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濟公是如何成為「活佛」的?圓寂前的一首詩,道盡天機與人生智慧

2024-03-13國風

說到杭州,許多遊客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往往是美麗的西湖,當然,還有一座著名的寺院——靈隱寺。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始建於東晉,已經有近1700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古剎,也是中國佛教禪宗十大古剎之一。雖然靈隱寺歷史悠久,但它的知名度卻更多地來源於一個婦孺皆知的和尚——濟公。

靈隱寺中,有座濟公殿,殿內供奉著濟公禪師銅像。四周墻壁上,還有十八幅描繪濟公禪師生平事跡的壁畫。你可能不知道吧?濟公「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經典形象,是依照清末著名書畫高僧竹禪法師的濟公畫像而塑造的。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對他的喜愛,不僅僅因為他身為佛門僧侶卻是一副喝酒吃肉、破衣爛衫的奇特形象,更在於他「哪裏不平哪有我」 那種佯狂濟世、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的精神。正因如此,濟公才廣受敬仰,被後世尊稱為「濟公活佛」 。

歷史上真的有濟公這個人物嗎?有!

綜合【凈慈寺誌】【靈隱寺誌】【天台山方外誌】【北禪師論文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 等文獻記載可知,濟公法名道濟,也稱濟顛禪師 ,南宋高僧,浙江台州人,俗家姓李,世代信佛。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可謂頂級豪門 。他的父親叫李茂春,母親王氏,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緣。

受天台山「佛宗道源」以及家族積善信佛的熏陶,李修緣在潛移默化之中,萌生了方外之念 。盡管他在醫學、詩歌領域均顯現出不同凡響的才華,但是才華橫溢在他卻無心透過科舉考試走入仕之路。

弱冠之年,李修緣終於皈依佛門,先入國清寺,後到杭州靈隱寺慧遠禪師處,由這位「佛海禪師」 為他授具足戒。慧遠禪師,是南宋時期佛教禪宗之臨濟宗的代表人物 ,號「瞎堂」,曾出入禁中談禪,宋孝宗賜號「佛海禪師」。

李修緣出家後,法名道濟 ,此後就完全變了一副模樣,根本不像書香門第官宦之後。他整日衣衫襤褸、嗜好酒肉,難耐坐禪、不喜念經,浮沈市井、狀類瘋狂。 在佛門凈地的,道濟如此這般的出格行為,勢必被認為是不正常的,從此,他有了一個外號——「濟顛」 。

然而出身顯赫的他,由於家庭教育和自身天賦,使他的起點遠高於其他修行者。有僧人曾向方丈告狀,說道濟屢次三番違犯戒律清規,應嚴加懲戒並打出山門。誰知,慧遠禪師一邊說道:「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一邊批示:「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 意思就是規定固然不容忽視,但並非絕對真理,應當依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有了方丈的默許,後來再也沒人敢提起此事了。

慧遠禪師肯定清楚,如果道濟的修行能濟世渡人,那又說什麽戒律清規呢? 這些條條框框又有何妨呢?

當然,道濟是「濟公活佛」,他可以打破世俗的束縛超脫物外,也許在他眼中,人世間一切的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雲煙。然而,即便我們聽過很多教育我們如何過好一生的道理,卻依舊無法如此灑脫,因為,我們畢竟身處紅塵。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曾說,濟公是有廣大神通的聖人,他之所以要喝酒吃肉,是為了不顯現他的聖人之德,因此才讓世間的凡夫俗子看到他的顛狂模樣,這樣才沒人會懷疑他是聖人,否則,他就不能在這世間居住。

為什麽呢?佛教中說,凡是菩薩現身世間,如果像個凡人一樣,那只能以佛家的思想言傳身教來教化世人,但絕不會顯露他的神通,否則就不能在世間居住。像濟公那樣顛狂的樣子就沒關系了,他看起來就不是個正常人,就算他說自己是菩薩也沒人信。

印光大師還說,並不是說修行的人都可以喝酒吃肉,就連不少積德行善的信眾尚且不喝酒吃肉,何況為佛門弟子呢?既然來到人間教化眾生,可是自己卻不遵守戒律,誰還會相信你呢?

弘揚佛法的人,如果不遵守佛制,那不是佛,那是魔。正如濟公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所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那麽濟公是怎樣成為「活佛」的呢?

濟公生活的年代,內憂外患交迫、無數生靈塗炭。黎民百姓不但要面對外族的殘酷侵略,還要面對宋軍的乘機劫掠,朝不保夕,暗無天日。而南宋小朝廷卻偏安一隅,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絲毫不顧水深火熱之中亟待拯救的蒼生。

在方臘、鐘相、楊麽這樣的草莽英雄被鎮壓之後,在李綱、宗澤、嶽飛這樣的賢相名將被殺害之後,民眾心中的希冀之火並沒有熄滅。他們把一位和自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僧人推到了歷史的舞台上,讓他承擔起濟世救民、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的社會責任。

於是,在李修緣和道濟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又經過民間長期的藝術加工,濟公活佛誕生了。 他的行為別具一格,無拘無束,不拘小節,卻對民間百姓所遭受的苦難表現出深深的關懷,更是伸出援助之手為那些受壓迫的弱勢群體打抱不平。濟公,從此深深被人崇敬,成為廣大民眾心目中毫無疑問的一尊活佛,並逐漸形成了影響後世的濟公信仰。

真實的濟公知識淵博,文采橫溢。他留下了許多幽默風趣、富含哲理的詩詞,這些詩詞直抒胸臆,簡潔明快,卻深刻揭示了他對於生命哲理的理解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強烈不滿。

臨江仙

宋·釋道濟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饑。

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濟公的才情在眾多人心目中得到了廣泛認可和高度贊賞,南懷瑾先生更是將他與宋朝的大文豪們如範成大、陸遊等人相提並論, 由此可見濟公在文學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絕句

宋·釋道濟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有一回,靈隱寺內參天的松樹,不知因為什麽原因要被砍去,濟公很是心疼,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止伐靈隱寺松 】,不但表達了對松樹的不舍,更體現了一位僧人對生命的憐憫之心,所謂慈悲為懷,大抵如此。

止伐靈隱寺松

宋·釋道濟

亭亭百尺接天高,曾與山僧作故交。

滿望枝柯千載茂,可憐刀斧一齊拋。

窗前不睹龍蛇影,耳畔無聞風雨號。

最苦早間飛去鶴,晚回不見舊時巢。

後來,一生慈悲為懷的濟公,終於也來到了人生的最後時光。臨終之際,濟公寫下了一首詩偈子作為絕筆,總結了修行一生的感悟,道盡了人生無窮的智慧。

辭世頌

宋·釋道濟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這首遺作,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包含著深厚的人生哲理。這是他對自己一生修行的全面總結,同時也是其一生所思所悟的精華所在。當他歷盡千辛萬苦,走過漫漫人生長旅時,最終在生命的盡頭看到了什麽呢?

「六十年來狼藉」,在凡塵的六十年,勞思勞神,亦瘋亦癲,一生滿是艱辛。寥寥幾字,歸納了自己的一生,回顧六十年人生,彈指一揮間,不過無限的瑣碎。

「東墻打倒西壁」,這一生,身心如同困在牢獄之中,所有的欲望都是墻壁,困住了自己,不得自在。隱喻如今已超脫牢籠,無礙生死。

「如今收拾歸來」,一切都回到了原點,艱難苦困,一世修行,終歸寂滅無為。

「依舊水天連碧」,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水天依舊,本性不生不滅,我還是那個我。

回顧他自己的一生,六十年間充斥著困苦艱險與坎坷波折,走過漫長的歲月,歷經修行的曲折,最終達到了「見山還是山」的無我境界,重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的佛家至境。他在生命終點發出的感慨,使我們仿佛看見了一位智慧老者在臨別之際,向塵世揮別的深刻自白。

世人皆忙於生存,為了生活中的瑣碎而奔波,有人可能會自以為達到人生的高峰,有人可能會覺得已經參透紅塵。然而,等到垂暮之年,他們才會恍然:所謂人生,其實大多平淡無奇。

我們赤裸裸地來到世間,終將一絲不掛地離去,帶不走任何東西,只留下心中的感慨萬分。無論是追求功名利祿還是悲歡離合,這些短暫的光環都會迅速消逝。生命的真諦也許更在於體驗而非追求物質財富,因為這些身外之物終究無法永久陪伴我們。唯有刻骨銘心的記憶,才能詮釋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因此,他說道:「如今收拾回來」,意味著放下所有的牽絆與執著,「依舊水天連碧」,找尋回歸內心深處的純凈本質。這便是濟公對於更高層次心靈境界的描繪:不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紛繁,只要內心潔凈如鏡,便能感受到「水天連碧」的純潔與美好。

實際上,反復品味濟公的這首詩篇,我們仿佛聽到了這位得道高僧以畢生閱歷寄語後人:珍視當下時光,切勿做出令自己抱憾終身之事。無需過分糾結於成敗得失,只要未曾虛度此生,便已足夠。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這位慈悲為懷的高僧賢士,圓滿完成了他的修行之旅。濟公圓寂了,可是他濟世救民、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的傳說,卻深深地烙印在廣大民眾的心裏。