,其間的微妙變化與靜謐之美令人嘆為觀止。澳洲藝術家利亞姆·揚的巨幅影像作品【偉大的努力】,橫跨展廳整面墻壁,觀眾席地而坐,便能沈浸於大海的洶湧澎湃、沙漠的寧靜悠遠以及高空視角下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站的壯麗景象,深切感受人類為對抗全球暖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哈薩克有3名藝術家參加了本屆雙年展。「我們希望以此次展覽為契機,推動哈中兩國文明交流互鑒,加深哈薩克國家藝術博物館與中國新疆美術館在藝術研究、收藏展示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譜寫哈中合作新篇章。」哈薩克國家藝術博物館館長朱瑪別科瓦·古萊伊姆說。

本屆雙年展還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創新的完美融合。展廳內,四面環屏,水墨山水潺潺流淌,高山與流水在悠揚古曲的襯托下,交織出變幻莫測的視覺盛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靳軍的數位沈浸作品【高山仰止與曲水流長】用數位繪畫技術對【瀟湘圖】【夏山圖】等山水作品進行像素級別的重構與組合。在該作品中,高山不再是靜止的畫卷,光影流轉間,風貌萬千;流水亦非單調之線,仿佛擁有了靈魂,潺潺細語,清脆悅耳,令人陶醉不已。

觀眾趙先生告訴記者,本屆雙年展的展品與裝置巧妙融合科技與人文精髓,帶來新奇的體驗,激發了觀眾的無限遐想與深刻思考。觀展過程是一次絕佳的中西文化交融之旅,可以感受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與和諧共生。

「在一個場館內,能夠目睹如此眾多融合了不同媒介、題材和形式的中外藝術作品,真令我眼界大開、深受啟發。」觀眾劉女士對丹麥藝術家傅丹的作品【無題】印象尤為深刻。觀賞時,她感受到了歷史的滄桑,不禁想要探索更多藝術背後的故事。

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子康認為:「新疆文化本身具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特點,如果我們能夠引入外來的藝術作品,展示藝術新的面貌,本土與國際藝術將會碰撞出獨具魅力的火花。雙年展對於新疆來說是一座文化與藝術溝通的橋梁,將激發當地藝術發展的潛力。」

目前,作為文化和旅遊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重點支持打造的國家級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動,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已成為新疆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成為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不僅為新疆文化藝術事業發展註入新的活力,也提高了「新疆是個好地方」國際知名度、美譽度,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傳播力。

(本文圖片為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現場 新疆美術館供圖)

責編: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