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反傳統的【嘲竹詩】:科學家丁文江對「偽君子」的無情諷喻

2024-04-10國風

竹子屬於禾本科竹亞科,是一種多年生木質化草本植物。它適應力強,對土壤要求不高,能在貧瘠甚至酸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因此分布非常廣泛。在中國文化中,竹子這一古老的植物種類,也以其挺拔直立、四季常青的特性,被賦予了正直、堅韌、清高的象征意義,是「歲寒三友」(松、竹、梅)之一,也是「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竹子的身影,在古代的詩文繪畫中隨處可見。說到詩歌,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就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句子,蘇東坡更有名句「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而說到繪畫,宋朝的文同和清朝的鄭燮,更是以畫竹而名世。不論怎樣,在古代文人的眼中和筆下,竹子都是正面的形象。然而也有一首反傳統的【嘲竹】詩,把竹子作為了「偽君子」來批判,很是別開生面,連林語堂也大為贊嘆。

嘲竹

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

成群能蔽日,獨立不禁風。

根細成攢穴,腰柔慣鞠躬。

文人多愛此,生氣息相同。

詩人首聯一開篇即以「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點題,將竹比作「偽君子」,顛覆了竹在傳統文學中一貫的美好形象。這一比喻直指竹的內外反差:外表堅硬挺拔,猶如君子之剛正不阿;而內部空洞無物,暗喻偽君子之言行不一、內心空虛。詩人透過對竹的物理特征的精確捕捉,成功構建了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竹之形象,為全詩奠定了嘲諷基調。

頷聯,詩人又運用對比與誇張的手法,進一步強化了對竹的嘲諷力度。「成群能蔽日,獨立不禁風」兩句將竹叢與單株竹的表現進行對比,揭示出竹在群體中看似強大,實則個體脆弱的本質。竹林茂密時可以遮天蔽日,營造出壯觀景象,仿佛集體力量無可匹敵,但單獨一株竹卻無法抵禦風吹,暗示其缺乏獨立生存與抗爭的能力。這種對比鮮明地揭示了竹在群體中的虛假繁榮與其個體的內在虛弱。

頸聯,「根細善攢穴,腰弱慣鞠躬」兩句詩人又運用了擬人和誇張的手法。詩人誇大竹根之細與竹腰之弱,形象描繪出竹在生長過程中因根基不牢、身姿卑躬而呈現出的軟弱態勢。「攢穴」暗示竹根的淺薄與蔓延無度,缺乏深紮土壤的穩重;「慣鞠躬」則以擬人化的手法,刻畫竹腰易於彎曲的形象,象征其易受外界影響而屈服的特性。這些誇張的描繪,使得竹的弱點更加醒目,加深了對其偽君子特質的嘲諷。

尾聯「文人多愛此,聲氣想相同」兩句,詩人直接點出諷刺物件「文人」,將詩的主題從竹本身延伸至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詩人指出,盡管竹存在諸多缺點,但因其表面的秀雅與象征意義,仍受到眾多文人的青睞。此處「文人」可視為社會上崇尚表面文章、追求虛名浮譽之人,他們與竹一樣,對外展示的是高尚情操與優雅氣質,而內裏卻可能空洞無物、缺乏實質內涵。詩人借「聲氣息相同」一語,暗示這類人在精神層面與竹的偽君子內容產生了共鳴,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上的呼應。

讀這首詩,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社會寓意與批判精神。詩人以獨特的視角與犀利的筆觸對竹進行了別樣的刻畫,顛覆了傳統文人墨客對竹的贊譽之詞,轉而以「偽君子」之喻,揭示其表裏不一、群體遮蔽與個體脆弱等特性,可謂別開生命,別出心裁。而要說到其批評精神,我們又不得不要說到它的作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年),江蘇泰興人,是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科學家,也曾經擔任過「淞滬總辦」,也就是上海最高的行政長官。當時,中央研究院總幹事長楊杏佛被刺殺,受蔡元培邀請,丁文江接任了這一職務。他有一條信奉的格言:「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遠不會死一樣。」。丁文江為官也好,為科學家也罷,都做到了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他甚至認為私人寫信用公家的信紙就是貪汙。這種高尚品格的人自然看不慣那些偽君子,他們外堅中空、結黨營私、狗茍蠅營,和在權勢面前是低頭哈腰哈巴狗一樣的奴才,當然是就成了丁文江筆下的諷刺物件,而竹子只是很不幸的被丁先生借來做了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